1樓:歐陽永芬亢秋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2樓:舒秀英卯淑
樓主你好!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3樓:滄海半杯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
”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4樓:
廣東佛將菠蘿包,哈哈哈哈。
天命,就是天理。
天理,涅槃經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
善,捨己為人。
惡,損人利己。
仁,諸惡莫作。
義,眾善奉行。
道,仁義正道。
德,明辨是非。
天理,就是仁義道德。
天命之謂性,天理,就是人性。
率性之謂道,帶著人性,仁義道德,就是正道。
修道之謂教,修仁義道德,就是禮教。
5樓: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儒家所提倡的是人性本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壞,都是源自後天環境。因此,天命之謂性,中間的性,即是指的人生來具有的善的本性,它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同時,要保持這種善的本性,就要率性之謂道,即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不被周圍環境所影響。人生下來,加上後天社會、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各種的影響,心思齷齪了、髒了,或者歪了,必須要把它糾正過來,所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把它改過來,所以修道之謂教。
這裡的教,指的是教育。古人在解釋教這個字時,將其視為效法的“效”,效也有著學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指的便是,修道是教育的目的,而教育也是將人同其他生物區別開來的特徵之一。
人們通過後天的學習,得到了思想、文化,有能力將壞的一面扭轉修改過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求解答,是什麼意思? 50
6樓:我是你的組織啊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的翻譯:上專天給予的屬氣質叫率性,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要去教化.
這個道,一會也不能離開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7樓:想觀海的小蝦
翻譯: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版.這個道,不能離開片權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翻譯:所以,君子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謹慎小心;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隱祕的事情,沒有不被人發現的;細微的事情,沒有不被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謹慎警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翻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8樓:神胤丶
上天所給予
抄人的氣質叫做性bai,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du,修道的方法就是
zhi教化.這個道,不能離開片dao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正道了.
出自《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9樓:旁門左道不鏽鋼
修道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天命之謂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10樓: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1樓:muse慕慕斯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宋**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
漢儒鄭玄說“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12樓: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1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天命之所畏於信姓名之所謂於大道修道而知,所謂於教育
「天命之謂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這是 中庸 開篇的一句話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 正義 引 漢書董仲舒傳對策 曰 天令之謂命 按照朱熹的說法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 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