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的悲劇氣氛是如何渲染的

時間 2021-07-19 11:34:36

1樓:彼岸的暗夜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歌行的悲劇氣氛是如何渲染的

2樓:皓凌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長歌行》中表現理想無由實現的悲憤的句子有“金印輝煌未入手,白髮種種來無情。

成都古寺臥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漢樂府的《長歌行》中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的句子是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求解:如何分析《長恨歌》主題及作者對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態度?

3樓:假面

《長恨歌》主題是古典愛情詩,作者認為愛情應該回開長地久、纏綿不絕答,愛情與君王身份無法,與政治鬥爭無關。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

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樓:庾穹富曉莉

全詩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喻與同情的交織,其主題應該是雙重性的。

首先,從作品本身看,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為界,全詩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表現出批判和暴露的傾向是不言自明的。後半部分寫李楊愛情,思念之切,上天入地,感人至深,表面看來寫愛情為主,其實也不乏諷喻。作者的思想用意,作品的悲劇意義在於告誡世人,儘管可以開天入境,但現實中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

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如果不加以明察和借鑑,那就只有與天地永存的悲痛。由此可見,同情與批判相輔相成,雙重主題得到好的發展。

其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看來,儘管安史之亂是唐玄宗重用奸人所致,但他畢竟在戰爭中失去皇位,失去愛情,加上他有開元之治的政績,所以他也成了人們同情的物件,在他被迫還都的時候,百姓“夾道歡呼靡不流涕”。可見人們對他的態度是批判與同情兼有的。白居易寫這首詩是在安史之亂幾十年之後,對這樣的民情,他不但很清楚而且也受影響,何況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並論,而當時同情李楊愛情的傳說大量產生,對於“深於詩,多於情”的白居易來說,難免會批判中兼有同情的個人色彩體現在作品中。

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劇色彩十分濃厚的作品不會只有一種主題思想。

從作者的創作意圖看,大約意在諷論當時和以後的統治者應以李隆基為戒,不要因“重色”而荒淫誤國,造成“長恨”。但在後一部份,作者把失掉政權後的李隆基寫得那麼感傷悽苦、一心思念妃子;把幻境中的楊妃對明皇的感情寫得那麼純潔專

一、堅貞不渝;而那些情景交融、音韻悠揚的詩句又那麼纏綿悱惻,富於藝術感染力;就客觀效果說,自然引起讀者對李、楊生死相思的同情。

5樓:匿名使用者

《長恨歌》是古典愛情詩,通過寫實敘事手法,表述了什麼是愛情。愛情應該開長地久、纏綿不絕,愛情與君王身份無法,與政治鬥爭無關。

作者對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理解應該是他們的愛情已然超脫於物質,屬於純精神範疇,這在作者所處的年代應該是一種新觀念,也是以君王作為主角,所以才會被廣為傳頌。

《長恨歌》中楊玉環的形象是否前後矛盾?尤其是最後一段起到了怎麼樣的作用

6樓:匿名使用者

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哀:這樣更能烘托出他們的愛情悲劇,更深的渲染了這份悲哀之情。 哀景寫哀: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樂景寫哀: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

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

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

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

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

“情”的宣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採納哦

長恨歌中,楊貴妃的人物形象分析

7樓:匿名使用者

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哀:這樣更能烘托出他們的愛情悲劇,更深的渲染了這份悲哀之情。

哀景寫哀: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樂景寫哀: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宣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

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長恨歌》到底抒發的是什麼感情?

8樓:匿名使用者

這涉及到《長恨歌》的主題問題,對主題的認識不同,其恨的內容自然也不同。然而關於《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為分歧,約可分為三派:其一,愛情主題說。

認為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為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為他們的誤國失政一嘆遺恨之聲,二者交相融匯而不是機械疊加。此外,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作者借李、楊悲劇來抒發自己愛情失意的情懷。

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據全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渲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

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所以,我們認為《長恨歌>並非是一篇政治諷諭詩,而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詩篇。恨就恨李楊二人的愛情不能美滿長久了。

《長恨歌》到底抒發的是什麼感情,《長恨歌》到底表達了白居易什麼情感呢?

這涉及到 長恨歌 的主題問題,對主題的認識不同,其恨的內容自然也不同。然而關於 長恨歌 的主題思想,歷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為分歧,約可分為三派 其一,愛情主題說。認為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 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還是詞,關於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諷喻詩還是愛情詩有誰知道

神奇豆子 詩.詞的話應該有詞牌名,如 卜運算元 江城子 不同的詞牌的格式也不一樣。卜運算元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南鄉子 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歸路...

長恨歌中的恨指什麼恨,長恨歌中的恨是什麼意思?長恨歌應作何解釋?誰恨?恨什麼?為什麼恨 怎麼表現恨?

一灘新約 恨在文中指遺憾 遺恨。長恨歌 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詩的主題是 長恨 唐李白 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譯句 即使是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