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的簡介,我與地壇的作者簡介

時間 2021-08-11 15:56:55

1樓:匿名使用者

北京地壇,又名方澤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2023年),清代多次進行擴充和改建,乾隆年間曾改建了主體建築方澤壇和皇只室,形成現在的形制。地壇公園佔地面積43萬平方米,現管理面積37.4萬平方米。

佈局以北向為上,由兩重正方形壇牆環繞,分成內、外壇。內壇牆四面闢門,外壇牆僅西面闢門。外壇門至安定門外大街之間是一條壇街。

街西端有三間四柱七樓木牌樓一座,是進入地壇的前導和標誌。內壇中軸線略偏於東部。主要建築有三組,方澤壇和皇只室在中軸線上,方澤壇西側有神庫和宰牲亭;西北有齋宮、鐘樓、神馬圈等附屬建築。

地壇建築的內簷枋心彩畫為雙鳳和璽彩畫。建築周圍植滿柏樹,烘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禮儀之地,俗稱拜臺。

平面為正方形,以水渠環繞象徵“澤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徵“天圓地方”。座南朝北的佈局和按六八陰數鋪成的墁石象徵“地為陰”,黃琉璃磚象徵“地謂之黃”。皇只室位於方澤壇南側,北向五開間。

有圍牆,北向一門,圍牆和門樓覆黃琉璃瓦。殿內供奉皇地只神位。殿內彩畫是清乾隆原貌,為雙鳳和璽彩畫。

地壇內有大片空地,現有樹木3.6萬多株,草坪8.2萬平方米,2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就有174株。

地壇方澤壇外的三株古柏頗有特色,被稱為“將軍柏”。其中“老將軍”幹圍4.8米;“大將軍”幹圍5.

15米。另一“獨臂將軍”幹圍3.16米,因曾屢次受創,僅存一枝故名。

地壇藏有一批官窯禮器,是清光緒年間江西景德鎮專為清朝宮廷祭祀所特製的。是傳世下來的真品,儲存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屬國家二級文物。解放前,壇內野草叢生,建築嚴重失修。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力的增強,公園先後修繕了齋宮、方澤壇、皇只室等全部建築;重建了地壇牌樓和鐘樓;新建了牡丹園、集芳囿、月季園、銀杏路等景點,對地壇的周邊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保護性整治修繕,既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又豐富了園林景觀,使古老的地壇煥發了生機。

從2023年起,每年春節地壇公園都舉辦迎春文化廟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1屆。不僅有大規模的仿清祭地表演,還有許多民俗文化在這裡展現和延伸,以較高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享譽中外。

2樓:地理我最愛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2023年),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坐落在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地壇是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雅的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場所,也是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是明朝、清朝皇帝祭祀皇地只的場所,是我國規模最大、唯一倖存的帝王祭地之壇。明清兩朝共有14位皇帝連續381年在此祭地,直到2023年清皇朝被推翻而告終。2023年地壇被闢作京兆公園向巿民開放。

2023年後,園內屢駐軍隊,逐漸荒廢,2023年侵華日軍修建西郊飛機場,將徵地內居民遷移到地壇居住,地壇遂停止開放。解放後,地壇重新被建設成公園,對外開放。

我與地壇的作者簡介

3樓:伊婷婷

史鐵生(bai1951~2010)男

,du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zhi2023年雙腿癱dao瘓回到北京。2023年始在某街回道工廠做工,七答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202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絃》、《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

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2023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我與地壇背景簡介

4樓:仁昌居士

史鐵生於2023年作為知青,到陝西省延安地區“插隊”,2023年因病致癱而回京。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十五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當人們為《我與地壇》的通透圓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動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生命再次出發艱難跋涉的起點,距離他寫出並且發表《我與地壇》,已經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人能夠想象和體會他的艱難困苦—身體的障礙與精神的絕望曾經試圖以自然的名義擊垮他。

但是史鐵生走過了這個艱辛的“二十年”,然後他以一種令人感動的平靜說到了“四百年”: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我與地壇》的梗概

5樓:酸檸檬嘿

《我與地壇》的梗概:

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作者是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作者簡介:

史鐵生(2023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2023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2023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初中部。

而後,於2023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2023年開始發表作品。

6樓:匿名使用者

作品梗概: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

《我與地壇》是由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著的一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

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2023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2023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202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絃》、《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

2023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2023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去世。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本長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親情絕唱,美麗而憂傷。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最後一部分寫他與地壇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反而是他的精神寄託,幸福的樂園。

8樓:匿名使用者

1、作品梗概

《我與地壇》這是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2、創作背景

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男,漢族,2023年生於北京。2023年赴延安插隊,2023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2023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我與地壇簡介50字,急啊

9樓:假面

該書總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懷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除了我們在節選為課文的部分裡所見到的內容外,作者還寫了在古園中的見聞和所遇到的人與事,述說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還是抒發自己對於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

10樓:繼潤

《我與地壇》是202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鐵生。這是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11樓:

恩,,,,,,讓我想想

我與地壇的主要內容

12樓:u愛浪的浪子

主要內容:

《我與地壇》集中思考和表達了“生命”的困難與意義,這是史鐵生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裡對生命再三再四迴圈反覆的思考咀嚼和叩問所得。這樣的主題致思方向,對於當代散文來說,或許並不是重大的創舉,此前的散文寫作,一般也都會觸及到這類主題。

但是能夠以一種平實、冷靜、溫情而透徹的態度娓娓道來,**入地,絲絲入扣、體貼入微,毫不勉強造作,並抵達一種能為平常人所理解又難以企及的境界,卻只有史鐵生做到了。

這篇長達萬言的作品,無論是在表達主旨上,還是在寫法、語言各個方面,都堪稱是史鐵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獨一無二的貢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與地壇》的影響遠遠超越於文體範圍。

每個人境遇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但在史鐵生的答案面前,世界顯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這將促使人類不再濫用或者儘可能少地濫用自己那個“狂妄的年齡”;這個答案雖然並不必然保證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

但在史鐵生以自己漫長的煎熬而獲得的領悟那裡,這些“失魂落魄的人”將得到寧靜和終生的撫慰。“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真正獲得了寧靜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極其敏感極其溫厚也是極其豐富極其堅韌的。

他可能為草的凋零或者樹葉的飄落而傷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識的弱智小女孩而擔憂,他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

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裡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愛蓮說這篇課文的作者簡介,愛蓮說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 今湖南道縣 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 太極圖說 通書 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 道學傳 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愛上網 周敦頤,...

朝花夕拾的作者簡介,《朝花夕拾》作者簡介

朝花夕拾 創作於1926年,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原名 舊事重提 後由魯迅改為 朝花夕拾 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 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 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周家是大家族,到...

白冰的作者簡介,創客的作者簡介

透過充滿想象力的詩句 原名白玉琢,實際上是內心感情的獨白。詩歌內涵豐富,追求個性發展的心聲。這首詩歌的題目是 寫給雲 主要寫詩,詩歌充分反映了當代少年嚮往自由。譯作有美國童話集 魔語 丟了鼻子的小丑 等。1956年出生。著有詩集 飛翔的童心 作者在作品中對青少年的生命形態進行了深入思考。課文賞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