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古詩的賞析,要十首古詩,加賞析

時間 2021-08-11 18:14:13

1樓:悠悠__8勮

【題破山寺後禪院】:本詩詩句淡雅但意境高妙,出神的表現出山中寺廟的清幽,對景物的描寫清淡,讓人浮想聯翩,使讀者不經意間就領略到山間的清幽之氣。此詩雖為寫景詩作,但其中也淡淡的透露出作者“禪”性,表現出作者對佛門清淨的傾羨之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本詩以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而李白在這裡不僅要託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這裡用到了比喻象徵、詠物抒情、抑揚結合,烘托,聯想等寫作手法表達了李白對王昌齡戀戀不捨之情。

2樓:拉風人物

1.《題破山寺後禪院》 詩人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之時,正值旭日東昇,陽光普照. 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林小徑,步入那幽靜肅穆的後禪院, 眼見得僧人們唱經禮佛之聖地,靜極,淨極,幽極,美極,如臨仙界,似適天庭,不覺心曠神怡,大有忘俗超凡之悅 。

舉目顧盼,寺後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鳥兒正自由歡快地飛翔鳴唱;院前清潭倒映著山寺眾相,澄清空靈,令人雜念頓消,因而又是一悟;如鳥之自由,似潭之潔淨,這不是那些想六根清淨、 超凡脫俗的僧人們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麼? 官場失意,仕途維艱,無意上爬而有心隱居的常建登山入寺後定然悟覺。無怪乎後來詩人招王昌齡等同隱,莫不是破山寺後禪院的“鐘磬音”點通了他?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後,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要十首古詩,加賞析

3樓:木木的橙子丶

行宮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譯文空曠冷落的古舊行宮,只有宮花寂寞地豔紅。

幾個滿頭白髮的宮女,閒坐無事談論唐玄宗。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新嫁娘詞

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不知婆婆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嚐。

相思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送別 / 山中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譯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靜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怨情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顰 一作:蹙)

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譯文美人兒捲起珠簾一直等待,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溼滿了兩腮,不知道她是恨人還是恨己。

4樓:____搜覅無法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5樓:匿名使用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譯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滿,包容天空於水渾然一體。

6樓:桃園

可以自己選擇,有很多詩,並且有賞析

尋兩首經典的古詩,帶賞析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年代】:唐

【作者】: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內容】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訊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於此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

“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嚐,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

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湧。“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

“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

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想到這裡,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驚喜的感情洪流於洪峰迭起之後捲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

“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麼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訊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註》中引王嗣奭的話說:

“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詠史》

【內容】:

兩漢本繼紹,新室臺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2023年版)

【註釋】:

繼紹:繼承。

新室: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稱帝之後,定國號為新。

贅疣:**上生出的多餘的肉結,形容累贅無用之物,應予除掉。

嵇中散:即三國時魏人嵇康。

薄:鄙薄,瞧不起。

殷周:指殷湯王和周武王,二人皆以征戰得國。

【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寫兩首春天的古詩,描寫春天的古詩十首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柳眼 柳葉。梅腮 指梅花。宋 李清照懈戀花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 舊時紅宋 陳與義 虞美人。春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一夜...

求古詩兩首,求秋天的古詩兩首

殘月彎然 梅黃杏肥盛,麥雪菜花凌.籬影隨日公升,蝶飛伴蜻蜓.家有小妹 小妹方五歲,嬉戲訴耳語.一日伊有事,卻訴耳語聽.朋友,你上什麼學啊?怎麼出這麼難的題?在知道上找沒用的,很少有人會回答好,建議自己好好想想.這兩首拙作僅供參考,我水平有限,實在無能為力了,對不起.在座各位見笑了.古詩兩首 藍之浩海...

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兩首關於春天的古詩

抱香蕉睡覺 1 題都城南莊 唐代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譯文 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2 鳥鳴澗 唐代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