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圭璧琮璜
我從出生後學的就是簡體字,認識繁體字是因為港臺歌曲的ktv字幕,尚且認不全。同樣,很多港臺網友也表示簡體字他們看起來實在很困難。就不明滿意答案文中的作者怎麼這麼肯定簡繁易通的?
書寫繁體字確實筆畫較多,讓我們學簡體字的人寫起來確實很吃力,但人家港澳臺地區的人長期學習和書寫繁體字,他們的文化就差了?他們就少作家了?他們的文章就少了?
瓊瑤阿姨用簡體字寫**?倪匡、古龍都是簡體字的?相反,大陸雖然簡體字推行了,但由於一些其他原因,文化缺失相反卻比較大,著名的文學作品相反比較少。
所以多寫幾劃少寫幾劃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但從文化傳承上來講,簡體字簡化了很多偏旁部首,實質性的缺失了很多文化含義是事實,少了這幾筆,個人認為就斷了許多的文化傳承,從小我們就學習,這個字是什麼組成,為什麼這麼組成,感受著漢字當中的數千年文化底蘊而學習的,但相比繁體字,我們的簡體字真是少一劃就少了幾千年啊。我個人覺得不但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可以說是一種錯誤,一種對華夏先祖的不敬,是對華夏文化的背叛(說話也許過激了點,但純屬個人看法,且仍舊保留此看法)。
錯誤已經造成,讓我們這些幾十年從來沒學過一個繁體字的人再來推廣繁體字也困難,尷尬,無奈,我只能表明這是錯誤的,但罪已經造下,追究誰對誰錯有什麼意義?我們能夠有這個魄力,付出更多時間和大量代價來改正這個決定所帶來的錯誤嗎?
另外,看了其它網友的回答,我想問問,為什麼我們為了讓老外好認我們的字就要改變我們的漢字?別的都能改,文字能隨便改的嗎?別說這種實際使用的文化了,就算人家如果說咱們中國的龍不好,太虛幻,無法理解,你能用一隻公雞來代表我們中華圖騰嗎?
這種行為只能稱為數典忘宗。你看不習慣繁體字,你覺得費勁不是你的錯,但絕不能稱之為正確的,錯不是你的錯,是誰***推行這個簡體字型的?在中國當初那個一言堂的年代,當然誰有權誰說了算,有問過人民群眾嗎?
有問過文人志士嗎?有問過先輩祖宗嗎?
我不會繁體字,不得不用簡體字寫下這些對簡體字推行的不滿,真是諷刺,可悲。
為什麼中國要把繁體字改為簡體
2樓:匿名使用者
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物件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為全社會的掃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2023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2023年,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佈廢除。
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2023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裡”和“裡面”的“裡”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鬱”,繁體多達二十九筆!
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鬱”的“鬱”代替,僅八筆。“籲”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
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
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型,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3樓:疑難雜症我必除
繁文先改寫的是偏旁、言、金……等等,我可能是最後一批見過繁體老師的人把,本人95年出生,那時候小學老師教過偏旁轉換。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老祖先的智慧,三千年沉積的文化,被說成小孩畫的,不能容忍!!!
5樓:匿名使用者
便於學習,傳播中國文化
我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6樓:
2023年簡體字代替繁體字。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
為什麼要改簡體字?
7樓:手機使用者
現行簡化字始見於du
先秦的有49字,zhi佔12.63%。
始見於秦漢的
dao共62字,佔內15.98%
始見於魏晉南北朝容
的共24字,佔6.18%
始見於隋唐的31字,佔7.99%
始見於宋(金)的共29字,佔7.47%
始見於元代的有72字,佔18.56%
始見於明清的共74字,佔19.07%
始見於**的共46字,佔11.86%
始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一字,佔0.26%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28.61%的現行簡化字(不包括類推簡化字)始見於先秦兩漢時代,與李樂毅在香港《普通話》2023年第二期《30%的簡化字源自於先秦兩漢》不謀而合。
結果證明現行簡化字絕大多數**於歷代的“俗體字”和“手頭字”,有一些**於行書和草書,有一些則是“古本字”,比他們的繁體歷史和資格要老得多。
事實說明,簡體字古已有之,認為簡體字是土星共同體發明的,是大陸50年代少數文改活動家們閉門造車杜撰出來的產物的說法,純屬無知加扯淡。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8樓:蟻元斐鹹淑
用於書寫
簡體中文的
簡化字總表中的字,俗稱
簡體字(而“簡化字”常被民間用來稱呼二簡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
2023年版本
中國大陸是何時取消繁體字開始使用簡體字的?
9樓:錕吾劍
六十年代,具體時間不太清楚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我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 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型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
簡體字是什麼,簡體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
解疙瘩四為堂 這五個字是 都聽老媻的 老媻同 老婆 簡體字就是現代常寫的字 誠信為本 這五字是篆書 都聽老婆的 聽 是繁體字。 簡體字的由來 漢字簡化 簡化漢字是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國大陸 中國共產黨人獨出心裁製造出來的。因此,海外有人發難簡化漢字,其理由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撂開別的企圖...
什麼時候開始推行簡體字的,簡體字是什麼時候推行的?誰想出的?
我發現70後們上學學的都是繁體 我也70後,但我身邊的60後都用簡體字的,你在哪上的學?臺灣? 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字型改革,具體是什麼時間不太清楚,大概是80年代吧 簡體字是什麼時候推行的?誰想出的?我國的簡體字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1956年簡體字代替繁體字。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