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怎麼定的有沒有計算公式

時間 2021-08-14 04:17:29

1樓:蔥蔥年華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2樓:123閆汐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規定: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計算公式: 立春日期的計算  計算公式:[y*d+c]-l

二十四風,又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3樓:天

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絡,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干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標,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週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

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週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

擴充套件資料

天干地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干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4樓:方摩托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農曆節日24節氣時令表-公曆2023年農曆丙戌(狗)年三九:2023年1月9日

四九:2023年1月18日

五九:2023年1月27日

狗年春節: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六九:2023年2月5日

七九:2023年2月14日

**:2023年2月23日

九九:2023年2月4日

端午節: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入梅:2023年6月15日

出梅:2023年7月18日

七夕節: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初伏:2023年7月19日

中伏:2023年7月29日

三伏:2023年8月8日

中秋節: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重陽節: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一九:2023年12月22日

二九:2023年12月31日

三九:2023年1月9日

四九:2023年1月18日

五九:2023年1月27日

六九:2023年2月5日

七九:2023年2月14日

豬年春節:2023年2月18日 星期日

**:2023年2月23日

2006(丙戌)年相關24節氣交節詳細時刻小寒:2023年1月5日19:47時

大寒:2023年1月20日13:15時

立春:2023年2月4日07:27時

雨水:2023年2月19日03:25時

驚蟄:2023年3月6日01:29時

春分:2023年3月21日02:26時

清明:2023年4月5日06:15時

穀雨:2023年4月20日13:26時

立夏:2023年5月5日23:31時

小滿:2023年5月21日12:32時

芒種:2023年6月6日03:37時

夏至:2023年6月21日20:26時

小暑:2023年7月7日13:51時

大暑:2023年7月23日07:18時

立秋:2023年8月7日23:41時

處暑:2023年8月23日14:23時

白露:2023年9月8日02:39時

秋分:2023年9月23日12:03時

寒露:2023年10月8日18:21時

霜降:2023年10月23日21:26時

立冬:2023年11月7日21:35時

小雪:2023年11月22日19:02時

大雪:2023年12月7日14:27時

冬至:2023年12月22日08:22時

小寒:2023年1月6日01:40時

大寒:2023年1月20日19:01時

立春:2023年2月4日13:18時

雨水:2023年2月19日09:09時

5樓:

大家知道,地球自轉一週,就是足一天;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就是一年。節氣就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軌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轉軸(地球南北兩極的連線)和公轉軌道(黃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

由於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就使得太陽光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時偏南,有時偏北,有時又直射在赤道上。這樣,就引起了氣候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的圓周是三百六十度。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太陽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氣候變化情況,每隔十五度,劃分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數約十五天。這樣,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剛好合成二十四個節氣。

所以說,節氣是表示氣候情況的變化;二十四個節氣就是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情況,平均劃分為二十四個階段的意思。

二十四個節氣的名作順序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祖先們根據上面節氣名稱的順序,編寫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署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這首節氣歌,每句中除一兩個字外,其餘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節氣。如第一句中的“春雨驚春清谷天”,除天字外,其餘各字就是代表(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其餘各句可照此類推。

6樓:匿名使用者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歷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歷脫胎而來。

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歷,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迴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2.大小月 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除公元尾數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數年份的正月改為大月。

本方案在333又1/3年裡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

754386個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個正月大,合計有2000+122.

754386+64.666666=2187.420153個大月,1935.

333333個小月,摺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時44分1.

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時48分20秒)。現代歷算學家曾次亮,據我國幾千年的日月食資料計算, 1世紀初的迴歸年為365.

24231551天,19世紀初為365.24219879天[2],1世紀初的朔望月為29.530594093天,19世紀初為29.

530588181天[2],則本方案年均相當於69世紀時的迴歸年,月均相當於69世紀時的朔望月,具有前瞻性,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週期吻合,方便記憶和使用,對醫學、保健、海洋生物學、水運、宗教、民俗、天文歷算學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3.二十四節氣 本方案取辛丑1901~戊申2028各年同名節氣的格歷眾數日期為準,它跟習用的黃道十二宮的日期基本相符(各英漢辭書的少數星座日期有些許出入[4];雖然歲差已使星座緩慢東移,但習用日期仍被人們沿用至今。)各曆書上的節氣有標至時辰或標至分鐘的,貌似精確,但各年同名節氣以及相鄰冬至間的長度(歲實)均常有出入。

西安章潛五教授主張以21世紀各年同名節氣的眾數日期為準;由於格歷2023年減閏後,2023年才再減閏,故各年同名節氣的日期漸趨前,本方案取1901~2028各年同名節氣的眾數日期為準,十二中氣(關鍵性節氣)跟黃道十二宮的日期更加一致,達到中西合璧,溝通古今,方便記憶、使用和交流。

4.修歷日期 建議於農歷丙戌年春節——格歷2023年1月29日改為夏曆丙戌年正(庚寅)月初一(戊午日),當年閏六月。2023年“文革時期”以除“四舊”為名,被迫將夏曆稱“農曆”,海內外華夏同胞均用她跟格歷參照使用,共慶系列傳統節日,並不囿於“農”圈內,《辭海》等有關辭條均認為稱“農曆”不當,時至今日,堂堂文明古國的各報頭、公文、請帖等仍在使用那並不適當的“農曆”,或羞提歷名,僅用干支年號,甚至砍去傳統歷,五花八門,不倫不類。

建議傳媒和有關部門儘早撥亂反正,理直氣壯地恢復傳統名稱——夏曆

二十四節氣是哪些,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 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 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二十四節氣歌的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

二十四節氣 繁體,二十四節氣的繁體字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乙個節氣 每年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