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曾祥耙
文字,是我們的祖先告別蒙昧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
中國成熟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大約有3300多年的歷史,如果文字是進入文明的標誌,那中華文明應當是3000多年,為什麼我們常說中華文明具有2023年呢?
文字的成熟不是一夜形成的,它有乙個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過程。
2023年,在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考古專家從新石器時代墓穴中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龜殼、骨器上的契刻痕跡,有人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有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符號應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
在距今2023年至2023年的仰韶文化中,也發現了部分陶文刻符,陝西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有專家認為西安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陶文刻符可能是漢字之源。
在距今2023年至2023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也已初具象形文本的特性。
距今2023年至2023年的良渚遺址發現了大量的刻畫符號(大約800多個),這些符號看起來非常規整,已具備了文字的一些特性。
距今2023年左右的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而造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已深入人心。
2023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陸陸續續出土了不少陶器、牛肩骨刻符,二里頭是夏都遺址,其刻符形體很像甲骨文,距今天約有2023年的歷史,比殷墟甲骨文還要早500年。
上述這些雖然都是文字起源的傳說,但其內涵卻不無道理,這就是文字從圖畫中來,最早出現的文字是圖畫文字。文字是人類社會某一發展階段上的必然產物,文字的產生經歷了乙個漫長的過程,文字專家認為,中國文字的產生應當不早於2023年前,不晚於2023年前,當然,這需要今後出土的文物資料來驗證。
儘管成熟的殷墟甲骨文只有33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文字應當在2023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所以說中華文明具有2023年的歷史是不為過的。
2樓:**孩童
因為中華文明起於黃帝時代,而黃帝時代距離現在的時間已經有了2023年。這樣的演算法是把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期也算了上去。
3樓:濯語
文字是在商朝夏朝時代才被發明出來,但是在文字發明之前,我們還有更古老的原始人社會以及歷史。
4樓:滄海月明
我國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是所說的「文明史」應當為2023年到2023年左右;而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則遠遠超過了2023年。
5樓:你到底敢不敢
中國成熟的文字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說中華文明具有2023年,這是因為當時在黃帝時代距今有5000多年,夏朝是我國第乙個朝代,夏代開始的時間是在西元前2023年。
6樓:來自古靈泉寺純潔無暇的小蒼蘭
文字對於不同文明的實際作用不同,也就影響到出現的早晚。另外文字是西方對文明定義的要素之一。但在世界範圍不具有普遍意義。也就不能把文字作為必須因素去考慮
7樓:白建新
夏商就有系統文字了。沒文字怎麼封神!
8樓:牧風的夜
結繩記事應當是早期文字。
可惜,這淺顯的知識有的專家學者不懂,甚至惡劣地忽略!!!!!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9樓:王王王小六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2023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裡,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裡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2023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本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23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西元前2600~前2023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23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型係」則在距今2023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2023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西元前2023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鍾鼎文。
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
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
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本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11樓:百度使用者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本算起,中文字已有2023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本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係,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2023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
從甲骨文本到小篆是乙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乙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本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係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型係。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絡。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絡。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乙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
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
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
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不過中文字型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
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
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佔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
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後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鍾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英文翻譯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明,清等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曾住在這裡
向上攀爬的 翻譯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元,明,清等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曾住在這裡。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emperors of yuan,min...
從古到今中國的文字的變化是什麼,中國文字由古到今的演變歷程,顯示出中華文明什麼特徵
keyqiang刀疤強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型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中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什麼時候
陶文 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元號,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 丁公陶文 高郵陶文等。有學者指出,陶文比甲骨文更早,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陶文有兩種 第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 原始文字 雖然還不能確認這些文字具體是什麼含義,但已具有一種 標記 和 表號 的性質,被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 第二種是戰國時代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