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時間 2022-03-10 22:25:14

1樓:璩瑛琭甫曦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字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後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型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

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卜,應用在商代後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型規整勻稱,字型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型.

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型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型,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訊.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於辯認.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行書逐漸演變為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型,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型,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

漢字的字型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2樓:樹木愛水閏

一、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從商朝開始的。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型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範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型,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型,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二、關於漢字

1、起源: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2023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3、簡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乙個漢字乙個音節。

3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拼音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西元前2023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係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4樓:瑞麗詩丶陳醫生

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書(大篆【戰國·秦】→小篆【秦朝】)→隸書【漢-三國】→楷書/行書【魏晉以後】

5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小篆(戰國時期的秦國)隸書(戰國晚期,通行於兩漢)楷書(魏晉)

6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7樓:匿名使用者

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五個階段。

8樓:匿名使用者

金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9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我知道,可是誠實守信~語文書都有,不要怪我啦!

10樓:百度使用者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甲骨文金文小篆……

12樓:匿名使用者

還是看看別人的回答吧

13樓:張景軻是聰明的

好的好的話都不說說不定還大把大把大把多

14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

15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16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100字到150字)

17樓:聶聶李亞權嘉淶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再來就是甲骨文,金文,鍾鼎文,春秋時各種文字,大篆,小篆等,接著秦始皇統一文字用小篆,再來草書啊,行書,隸書,楷書,再來繁體字,到在的簡體字。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按我的理解應該就是這麼多了,字數也符合,請笑納,呵呵

19樓:匿名使用者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20樓:匿名使用者

人家說什麼時候回來的手藝,好啊。哦

2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吧?!?!?!?!?!?!?!?!?!?!?!?!

22樓:匿名使用者

?????????????????

23樓:晨曦s楊陽

。你們的事情了嗎丁啉

中國文字的演變史,要具體,主要是先後順序啊..

24樓:橙子橙子哇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

賈湖刻符

——雙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莊橋墳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書——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書(秦)——楷書(三國)——草書(漢)——行書(漢)

擴充套件資料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本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楷書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被美術化成為「宋體字」,後有模仿宋體字而來的仿宋體,大體就是我們今天所用字型。

25樓:小不點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草書

中華民族是乙個很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最獨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從大約是在西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型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擴充套件資料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

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本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型。這種字型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26樓:釋懷的人

中國文字的演變順序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

1.甲骨文

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西元前17世紀-西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西周達到高峰。先秦稱青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2023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製模型,叫做陶範,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鬆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3篆書

大篆,也稱籀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

4.隸書

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型,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本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型。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

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乙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本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代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本更容易辨識了。

5.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型。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型,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訊,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

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型。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型別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6.楷書

楷書在字型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

7.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文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 甲金篆隸草楷行 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

字的演變過程,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曌 同 照 武則天從小就叫武照。她當政的時候,把照字造成 曌 代表日月當空,陰陽統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 配觿 則說 唐,天後以曌代照。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隋代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 隨 字的 辶 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 辶 而造 隋 字作為國號。五代時南漢劉龑取 飛龍在天 之意給自己造了 龑 字...

文字的歷史,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深院鎖清秋 文字是人類用來交流的符號系統,是紀錄思想和事件的書寫形式。一般認為,文字是乙個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則認為文字是在階級社會產生以後才產生的。文字在發展早期都是圖畫形式的表意文字 可以 望文生義 發展到後期,絕大部分演化為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這種演化往往出現在異族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