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緣先生
四依四不依
言四依四不依者,乃是世尊為後世學人所確立的修學佛法所應遵循的原則標準。若人能依此修學,則能遠離爭論擾亂,順趨大乘正道。云何四依四不依?
如《維摩詰經•法供養品》中雲:“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一、依於義不依語
云何依於義不依語?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令學人破迷開悟了達諸法離言法性,故特假借語言文字方便善巧開顯諸法實相。若諸學人不達真義,著於文字,則難免不被語言文字所束縛,猶如以指指月,迷者不見月,反執指為月,如此則不能了知佛法的真實義。
是故,應依於義,而不依語。如《金剛經》雲:“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此句**告訴我們,佛所說的文字教法譬如過河的船筏,諸法實相譬如涅盤彼岸,若不依船筏不能到彼岸,若不捨船筏同樣不能到彼岸,於此般若**尚不可執著,何況那不能引導眾生令得解脫的外道之法。又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立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此句**是佛陀慈悲方便,勸諸眾生唸佛名號,與佛結緣,種下善根,由此為因將來能招感被佛陀度化的果報,非指念一句佛號便可成佛道。又例如通常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樣是勸人止惡修善的,決不可以為真的立地便可成佛。
二、依於智不依識
云何依於智,不依識?智謂無分別智,唯出世大乘聖者具有,有此智者能夠如實了達諸法自性共相,能隨順無我律及因果律,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令諸眾生得究竟解脫,乃至成就無上佛道。識謂虛妄分別,乃是世間凡夫所有,依於虛妄分別的識不能明辨邪正是非,不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不能隨順自然規律,不能破我法執,令諸眾生得究竟解脫。
只能使有情流轉生死,沉淪苦海。因此,學習佛法最重視的就是破迷開悟,而修行的過程就是轉依的過程,成佛即是圓滿轉依,只有轉舍有漏的八識轉得清淨無漏的四智相應心品,才能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言依智不依識。
三、依於法不依人
云何依於法不依人?羅什大師雲:“法謂經教也,當依佛陀所說之經教,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
”謂佛**修學和宣說佛法,當以佛經為依據,以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三時判教、四依四不依為依據,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則是依人不依法。在當今的中國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現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經》中,有佛陀親自認可的三時判教,可是在中國佛教界卻有種種不同的判教,並不依佛所說;又例如佛法中講,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這是佛法的不共法,與其他的宗教哲學皆不相同,可是,在佛教界卻時常能聽到有人高唱:“儒、釋、道三教同源或儒、釋、道三教是一家。
”這樣的謬論。是故,欲弘揚正法,光大聖教,當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當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首先應該了知何為了義經,何為不了義經。還應了知依了義經有何功德,不依了義經有何過失。
這樣才會自覺地依了義經學法修行。根據經中佛陀親自認可的判教,當知佛陀初時所說的聲聞教法阿含類經及第二時所說的大乘教法般若害經皆不了義經,唯第三時所講的《解深密經》是真了義經。該經所講的教、理、行、果四方面皆屬究竟了義,無上無容,非諸爭論安足處所。
此經共八品,除序品外其餘七品全部被《瑜伽師地論》所引用,單從這一點上就可說明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對此經的重視程度。例如從教理來講,初時教本著我空法有宣講業感緣起;二時教本著我法二空宣講受用緣起;三時教則是本著非有非空的中道宣講阿賴耶緣起。又初時、二時教唯說前六識,未建立
七、八二識,更未建立三自性和三無性。因此依於初時二時教法,不僅不能說明宇宙人生產生的原因,也不能揭示其究竟實相,甚至連三世因果也說不明白。了義教中所說的教理是究竟圓滿的,同樣,其中所說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圓滿的。
而不了義教中所說的內容,只是了義經中的一部分,是故佛陀告誡學人應依了義經不應依不了義經。
問:何為了義經,何為不了義經?了義對不了義而言,若是公開顯了宣說究竟真實之義者,謂之了義教。
未了未盡之說,謂之不了義。了義乃是真實之說,不了義乃是方便之說。又具足三義者屬了義,否則為不了義。
三義者:一者儘量,謂盡所有性一切性;二者如理,謂如所有性真實性;此二是就所說法而言。三者顯了,謂公開顯了而不隱言密語,此是就佛說法的方法而言。
問:依了義經有何功德?《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雲:
“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所說甚深了義言教,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佈、讀誦、溫習,如理思維,以其修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勝義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難可喻知,吾今為汝略說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算數計喻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跡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如是於諸不了義經,聞已信解,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獲功德,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問: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佛陀說法有方便說(權教),有真實說(實教);有究竟圓滿公開顯了的了義教,也有隱言密語對機宣說的未了義教。
舉例來說,佛陀初時,唯為發趣聲聞乘有情說阿含教;佛於二時,唯為已舍小向大的初發大心的不定種性的有情說般若教;佛於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的有情說方廣教。其中初時教、二時教,皆是對機而說的密義言教。三時教乃是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因為我空法有和我法二空皆是非有非空中道當中的一分;而於第三時所說的阿賴耶緣起中不僅包括業感緣起,還包括受用緣起,更有自性緣起,可以說宣說緣起法至此已究竟圓滿,無上無容。又初時二時唯說前六識未曾建立
七、八二識,由未建立八識,雖說緣起但不能建立種現薰生的深妙正理——究竟圓滿的阿賴耶緣起。由未宣說三自性故,雖依緣起說如幻有,但未能具體說明遍計所執性唯是凡愚妄執而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圓成實性真空妙有。由未宣說三無性故,雖依性空說諸法空,但未能具體說明遍計所執性是體相俱無的空,依他起性是有幻相而無實體的空,圓成實性是勝義無自性的空。
故初時二時皆方便說,皆不了義教,其中所說的內容只是了義教當中的一部分,是故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又例如《涅盤經》中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
”而《解深密經》中卻說:“法是一乘,種性有別。”《欏伽經》中也說:
“法是一乘,種性有五。”又例如:有的經中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
”而了義經中說“從最初發心,直至成佛,需要歷經三大阿僧祗劫。”諸如是等,佛於諸經中所說的觀點各不相同或自相違當如何處置?當知諸經中所說雖有如是種種差別,並非如來自語相違,而是佛陀大智大悲為度化眾生,方便善巧,對機施教,眾生根機不同,故佛說法有異,正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
佛陀說法既有方便說,那方便說就必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因為眾生的根機有種種差別,這是不爭的事實。是故,於佛所說,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也就是應依了義經的觀點去受學一切不了義經,但不可以實廢權或以權代實。
總之,四依四不依是所有的佛**都應遵循的原則標準,若不依此標準,人們便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生門戶之見、宗派之爭,這必然會影響佛教內部的團結,也必將成為佛教興旺的一大障礙。願同志者,都來依此原則標準學法弘法、自覺覺他。
2樓:無智無德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佛學中“四依四不依”為哪些,佛教網
3樓:8萬4千法門
佛滅度之前,阿難尊者為我們啟請:佛在世,佛是我們老師,我們有了困難,有了疑惑,向佛請教,佛會告訴我們;佛要滅度了,不在世了,以後我們有問題怎麼辦?佛給我們說了“四依法”,說了四句。
第一句就說,“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記住:“法”是什麼?
佛所說的經典,你依照經典等於依佛一樣。人說法,如果說的法跟經不一樣,決定不能依;他說的法這經上都有,都有這個意思,可以相信。老師?
老師也不行。
我年輕,在臺中跟***學經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經典裡面深奧的東西我不懂,聽老師講,我覺得老師講的跟它不一樣,我懷疑。老師所講的有沒有經典做依據?沒有經典做依據,那我就不能相信。
老師說有,查出來給我們看,這是正確的。如果經典上沒有的話,我們就不能相信。要記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語言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沒關係,意思沒有說錯,這就對了。要依義,不要依語。
特別給我們現代人,看佛經的翻譯本,你看一部經,兩個人翻的兩個就不一樣,我到底依哪個?那佛說的好:意思對了就行;意思要不對,那個不可以。
語言文字沒關係,說得好!“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什麼?“了義”跟“不了義”標準沒有一定。
我能看得懂,能聽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對我就是“了義”;我還沒搞清楚,我還有懷疑,我不敢這樣去做,這對我來講,“不了義”。所以這一句話是活動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環境,不要學得太高了,太深了,適合自己的程度,這個好。
“了義”究竟的是什麼?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經裡頭,這一部經對我合適,我學這部經我能往生,我學《華嚴》,我得不到華嚴三昧;我學《法華》,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個經的好的,大經,對我來講“不了義”,這個對我來講“了義”。
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發願,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號,這叫“了義”。
最後一句叫“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後的決斷要用智慧,決不被感情障礙了,這個很重要!
要依真實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師勸你,好朋友勸你。我在早年,懺雲法師勸我修淨土、***勸我學淨土,我都沒聽,那個時候自己以為自己有智慧,對淨土是什麼?
不認識。我對淨土的認識我給諸位說過,講《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那是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兩位菩薩: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
在《華嚴經》裡找,找到末後找到了,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淨土,在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我們看到這個**寒毛直豎,這樣的菩薩還從極樂世界來的,所以就非常認真仔細把《華嚴經》重新再看,看出來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過兩遍,囫圇吞棗,都沒把意思看出來。
這下細看才曉得,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專求極樂世界。佛法跟中國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擺在最後。
善財第一個訪問的,那叫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我們沒看出來。再細看,看明白了,一頭一尾,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第一參是文殊菩薩推薦的,叫他去參訪。文殊大智,抉擇法門,決定選擇這個法門,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門。
佛法中的破四見是什麼意思,佛學中的 四相,四見,十法界,什麼意思?
在棲鳳湖吃湯圓的高飛燕草 一 異 常 非常等之義總有四句,一切之妄計,必墮於其一,名為四見。智度論七曰 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又華嚴經疏三,謂外道之所見,不出四見 一 計一,數論師,計因中有果,以因果不異之故名為計一。二 計異,勝論...
猩猩嗜酒中 如是者四,不勝其脣吻之甘也 是什麼意思
帝都小女子 猩猩,獸之好酒者也.大麓 之人設以醴尊 陳之飲器,小大具列焉.織草為履 勾連相屬 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見,則知其誘之也,又知設者之姓名與其父母祖先,一一數而罵之.已而 謂其朋曰 盍 少嘗之?慎無 多飲矣 相與 取小器飲,罵而去之.已而取差 大者飲,又罵而去之.如是者四,不勝其脣吻 之甘也...
書畫作品中的“四君子“是指哪些,書畫作品中的四君子
四君子 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以梅 蘭 竹 菊謂四君子。是傳統寓意紋樣。明代黃鳳池輯有 梅竹蘭菊四譜 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 四君 畫家用 四君子 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 文房清供,獨取梅 竹 蘭 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緻,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文人高士,常借梅 蘭 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