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的初夏薔薇澀
朱熹創立的"理本體"觀念,以其對形上之"理"闡釋的完善性、縝密性和深刻性而為理學家普遍認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窮理"的認識方**,是乙個重大的發明。由於,本體論與方**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上學哲學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熹哲學的形成過程中,形上之"理"這一哲學範疇逐漸替代了"道"這一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運用的哲學範疇。形上之"理"的產生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後的儒家學者再沒能做出真正的哲學意義的超越。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乙個龐大的哲學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
「太極只是乙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每乙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乙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
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了一分為
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乙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絡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朱熹 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2樓:羅開線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詩人,教育家,文學家,儒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和辛棄疾關係僵持,後來辛棄疾主動拜訪朱熹,讓倆人的關係拉近了,從此成為了好朋友。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1130.9.15~1200.
3.9)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
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讚美他: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範念德從福建趕赴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後同遊南嶽。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後,才去短集長,臻於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後,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後人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於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嶽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並未親臨南嶽。
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乾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4樓:空月觀夜
朱熹在中國儒家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孔子、孟子一樣,後世稱為朱子,是一位精通陰陽八卦等各方面的理學家,王陽明的心學也是起源與他的思想,明太祖朱元璋曾經還想與其套近乎,可見他的影響之大。另外,我國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也與他所倡導的「四書」有關,所以那時的許多考題都是直接從這四本書中考的,正因如此,人們對他在現在有很多的爭議,在此便不一一敘述。
5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理學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也寫過一些好詩,善於寓哲理於形象,以《春日》、《觀書有感》等較著名。
如何看待理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6樓:匿名使用者
理學直接承繼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時也有選擇性的吸收揚棄了道家、玄學、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的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理學由北宋程顥、程頤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朱熹(1130~1200)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他集孔子之後歷代學術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傑出代表---朱子理學,受到朝廷的推崇,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哲學思想,構成中國宋末至清代600餘年間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
理學又稱道學。理學的出現,承擔了重建儒學價值體系的職能,通過對理論挑戰和現實問題的創造性回應,古典儒學通過理學而得以復興。可以說,宋明理學對漢代以後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乙個新的反省,並通過這種反省致力於儒學的復興。
理學直接承繼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時理學思想體系也有選擇性的吸收揚棄了道家、玄學、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學能夠在宋以後獲得這樣的發展,正是因為它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營養。
理學對中國文化史的影響是兩方面的,正面影響:開啟了忠君的高潮,從此封建王朝沒有再從內部瓦解過,權力之爭從外戚、權臣那裡轉化為對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維護了內部的統一,社會相對穩定,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提高,發展了中華文化,創造了很多燦爛的文明。
負面影響:文人開始變得迂腐,重視繁文縟節,拖慢行政速度。開啟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導致國家國防力量羸弱,面對外來侵略不堪一擊。
儒家孔子所倡導的「權」的思想變得僵化,行政機關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對婦女進行了多方面的禁錮,強化了貞潔等等葬送女人一生幸福的各種觀念,讓中國婦女從此陷入被壓迫的深淵。
7樓:
程朱理學是儒學在南宋時期發展的又乙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理學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更加注重社會秩序的構建。傳統儒學的仁和禮到這一時期僵化為三綱五常,更加固定了人們的思維,經過明清統治者的推崇,更成為整個社會標榜的道德準則,極大的限制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封建**統治更加反動。
這是理學的負面作用。但理學在人們面對外來民族侵略,反抗民族壓迫時,主張「浩然正氣,殺身成仁」,這也是成為激勵無數儒生在面對異族侵略時敢於抗爭的精神支柱。所以今天我們對待理學仍然要以辯證的態度加以批判地繼承。
朱熹在儒學發展中有何地位
8樓:筆有千秋業
為您奉上,請你參考:
1:他的《四書集注》繼承和發展了孔孟思想,融匯了儒學、佛學以及中國的道家學說,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標及體系,確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統地位,
2: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
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3: 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
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門人黃斡曾總結曰:「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闢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
「(《行狀》)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
「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這些評價雖屬溢美之辭,但真實地反映了朱熹在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
朱熹死後,被諡為「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注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易學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真正確立了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在學界的地位而為後世大多易學家所認可。
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在 東方文明 和 東方文化 這兩個詞語中,文明 和 文化 的含義是不同的。在詞典中。兩個詞語的釋義中,都是指 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 如果細究下來,文明 的涵義大於 文化 的涵義或者說 文明 包括了 文化 文明 文化 均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 但 文明 所指的即包括 精神財富 也包括 物質財富 文化 一...
澳大利亞與中國在文化上有哪些差異
我來給你回答哈,哎 澳大利亞是在南半球,看看地圖,和中國可以算是說南北有點對稱吧,中國的冬季也就是澳大利亞的春季,然後反之 春季 秋季相反,地球公轉原因哈,南北方向如果完全對稱的話時差是差不多一個樣的,就是季節不同,氣候吧 我國就是咱這地方是溫帶季風,然後向南,到淮海 秦嶺淮海應該聽過吧 也就是上海...
如何理解中國咖啡文化,在中國,喝咖啡是怎樣的文化?
中國的咖啡歷史可以追溯至19世紀中晚期,在二十世紀20 30年代咖啡在上海和昆明廣泛流行,同期兩地開始出現咖啡館,之後由於國內爆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成立新中國後大規模政治運動,此時咖啡也就逐漸淡出市場,直至二十世紀80年代,這時由於改革開放的浪潮的推進,咖啡館再次出現在中國大城市內,到二十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