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裡說過了,這裡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
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乙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乙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絡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絡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絡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絡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2樓:
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songyanwu
求了凡四訓讀後感,謝謝
3樓:一起玩遊戲唄
《了凡四訓》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不是算好。
這麼多年,學業一直比較順利,只是自己沒有珍惜好大學的時光,考試也是得過且過,一味的追求快樂輕鬆的生活,沒有吃苦的精神,不夠努力。08年冬天,找工作也很順利,我很珍惜自己的第乙份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麼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
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我是乙個無神論者,但是我相信我道理的東西,比如佛法中的因果報應之說,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乙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乙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麼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於自身而言,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乙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乙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
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那些**腐-敗的官僚們,他們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信任拋在腦後,他們不知恥,也無畏懼之心。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
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古語說,「江山易改本性南移」,要將乙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人的習性就像是動物的保護色,突然要改變,人是會缺乏安全感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複,不斷的重複,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我們做事情,要多考慮別人的感受,體恤別人的疾苦,凡是要換位思考,這裡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古時候有乙個年輕人,脾氣很暴躁,常常對別人發脾氣,村裡人都很討厭他,他很痛苦,很想改變,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於是他問他的父親該怎麼辦,他父親給了他一塊完好無損的木板,對他說:孩子,你每犯一次錯誤就釘一顆釘子在這塊木板上,乙個月以後,他驚訝的發現木板上訂滿了釘子,他很懊悔,於是,他父親就說,好,從現在開始,你要好好的對待別人,每做一件好事,你就從木板上拔掉一顆釘子,三個月過去了,年輕人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很開心的拿去給他父親,父親說,孩子,你看這塊木板上已經全是洞,這些洞就好比你曾經帶給別人的傷害,即便你改正過來了,你給別人的傷害是沒法消除的。年輕人聽了後,從此改正了自己身上的惡習,再也沒有傷害過別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氣,當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做的事會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傷害,這是沒有辦法彌補的。我們每個人都用真誠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用真誠的心去改過,一定會像了凡先生一樣,一點點改掉身上的過錯,成為乙個仁義道德之人。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在《了凡四訓》中讀到了很多故事,做官的人減輕老百姓的稅,有的人為窮人布施,也有人救了人家的性命,這些善人最終都有很好的結果,在當今社會,只要為官的切實為百姓做幾件實事,不**腐-敗,那就是好官,也許我們沒有機會救別人的性命,也許我們沒有能力支援窮苦的家庭,但只要我們不放棄積德行善,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事也是一種善良,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說道:
「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不要落井下石,在別人出醜時,不要取笑,在別人幸運時,用真誠的心去祝福!這樣就是乙個起碼是善良的人。」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裡很複雜,我不知道作者是什麼心態,這種小心翼翼的善良讓我覺得很悲哀,為什麼現在社會這麼多作惡的人,就是因為我們缺失了我們幾千年文明的精髓,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道德,仁義。
已經在這個社會變成一種奢侈。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在這樣乙個大環境裡,我們要做善事更難了。
現在的經濟危機。已經危及到我們每乙個人了,從企業倒閉,到失業。我們公司能幫助企業的就只有我們的書籍,能真正讓企業家體會到書裡的道理,落實到實地,讓企業順利度過難關,我們才算是真正幫助了別人。
如果你今天看到乙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迴圈,所以我們,每乙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乙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裡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乙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乙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乙個計畫!
1, 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 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 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 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 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 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的讀後感,怎樣寫?
了凡四訓讀後感
4樓:
我在幾年前才知道了這本書,當時記不得在哪看過,被誇很好,當時就有打算看一看的,不過後來耽擱了,也就忘了。
今年偶然在知乎上又看到有人提起這本書,又想起來,就打算閒時看看打發打發時間。
本來這篇書評也早該寫了,也是一直拖著。
廢話說多了。
了凡四訓,哪四訓呢?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本書的乙個基本的觀點的就是「命由天定,福自我求」。但是這句話對嗎?我覺得對了一半,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簡單,人的出生不能決定,但人生之路是自己走的,自己選擇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一旦定下了人的出身,個人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你的性格,你的思維方式。就是再努力,還是在那個圈子裡。
井底之蛙蹦躂的再高,也就只有高度的區別,還是看不到外面的天。就算他似對非對,我也還是信他的,天定的已經不能改變,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也總要努努力,能蹦躂多高就多高。否則就一直坐在井底嗎?
既要立命,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就是心態與行為,所以就要改過,改過要什麼呢?書上告訴我們,要有三心,不是信心決心恆心,要有恥心畏心勇心,這倒是讓我心中一亮。
能夠改過,就要多做好事以積善,好事做的多了,周圍環境就好了,所以好事也會跟著來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那麼怎樣就算是積善呢?
這個書中也告訴我們了,「有益於人,則為善,有益於己,則為惡。有益於人,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我看到這一段時馬上就糊塗了。我為求福而行善,這是善是惡?這說到底還是「有益於自己」這麼算就是惡。
可是整本書一直告訴我們,只有行善能得福。處處用福祿「引誘」大家來行善。這不是自己與自己矛盾嗎?
或許是我自己現在境界太低,不能理解吧。
要是能做到積善了,自然能成功名就,這個時候,就要謙虛,行謙德,這樣好運才能長久嘛。這自然也不用多說了。
對於本書勸導行善事,未嘗不可。但是書中舉了大量的例子處處體現著行善事就能得名,得利,就能功成名就,就能子孫興隆。吾不以為然。甚是不以為然,反例一大把,不想贅述。
總的來說,對這本書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真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勿以善小而不為,遇事行善,不求福祿,但是也總不會有什麼過錯吧。
《了凡四訓》的內容簡介,簡述《了凡四訓》的主要內容
袁了凡因幼年喪父,母親讓他尊祖訓放棄學業而從醫,但是他不太甘心,後來,乙個姓孔的江湖道士,說他有仕途之運,他的母親才同意讓他繼續讀書。於是,袁了凡自秀才而逐級往上考,但是直到中年,都沒有達到孔某算的命數,陷入了宿命論的桎梏,精神非常壓抑,這時,遇到了乙個世外高人,明白了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開始重...
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講的是個老頭在年輕的時候找人算命,大師告訴他他活不到很久,後來結識了一位廟上的師傅告訴他自己的命可以自己改變,要樂於布施,幫助別人,最後到花甲之年他還活著,還有個很孝順的兒子,大概就是這樣,但中心思想就是所,命運不是天注定的,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去改變。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 ...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不是主張好人有好報,為什麼當今社會好人就要
災難源頭 首先你建立了乙個錯誤的價值觀,即好人有好報。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是,大個欺負小個,大魚吃小魚。要是你和美國一樣強大,沒人敢欺負您。當然我不能否認,如果你給別人好處,別人也給你好處的概率會上公升,但這種情況只發生在給誰他得到的利益都相同的情況下,您將成為第一選擇。 了凡四訓這本書的乙個重要觀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