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區別在哪?為何始終只滅佛,不滅道

時間 2021-09-19 07:16:58

1樓:釣史公

對於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有一個十分貼切的解釋:道教解決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問題;佛教解決個人內心的問題,對於雙方的差距,也導致了在千年時間的發展中各自怒通的境遇,**歷史時不時有皇帝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下旨從朝廷層面消滅佛教思想,但是同樣是教派道教為什麼就沒有被下旨?

先看佛教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深入人心,但是深入人心就會使人們對於佛教的信仰得到提升,人們都會開始聽從佛教的安排,如此看來當時朝廷就會受到嚴重地位不保的威脅,人們都聽佛的,誰還聽皇帝的?我國有句古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佛教從古印度那邊傳過來後,發展的那叫一個迅速,不避免的和當時本地教派思想的碰撞,原先在西漢開始,大一統王朝就開始使用儒學來治理天下,當時的情況可證明這個選擇的非確,而佛教傳入後雙方的便有了思想衝突,古印度時期當地佛教的影響力並不大,只有芝麻大點的影響力甚至更小,重所周知印度的教派是十分多的,別說古印度了就當今印度來說教派的數量都數不過來,此事皇帝的態度十分關鍵,一旦皇帝對哪一個教派感到不滿,僅僅是一個聖旨就完全可以滅了教派。

但是道教和佛教大不相同,對於道教大多數的刻板印象都是很神祕閒雲野鶴、縹緲成仙,比如我們影視常看到的姜子牙,仙子,對於知識過於缺乏的古人來說道教的神祕感,出世之感讓人為之感嘆,所以道教不會與其他思想發生衝突,也就不會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視了,最後一個最為主要的觀點佛教的發展會佔用國家大量的資源,影響朝廷賦稅,對於朝廷來說賦稅是財富的根基,朝廷的官兵,官僚系統以及皇室的開支,只能通過賦稅來獲得,賦稅從那來?當然是老百姓,想想老百姓的資源賦稅都用來發展佛教了誰還有那個閒錢給你朝廷?所以皇帝對佛教的剷除也是有理由的。

2樓:鴻臚長史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對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有一個非常貼切的解釋:道教,解決了人與自然的問題;佛教,解決個人內心的問題。雙方的差別,也導致了在千年的發展中,各自不同的境遇。

縱觀歷史,時不時有皇帝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下詔從王朝層面進行滅佛,而道教卻並未受此威脅。

為何會如此呢?

首先,佛教的特點決定了需要入世,但入世會受到皇權掣肘

佛教從古印度傳過來之後,發展還是十分順利的,逐漸在華夏站穩了腳跟,並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然而,隨著佛教的發展壯大,不可避免地開始同原有思想產生衝突。

本身,自西漢開始,大一統王朝使用儒學治理天下,而時間也證明這個選擇非常正確。而佛教傳入之後,雙方便會有衝突,古印度時期,當地的佛教影響力非常大,這就必然會與儒家產生衝突。此時,皇帝的態度至關重要,一旦皇帝對佛教不滿,滅佛之事僅僅是一道聖旨而已。

而道教卻不會如此,說到道教,能想到的是什麼呢?閒雲野鶴、縹緲成仙,對於科學知識匱乏的古代來說,道教給人一種神祕、出世之感。所以,道教不會與其他思想產生衝突,也就不會引起最高統治者的額外的想法了。

其次,佛教發展壯大會佔據大量資源,影響王朝賦稅

對於封建王朝來說,賦稅是根基。平常養活士兵、官僚系統和皇室的開支,只能是通過賦稅來獲得。賦稅從何而來呢?

對於古代農業社會來說,只能是耕作的土地。但,佛教的發展,會吸納眾多的人口,畢竟,佛教講究普度眾生。

他們不再從事生產,會影響賦稅的收取。因此,一旦佛教過於龐大,就會引起皇帝的反感,尤其是希望做一番事業的皇帝,他們決不允許有人挖自己的根基。

而道教則不同,參加道教有一定的門檻,不會吸納眾多的人口參加。少量的人員,對王朝影響不大,皇帝也不用想辦法打壓。

最後,道教一直在探索長生的可能,深受皇帝喜愛

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有一個願望,自己能夠永世長存,不管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還是太平天子嘉靖皇帝,都曾追求長生之道。而道教恰恰為將長生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前進的方向完美地符合帝王們的需要,也就不會引起滅道了。

要知道,皇帝為了自己愛妃,都可以千里送荔枝,若能有長生可能,他們能做出什麼事情,難以想象。

而佛教就遠遠不如了,他們講究因果論,這個說法對於普通民眾還行,但本就站在了權力最高峰的皇帝對此不會感興趣,他們唯一的興趣就是自己能夠永遠統治這片江山。從這方面來看,佛教僅僅是帝王的工具,一旦不好用了,換一個就行了。

綜上所述,道教和佛教本質的不同,使得雙方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很大的區別,也歷史上經常出現滅佛的原因。

3樓:冷侃娛文

《西遊記》中,唐僧和三個徒弟一起到西天取經,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道教人士,有友善的,也有耍心眼的。但這部**,反映的是佛教和道教的爭鬥。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

第一就是出身和主張不同。佛教,是印度傳過來的,是舶來品。而道教是土生土長的,是自生品。有的人相信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就喜歡佛教。

佛教裡有一些小故事,例如《四個老婆》、《一切皆空》等,很容易讓人接受。有人說,佛教和道教興盛,主要是因為世間的磨難多了,例如戰爭、苛稅等。也對!

但佛教傳進來的時候,已經是西漢了。

那個時候的佛教,就如同初創時期的**,沒有什麼影響力,但是,有些和尚的頭腦很靈光的,他們就用這種小故事傳播,他們化緣,不僅僅是乞食,更主要的是廣結善緣。

《聰明的一休》裡就是這樣做的,每天到不同的人家去化緣,遇到了一些人的刁難,就回答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播佛教。還別說,效果挺好的。

道教是本土宗教,認為天與人不相勝,還有逍遙。道教人士主張:人的生活,需要豁達和不妥協。對待事情,應該無所恃(不被外物所束縛)。

道教人士的主張是順勢而為,而不是強擰。順其自然之性,很多人願意。好吃懶做也是一種願望,這是很多吃貨想的。

還有,看過《八仙過海》的都知道,他們這些人,為的是顯神通。也就是在人世間,需要有實力,也要順其自然。要是不能的話,就要知道,吃虧是福。

這些主張,讓道教的發展,呈現出不錯的**。唐代的道教,發展得很好(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後裔)。在《西遊記》中看到的道觀,就是很好的說明。

很多道教人士,教授的是快速成功之道,無論是修仙還是驅魔,讓人有種想加入其中的想法。動畫片《嶗山道士》裡,大家看到的是他學成之後,只要有邪念,就會法術失靈。而法術,是可以幫助他實現夢想的。

道教的主張,更多的是在現實中的運用。要是沒有了現實功效,那麼,道教人士的主張,就失去了價值。很多參加道教的人,是希望快速獲得這種功效。

還有就是理念和夢想不同。佛教對今生的態度是,一切皆苦海,回頭才是岸。只要忍受住這個情況,下輩子就是好日子。

這是佛教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忍受當下的苦難,因為無力改變。例如戰亂,很多人面對戰爭,無可奈何,只能忍受著這些苦難。

而道教對於當下的環境,就有不一樣的思路。及時行樂,是不錯的。哪怕明天要走了,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順**,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

由於不同的人生態度,佛教和道教的理想也是不一樣的。佛家要求信仰的人,一定要知道修行是一種成長,達到涅槃,才算成功。這個涅槃就是解脫。

如何讓解脫?需要修行!

涅槃的過程,是伴隨著自我的約束和日復一日地歷經苦難。作為年輕人,歷經苦難是不願意的,這也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原因。

道家講究的是長生不老。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只要能夠活得久(就像黑寡婦那樣),就會有很多機會。有人說,張三丰活了好幾百年,這是道家修煉成功的範例(這不是歷史事實啊!)。

佛教和道教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主張,還是理念。從《西遊記》中就可以知道,佛教和道教的爭鬥很激烈。這也是佛教被打擊的一個重要原因。

佛教講究的是來生,道教更注重當下。由於很多人無力改變當下,就遁入空門,導致佛教的勢力壯大,道教宣傳長生不老,被統治階級認可,道教人士在這些人耳邊說佛教的不好,那麼,他們會對佛教產生不好的印象。

禮佛的人,是可以不繳納賦稅的,這對於很多人而言,是逃避賦役的好辦法,紛紛加入其中,這對於國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畢竟,國家要發展,就需要錢,就需要更多的人繳稅。

佛教竟然養了那麼多閒人,這對於國家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毀佛是肯定要進行的,找了理由就可以了,將佛教打擊一下,也可以把一些勞動力從佛門趕出來,讓他們繼續從事生產,繳納賦役,這樣就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佛教講究的是不侍奉父母,不娶妻生子。這對於國家而言,也會是不能接受的。國家的發展,需要人口。

無論是繳納賦稅,還是當兵打仗,都需要人。要是都奔向佛教了,那麼,國家以後就沒有了發展前景了,哪個統治者會允許這個情況出現?

不僅如此,佛教還認為,僧侶不應該受世俗管轄,這樣才能實現精神自由。這真是反了天了。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佛教敢如此大膽,是不是腦袋後面有反骨啊?

三武一宗毀佛,這是有原因的。佛教的人還說,這幾個人的報應,很快就到了。北魏太武帝就被宦官殺死,周武帝病死,唐武宗吃藥而亡,周世宗突發疾病死亡。

這些是佛教人士穿鑿附會之詞,不足為信。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問題,道教沒有被毀,這也是有原因的。道教的主張是無為,他們願意大隱隱於市。這種避世的態度,恰恰說明一個問題,他們不願意與世人爭辯。

這種方式,讓統治者認為,他們是一個沒有威脅的群體,既然不能威脅到統治,為何要將他們滅掉?這也是道教的聰明之處。

還有一個,他們宣揚長生不老,這是統治階級願意聽的,也願意信的。他們就可以在統治階級設定的道觀裡煉製丹藥,《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就是煉製丹藥的。

雖然有很多君主是因為以身嘗藥而亡,例如漢成帝。他吃的丹藥,效力不錯,但年紀輕輕就game over了。

寫在最後:

佛教和道教都是信仰的一種,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只有在規矩之下,才能更好地發展。

佛教和道教,在歷史上有不同的發展軌跡,整體而言,佛教的影響力更大一些,而道教,只是小眾一些的宗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和道教,是相互吸收借鑑的,才有了“合流”之說。大家覺得,道教和佛教,合流以後,會怎樣?

佛教跟道教的區別在哪,道教與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從根本上來說,佛教道教都是為了一窺宇宙真相,但是道教的目的是修身養性,最終達到與天同壽 長生不老的境界 而佛教的目的則是明心見性,最後是解脫生死 超越輪迴。二者其實有本質的不同。譬如以對待鬼的態度和方式來看,是不一樣的,道教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所以先降伏 再抓捕,然後能超度的超度,不能超度...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和尚與道士,所信奉的神不一樣,玉皇大帝這些就是道教,如來佛祖就是佛教,兩教派宗旨不一樣,奮鬥目標不一樣。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張道陵在東漢安元年 142 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所以道教成立時間為公元2世紀。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為西元前6世紀,所以佛教比道教...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什麼,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張道陵在東漢安元年 142 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所以道教成立時間為公元2世紀。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為西元前6世紀,所以佛教比道教早成立約七百年左右。佛教於公元1世紀左右傳入我國。但老子和釋迦牟尼是同時代的。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道家不等同與道教。道教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