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寫字是從右而左、從上而下。
因為右邊的簡冊離右手最近。人們日常生活勞動,主要使用右手,左手為輔,所以,人們的視野也應該以右方為主。左手書寫(用刀筆)從右下到左上提筆,右手書寫是從右下往右上提筆,右方位書寫較左方位書寫,提筆距離更短。
從右往左寫和閱讀,左側未開卷而隆起的簡冊不會擋著右手;而如果從左往右,則右側未完全開啟而捲起的簡冊會擋住右手。
2樓:蚮疢
東晉王羲之不在幾桌上寫字
“席地而坐”、“窗明几淨”這些詞語產生時,中國人還沒有使用桌椅。
中國古人的坐,是兩膝著地,腳掌朝上,屁股落在腳踝上。到南北朝胡床、胡椅引進才有了垂足坐。
曾偶然看過一幀文物**:西晉永寧二年的青釉雙坐書寫瓷俑,2023年在湖南長沙出土。兩俑對坐,中間為一長方形幾,上面放著硯臺、筆與筆架。
一俑似手捧幾塊板,這樣的板明顯是“牘”。古時的牘為薄木板所做,一尺左右,故為“尺牘”。另一俑則左手持一尺牘,右手執筆做書寫狀,正是閱讀的姿勢。
這說明,當時的幾並不作書寫時肘、腕的支撐和依託,只用來置放器物和文具。兩瓷俑證明了西晉人的書寫姿勢,也證明了長達幾千年中國人都是在手臂、手腕無依託的情況下用此種姿勢書寫。
西晉永寧二年,已是西晉的末年,東晉就出了王羲之。王羲之也是用這種姿勢書寫的嗎?王羲之的書論中沒有提及,同時代的書家亦未提及。
沒有提及是因為沒必要提及。只有一種情況下沒有提及的必要,那就是眾所周知,是一種常態。
同期的繪畫中可能會有無意識的反映。請看宋摹北齊《校書圖》:圖中一大床榻上坐了4個人,屬文人學者,在校書。當時的書不是裝訂成冊而是論“卷”的。
榻上校書者姿態不一:其中一人左手拿紙,右手執筆正在書寫,姿勢如同西晉瓷俑;一人右手執筆作休息狀,左手持紙伸平遠看,像是欣賞自己的書作。
畫右還有一人則坐於平交椅,右手持筆,左手拉著紙下方,紙上方由侍者抻著。
從同期的傢俱看,當時的几案都很矮,幾乎與床榻齊平。如將紙放於几案上懸臂書寫,視覺與手要有二三尺之遙,是無法寫當時的細膩小字的。若整個手臂放於几案上,好比人把頭湊近至腳面,這顯然是一個雜技動作,恐羲、獻前賢不至於如此狼狽。
稍分析,這分明不合生理自然。
畫中坐於平交椅之人,將一尺來高、二尺來長的紙,放於几案上來寫,豈不省事,卻讓書童如此抻紙,倒是證明了當時文人一般不在几上書寫。古人總有書童在側“磨墨抻紙”,早年的“抻紙”,大概就是這樣的。
北齊的《校書圖》與西晉瓷俑的書寫方式如出一轍。
從西晉到北齊,期間近三百年,正是書法所處的巔峰期,正是王字一統天下的時期。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圖、《烈女傳》等,都如實反映出當時“席地而坐”的生活狀態。
《女史箴圖》中,畫有一站立女史,左手拿紙,右手執筆書寫。古人所說的“依馬立就”大概就是這樣的。可以斷言,同時代的王羲之絕不是在幾或桌子上書寫。
隋唐和五代承襲六朝書寫遺風
在中國,高的桌子晚於椅凳產生。桌子源於几案,椅凳產生六七百年以後,才和高桌相配,幾、案仍有它們的用處。
唐、五代已有了桌子,但往往是供放置餐飲、祭祀用具。當代的《宮樂圖》、《六尊者像》、《聽琴圖》中較高的桌子,似都未作書寫之用。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裡,床榻邊有幾張桌子,但高低如同今天的幾。同代王齊翰的《勘書圖》中,主人坐於椅,身後亦有一高桌,其高度剛好與圖中的椅子相配,而筆、紙、硯卻置於面前齊膝高的方桌上。圖告訴我們,這齊膝高的方桌才是用來書寫的。
再強調一下“齊膝”二字。
請設想,隋唐尚書小字,人坐於椅上,無論懸臂或臥齊膝几案書寫,頭與上身都將曲至膝部,先輩哪能這樣捉弄自己。所以,隋、唐、五代,書寫的姿勢仍是六朝的遺風。
宋人的書寫姿勢已與今相差無幾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已四處可見高的桌凳、桌椅相配使用。
在宋人《十八學士圖》裡,分明告訴了我們當時的書寫姿勢:人坐於床榻之上,面前放一高桌,桌面上平鋪了一張紙,紙依舊是二尺來高、二尺多長,人則執筆欲向紙書寫。紙的兩頭分別放置一棍狀物,以使紙抻平,這就是我們至今使用的“鎮尺”,當然是金屬、玉石、硬木之類的重物。
“鎮尺”的產生,是用於紙平鋪與桌面書寫而不易卷折和移動,與抻紙的作用同。
又,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中,可見一人立於桌案邊,一狹長的手卷平鋪於上,人懸臂書寫,亦有“鎮尺”之物於上。
寫到此讓我想起明代唐寅臨摹的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他自作主張,在最後兩女簇擁著一坐客的背後,加上了一張高的長桌,上面放置了筆墨,鋪有一張捲紙,上面竟然壓著“鎮尺”。而顧閎中的原作只有椅子、幾、齊膝的方桌,從頭到尾不存在高的桌子。至多在唐或唐以後的五代,將幾置於床榻上從事寫作。
唐氏浪漫成性,他把明代“伏案”書寫的情景強加於五代,可見明代人對五代以前的書寫方式已不瞭解。這種現象錢鍾書先生在《七綴集》中也嘲笑過:“都穆《寓意編》:
王維畫伏生像,不兩膝著地用竹簡,乃箕股而坐,憑几伸卷。蓋不拘形似,亦雪中芭蕉之類也。”可見王維也將唐朝人的習俗強加於西漢的伏生,真好比硬要將炎夏的芭蕉長在寒冬的大雪中。
看來,“關公戰秦瓊”,古來有之。雖然唐氏、王氏浪漫,卻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客觀的時代背景。
你知道古人如何學習寫字嗎
3樓:花月佳麗
東晉王羲之不在幾桌上寫字
“席地而坐”、“窗明几淨”這些詞語產生時,中國人還沒有使用桌椅。
中國古人的坐,是兩膝著地,腳掌朝上,屁股落在腳踝上。到南北朝胡床、胡椅引進才有了垂足坐。
曾偶然看過一幀文物**:西晉永寧二年的青釉雙坐書寫瓷俑,2023年在湖南長沙出土。兩俑對坐,中間為一長方形幾,上面放著硯臺、筆與筆架。
一俑似手捧幾塊板,這樣的板明顯是“牘”。古時的牘為薄木板所做,一尺左右,故為“尺牘”。另一俑則左手持一尺牘,右手執筆做書寫狀,正是閱讀的姿勢。
這說明,當時的幾並不作書寫時肘、腕的支撐和依託,只用來置放器物和文具。兩瓷俑證明了西晉人的書寫姿勢,也證明了長達幾千年中國人都是在手臂、手腕無依託的情況下用此種姿勢書寫。
西晉永寧二年,已是西晉的末年,東晉就出了王羲之。王羲之也是用這種姿勢書寫的嗎?王羲之的書論中沒有提及,同時代的書家亦未提及。
沒有提及是因為沒必要提及。只有一種情況下沒有提及的必要,那就是眾所周知,是一種常態。
同期的繪畫中可能會有無意識的反映。請看宋摹北齊《校書圖》:圖中一大床榻上坐了4個人,屬文人學者,在校書。當時的書不是裝訂成冊而是論“卷”的。
榻上校書者姿態不一:其中一人左手拿紙,右手執筆正在書寫,姿勢如同西晉瓷俑;一人右手執筆作休息狀,左手持紙伸平遠看,像是欣賞自己的書作。
畫右還有一人則坐於平交椅,右手持筆,左手拉著紙下方,紙上方由侍者抻著。
從同期的傢俱看,當時的几案都很矮,幾乎與床榻齊平。如將紙放於几案上懸臂書寫,視覺與手要有二三尺之遙,是無法寫當時的細膩小字的。若整個手臂放於几案上,好比人把頭湊近至腳面,這顯然是一個雜技動作,恐羲、獻前賢不至於如此狼狽。
稍分析,這分明不合生理自然。
畫中坐於平交椅之人,將一尺來高、二尺來長的紙,放於几案上來寫,豈不省事,卻讓書童如此抻紙,倒是證明了當時文人一般不在几上書寫。古人總有書童在側“磨墨抻紙”,早年的“抻紙”,大概就是這樣的。
北齊的《校書圖》與西晉瓷俑的書寫方式如出一轍。
從西晉到北齊,期間近三百年,正是書法所處的巔峰期,正是王字一統天下的時期。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圖、《烈女傳》等,都如實反映出當時“席地而坐”的生活狀態。
書法 古人寫字為什麼從右往左?
4樓:匿名使用者
有這麼個說法:古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首先,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
而開啟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擴充套件資料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效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
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
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
5樓:何人把酒分
竹簡只能解釋從上到下,不能解釋從左到右,最早定下從左往右是從商代的青銅器銘文開始。
而決定青銅器上文字方向的是銘文的製作工藝。青銅器的鑄造很複雜,要先製作一個母模,再由模翻製成範,然後把銅液澆到範中,等青銅器成型後打碎陶土製成的範,青銅器就大功告成了。
銘文就直接刻在陶土的內部,稱為內範,然後燒成陶質。如果要銘文顯現在青銅器上,那麼範上的銘文就得是凸出的映象字。全世界主流的書寫都是用右手的,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泥土製成的柔軟的範,就必須從左到右刻銘文,這樣右手就不會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
反過來,鑄成的銘文便是從右往左的。
內部是青銅器,外面包裹陶土,
青銅器銘文對後來漢字的順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簡牘的使用方式進一步加強了這一順序。通常情況下,左手負責執簡,右手書寫。當竹簡被編成一冊之後閱讀時,左手負責展簡,右手負責拉簡,還可以執筆書寫。
如果漢字右行則諸多不便。因為竹簡的使用量極大,養成了書寫者右行和下行的習慣。即使在絹帛和後來發明的紙上書寫時,已經沒有了相關的限制,後來人也還是繼承了這一習慣。
古人寫字用什麼紙,古人有紙之前用什麼寫字
牛牛要努力變強 古人寫字用麻紙。麻紙有多種,如白麻紙 黃麻紙 麻布紋紙 桑麻紙等,但主要分白 黃兩種。白麻紙潔白光滑,背面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質地細薄,堅韌。紙紋均寬,約一指半。黃麻紙色略黃,稍粗糙,有的較白麻紙略厚。但這都是蔡倫紙出現之後的麻紙。其實,麻紙的歷史非常久遠。在西漢時期,用於書寫...
中國古人為什麼豎著寫字,而且由右向左寫
中國古代書寫都是用墨,這玩意兒幹的慢,再加上我們古代的衣服都是廣袖長袍,所以為了避免沾染上墨汁所以都會從上至下寫作,至於為什麼由右向左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完全就是習慣問題。古人為什麼豎著寫字,而且由右往左寫 豎著 書寫 源自 古代的 竹簡 因為竹簡 是一條條的 為了 書寫文字的連貫性 文字 就必須 豎...
老師為什麼不讓用紅筆寫字,為什麼寫字時不能用紅筆 而老師可以用
1.因為老師批改作業需要用紅筆。如果你也用紅筆的話會分不清楚筆記。這樣你就分不清楚你哪些地方錯了,也不好改正。2.紅筆非常醒目,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用紅筆勾出錯誤的原因。如果是滿篇的紅筆,可想而知那會非常的刺眼 所以老師肯定不會讓你用紅筆啦 手機使用者 用紅筆寫名字 別人的或自己的 代表絕交!但我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