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美學比較及影響

時間 2021-10-14 22:24:01

1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就美學與詩學這一點來比較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不同觀點。其實文藝的功用,說白了,兩位學者圍繞著「藝術有什麼用」這一問題來進行研究,表明自己的觀點。

柏拉圖用他的「靈感說」來講述他對文藝創作的看法。1。他認為文藝創作只憑靈感不憑技藝。

所謂「技藝」,一是指描寫內容所涉及的專業技能,儘管作者並不懂得所有專業,但他仍然可以描寫各種題材,即創作不憑專業技能;一是指表現形式所採用的寫作技法,假如作者是憑技法從事寫作,他就應該能夠採用任何體裁。2。柏拉圖認為創作過程是一種「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狀態。

詩神憑附於詩人心靈,賦予它以創作的靈感,詩人的心靈受到感髮,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依柏拉圖看來,在文藝創作過程中,沒有詩人的理性思維,只有詩神的憑附驅譴,詩人是「不由意識」地代神說話。

亞里斯多德則認為,能使城邦和公民獲得幸福,無疑是藝術的最大的效用。他認為藝術有三個作用:

1. 亞里斯多德認為文藝具有「教育」功能。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非真實體的認識,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第一實體」的認識,藝術是源於經驗,有高於經驗,是比經驗更接近科學。

2. 文藝具有「淨化」作用。他認為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

3. 文藝能提供「精神享受」。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對於模擬的作品總感到愉快。文藝作品的淨化作用能使人的情緒保持適度,這不但能培養善良的道德品質,而且能產生輕鬆舒暢的快感。

在文藝功用論上,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注重社會效用的觀點。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柏拉圖著眼於是否有利於繼持奴隸主貴族派的政治統治;而亞里斯多德則偏重於是否有助於促進城邦公民的德性完善,實現其「共和政治」的社會理想。

亞里斯多德批判了柏拉圖貶斥審美快感的看法。柏拉圖把快感統統看作「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認為「逢迎快感」就是「催殘理性」。亞里斯多德卻把審美快感與「幸福」這種有益於城邦的最大效用,與「至善」這種人生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聯絡起來。

2樓:血族君王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的社會心理學思想西方社會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可上溯到西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那時希臘已由原始民族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這種生產關係的剝削制度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經濟基礎。

奴隸主不勞而食,才得有時間從事哲學、科學、文藝的研究。所以恩格斯說:「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

也就在這個條件之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有關社會心理的學說。

一、柏拉圖的理想國思想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內,定第一等人物為哲學家、國家的統治者,定第二等人物為武士、保衛國家的軍人,而定末等人物為農業勞動者和手工勞動者。他需要多數人為奴隸主服務,主張奴隸主貴族統治國家。這是他理想的政體。

這個政治理想是以他的唯心主義思想為基礎的。

柏拉圖指出,乙個理想的國家應該是「公正」(正義)國家。這個「公正」國家應該具有智慧型、意志和節制三個條件,而體現這三個條件的就是不同的人。他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是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劃分的。

這就是把人劃分為等級的,一是根據人的本性;二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分工,從而構成了階級。在他看來,人的靈魂或人性有:理性、意志和**,並從而構成品德。

例如理性具有智慧型,意志發展為勇敢,**應受節制,在三者中理性最高,意志其次,**最低。人性有了這三種活動,使人類社會產生相應的三個階級:即求感官的滿足和身體的享受者(普通生產者);求榮譽和成就者(軍人);陶冶理性、追求真理者(統治者)。

乙個國家有這三種人,也就有了智慧型、意志和節制的三種美德或條件,此外還有一項美德或條件,就是「公正」(正義)。因而被安排在力能勝任的崗位上,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從而使社會井然有序。乙個國家做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具備了「公正」的美德。

在這裡,第一,柏拉圖把人性當作分工的基礎,把分工當作劃分等級的標準,然後又把各等級間的需要互助作為建立國家的條件,所以社會和國家,混淆無別,但是人們為著生活和互助而集合成的只能是社會而非國家,因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很明顯,柏拉圖是想用成立社會的需要(理由)來頂替建立國家的必要性,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家起源的階級內容和國家的階級實質完全不見了;第二,馬克思說:「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分工被說成是國家的構成原則,就這一點說,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二、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起源論

亞里斯多德有乙個著名的命題:「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乙個政治動物」。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合群的,要求結成國家;只有到國家階段,他們才能獲得最高的「善業」,過美好的生活,實現自己的本性。

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結合方式是自然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性,就在於他的合群性(即社會性),在於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類似觀念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則以人類所獨有的言語機能為基礎,人類一般都能擇善而從。

亞里斯多德認為,社會組織(團體)是自然結合的。它由「二人以上群眾所組成」。團體有三種:

家庭、村落和城邦(國家)。這三者的組成都是自然的。家庭是人類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基本形式。

村落是為適應更廣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結合組成的社會初級形式。城邦由若干村落組合而成,是高階而完備的境界,可使人類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亞里斯多德認為,凡人必須結合而為城邦,乙個無國之民,脫離有組織的社會生活的人,必是低劣者,乙個不歸屬于城邦的人,不是「鄙夫」,就是超人。

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家庭和村落雖是人們過社會生活、追求善業的社團,但只有國家才是使人過「快樂而光榮」生活的最高社團;前者只是使生活成為可能,後者才以實現人的美滿生活為目的。人的本性要求過良好生活,國家的目的正是保證人過良好生活。

應該指出,亞里斯多德對社會起源問題的看法與柏拉圖的看法不同。柏拉圖是把國家與社會等同,然後用成立社會的需要來頂替建立國家,使人感到國家是人類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亞里斯多德是把國家和其他社團分開,說國家是要實現「最高的善」的最高社團,其用意在於說明國家的必要性、中立性,從而掩蓋國家的起源和階級性。

此後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們在社會和國家關係問題上的觀點,基本上未離開這兩種理論。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也大有分歧。柏拉圖是客觀的唯心主義者。他把所謂理性或理念當作外部世界的本原或基礎,不知從哪個時候起萬物的理念就已經存在於世界某處了。

例如桌子的理念不是桌子產生的映象。相反,個別桌子卻是桌子理念的乙個不完全的影子。列寧駁斥這種學說是哲學史中的神秘主義。

亞里斯多德動搖於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他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不是實物的原因。例如儘管沒有蘇格拉底的理念,但也無害於蘇格拉底的存在。亞里斯多德也不理會柏拉圖的等級說,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有樂群的傾向。

在乙個國家內可以有各色各樣的人,這個人知道這一點,那個人知道另一點,合起來就知道一切了。柏拉圖以哲學家的統治維護治安,亞里斯多德讓人民說出各人的利益保持安寧。所以g.w.奧爾波特說:

「由於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後來的每一作家、哲學家或科學家對於人及社會都各採取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的研究的方法。」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美學和詩學觀念的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就美學與詩學這一點來比較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不同觀點。其實文藝的功用,說白了,兩位學者圍繞著「藝術有什麼用」這一問題來進行研究,表明自己的觀點。

柏拉圖用他的「靈感說」來講述他對文藝創作的看法。1。他認為文藝創作只憑靈感不憑技藝。

所謂「技藝」,一是指描寫內容所涉及的專業技能,儘管作者並不懂得所有專業,但他仍然可以描寫各種題材,即創作不憑專業技能;一是指表現形式所採用的寫作技法,假如作者是憑技法從事寫作,他就應該能夠採用任何體裁。2。柏拉圖認為創作過程是一種「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狀態。

詩神憑附於詩人心靈,賦予它以創作的靈感,詩人的心靈受到感髮,便失去自主,陷入迷狂。依柏拉圖看來,在文藝創作過程中,沒有詩人的理性思維,只有詩神的憑附驅譴,詩人是「不由意識」地代神說話。

亞里斯多德則認為,能使城邦和公民獲得幸福,無疑是藝術的最大的效用。他認為藝術有三個作用:

1. 亞里斯多德認為文藝具有「教育」功能。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非真實體的認識,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第一實體」的認識,藝術是源於經驗,有高於經驗,是比經驗更接近科學。

2. 文藝具有「淨化」作用。他認為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

3. 文藝能提供「精神享受」。亞里斯多德認為「人對於模擬的作品總感到愉快。

文藝作品的淨化作用能使人的情緒保持適度,這不但能培養善良的道德品質,而且能產生輕鬆舒暢的快感。

在文藝功用論上,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注重社會效用的觀點。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柏拉圖著眼於是否有利於繼持奴隸主貴族派的政治統治;而亞里斯多德則偏重於是否有助於促進城邦公民的德性完善,實現其「共和政治」的社會理想。

亞里斯多德批判了柏拉圖貶斥審美快感的看法。柏拉圖把快感統統看作「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認為「逢迎快感」就是「催殘理性」。亞里斯多德卻把審美快感與「幸福」這種有益於城邦的最大效用,與「至善」這種人生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聯絡起來。

柏拉圖的美學觀在西方美學史有何影響

4樓:阿笨

在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上柏拉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他極端貶抑的現代英國哲學家波普爾也認為:「人們可以說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圖的,或者是反柏拉圖的,可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是非柏拉圖的。」

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第一篇有系統地討論美的著作,這篇對話對美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區分了「什麼是美」和「什麼東西是美的」這兩個問題。「我問的是美本身,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為美,不管它是一塊石頭,一塊木頭,乙個人,乙個神,乙個動作,還是一門學問。」柏拉圖對美本身的追問被稱為天才的追問,正是有了這個追問,西方才產生了美學。

兩千多年來,美學家們通過探索美的本質,來理解和解釋各種具體的美的現象。在這種意義上,柏拉圖是哲學美學的始祖和創立者。

柏拉圖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什麼是美」的問題,並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乙個哲學的回答。「美是理式」的影響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柏拉圖的理式存在於彼岸世界或者天國之中,然而我們仍然能在他的理式論中找到積極的內容。柏拉圖的理式論在西方美學史上產生了長久而廣泛的影響,柏拉圖思考問題的方式使美學成為美的哲學。

柏拉圖提出「什麼是美」的問題,他把美的本質和美的現象區分開來。他想尋求一種普遍因素,由於它各種美的現象才成為美的。雖然很多人對柏拉圖的答案不滿意,但是兩千多年來美學家們步柏拉圖的後塵,苦苦思索著這種普遍因素:

它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自然的還是社會的?

內容的還是形式的?這些都是哲學性很強的問題。所以,柏拉圖的提問是從哲學角度的提問。

同時,柏拉圖的回答也是哲學的回答。因為柏拉圖是依據他的哲學體系來回答美的問題的,他的答案和他的哲學體系密切相關。我們已經說過,按照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世界由兩部分組成:

一種是可以見到的、易朽的物質,另一種是不可以見到的、永恆的理式。各種美的現象屬於前者,美的理式屬於後者。柏拉圖的美學學說是他的哲學學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各種哲學體系都會對美的本質問題提出自己的答案。由於美學和哲學的這種關係,所以西方美學史上最著名的四位美學家,即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德國的康德、黑格爾都首先是哲學家,而不是藝術理論家。

柏拉圖的理式論使他的美學成為一種本體論。本體論是研究存在的學說。在柏拉圖那裡,美和存在密切聯絡在一起。

美在理式,理式是惟一真實的存在,為一切世界所自出。畢達哥拉斯學派數的美學也是一種本體論美學。他們的數指事物的結構,是本體論的;而數的和諧是美,所以,數又是審美的。

如果說柏拉圖的本體論美學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本體論美學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這種區分表現為:對於畢達哥拉斯學派來說,宇宙是自在的;而對於柏拉圖來說,宇宙成為一種社會存在,因為他的理式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生成模式。在柏拉圖那裡,美的物件是分等級的。

它們逐漸上公升的梯級是:乙個形體的美、全體形體的美、心靈和行為制度的美、知識學問的美,最高的梯級是理式的美。美的等級取決於存在的等級,而存在等級的高低又取決於距離物質的遠近。

柏拉圖的這種本體論美學、美的等級以及美的等級取決於精神和物質的關係的看法,對羅馬新柏拉圖主義的首領普洛丁和中世紀**教美學最重要的代表奧古斯丁都發生了直接的影響。「柏拉圖路線」貫穿於整個西方美學史。

柏拉圖的理式論也對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運動發生了重要影響。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建立了柏拉圖學園,柏拉圖甚至被當做神來供奉。大藝術家公尺開朗琪羅參加了學園的活動。

朱光潛先生在《西方美學史》中指出,文藝復興時期一些理論家利用柏拉圖的理式論證典型的客觀性與美的普遍標準。浪漫主義運動時期大半把「理式」理解為「理想」。這個時期的許多詩人和美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柏拉圖主義者和新柏拉圖主義者,其中最明顯的是德國的赫爾德、席勒和英國的雪萊。

摘自凌繼堯《美學十五講》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是誰,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三者之間什麼關係啊,比如誰是誰的學生,誰年代早誰晚

我冬閣的狗腿子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是亞歷山大。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

亞里士多德的簡介,亞里士多德簡介

知識青年 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 形而上學 心理學 經濟學 神學 政治學 修辭學 自然科學 教育學 詩歌 風俗...

柏拉圖哲學和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異同

謝染釗淑 乙個完美主義觀 乙個現實主義觀 兩個哲學思想 乙個現實問題 理想靠現實來實現 現實靠理想來憧憬 這兩個思想看上去是矛盾的 但其內在是辯證統一的 其實並不是他們對靈魂或者事物本質的看法不同而是他們看事物時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兩個思想哪個更準確,更客觀自己用心去體會一下 現實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