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文化苦旅的每章讀後感

時間 2021-10-14 22:45:50

1樓:匿名使用者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中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

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乙個縮影。

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

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乙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

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

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

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2樓:

漂泊——《文化苦旅》讀後感

對於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複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線,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裡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湧地向我們奔瀉而來。

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乙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裡,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我抄的!

3樓:紫凌星辰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乙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乙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

」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乙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乙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裡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裡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蹟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譁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閒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乙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

4樓:herriet梅梅

我只有幾字:依山水看文化,借歷史論實事,擬遺跡嘆文明,憑史理築人格.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寫啊 不要靠別人

6樓:如果再等待

我覺得他寫的書體現的思想很好,堪稱藝苑奇葩,但我不喜歡他這個人,不過撇開了這個人之後他的書真的值的一看。

文化苦旅的每章讀後感 20

文化苦旅每一章節的讀後感,800字以上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7樓:司寇博智流

讀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初見《道士塔》這名字,我詫異:一座平常的塔,有什麼可寫,不明白餘先生為何選這平凡之物。

於是我抱者不解與輕微的嘲諷之意,開始瀏覽此文。漸漸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餘先生的淵博學識,佩服他渾厚的文學功底。

因為歷史的浩劫,使中國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遺傳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滅在歷史長河中,但中國魁寶乃至如今依然在異國他鄉。那些是數千年來中華勞動人民智慧型和汗水的結晶啊!我好恨!

似乎此刻明白為何餘先生為何會恨。

喜歡書中這樣一句,是一位日本學者的話:「我想糾正乙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8樓:公叔莎莉委靚

緊助參考:

讀了余秋雨

這篇《文化苦旅》,我彷彿跟著余秋雨一起走進千山綠水,在西天的晚霞下,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蒼然的蘇東坡。

960萬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會。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剛好128個字,請給分

《文化苦旅》3000字的讀後感

9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苦旅讀後感如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裡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

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

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

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儘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裡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陽關雪讀後感,文化苦旅的每章讀後感 20

靖念桃麥裕 看到題目,我不禁吃了一驚。陽關應該是偌大世界上的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它既不像莫高窟那樣富有,也不像白帝城那樣世故,更不像黃鶴樓那樣華美。它 陽關,有自己的特點,它生活在沙場之上,必然會有許多英勇將士之墓,它給人一種肅穆,使人對他肅然起敬。但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肅穆的地方,卻被餘秋雨先生描寫的...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讀後感,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讀後感300字

司剛毅解喬 一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 對聯 古詩 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據說,古時候有乙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乙個辦法,用紅紙剪乙個 福 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

分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藝術特色 語言特點以及思想價值

一 語言精練 優美 二 語言樸實卻富有文采 三 語言描繪形象 生動 四 文章語言真實,感情真摯 質樸而典雅,精闢而暢達。余秋雨散文的根本特點是 隨筆 體裁的擴大和豐富,他把隨筆這種文體做大,文章做足,使之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余秋雨兼具了隨筆寫作所需要的學者的知識根底和詩人的才情,把個人的經歷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