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地宮為什麼不能開啟,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開啟?

時間 2021-10-14 22:55:55

1樓:匿名使用者

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不久前,***先生為開啟秦陵地宮算起了一筆經濟賬,他說;「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人民幣。」這是好大的增長點。

於是,又引發了一場「盡快發掘秦陵地宮」的大討論,經檢索,力主發掘秦陵地宮的理由有如下種種:

一曰「資源浪費」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加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

要開啟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二曰「激勵自豪」論,認為發掘秦陵可以吸引國民的目光,並帶動全民參與,凝聚民心,隨之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還可以吸引世界優秀的專家和科研機構獻計獻策,對於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對於培養中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處。

三曰「證實文獻」論,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秦陵地宮有所記載,如說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使之流動灌輸;令工匠製作弩機弓箭,以防盜墓之賊,等等。開啟地宮,以證實《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四曰「有效保護」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及早發掘,地宮裡的文物只會逐漸腐爛,因為地宮浸水是很常見的事,同時還有其他不測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讓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談保護?惟有發掘,才能有效保護。

五曰「階段發掘」論,認為對於開啟不開啟秦始皇陵,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開啟後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誰能說清呢?惟有階段性地漸進式發掘秦陵,方可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研究所需要的保護技術,做到「有的放矢」。

六曰「學習外國」論,認為外國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值得借鑑,有的還以埃及的金字塔的發掘為成功的典範,既弘揚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七曰「滿足民意」論,認為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如今民眾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願望,不能不考慮這一民意。

面對以上種種議論,考古界人士說,秦始皇陵墓是不是開啟?什麼時候開啟?不是由經濟學家,或是部分民眾的意願所決定的。

考古,畢竟是乙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

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說:「在當前的環境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構成發掘秦始皇陵墓的藉口。以發掘帝王陵墓為切入點,以文物帶動旅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觀點,是一種幻想,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

此生也許看不到地宮的秘密,但仍願把一生獻給秦始皇陵的考古事業!」

獻。如果永遠不開啟,等於沒有價值

2樓:匿名使用者

史書記載 有汞銀繞墓做江川 意思就是有水銀把墓包了 水銀有毒 無法進入~

3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乙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

西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裡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巨集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公尺深,東西長170公尺,南北寬145公尺,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高15公尺,大小相當於乙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乙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

」周小虎解釋說。

宮牆堅固墓室未坍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公尺,南北141公尺,南牆寬16公尺,北牆寬22公尺。「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段清波說,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公尺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公尺,整個牆的高度約30公尺,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

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公尺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公尺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公尺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公尺,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宮內水銀防腐防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巨集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東西兩墓道

以前曾有**報道稱,考古人員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目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裡在想些什麼,誰都說不清楚。

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後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後,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謎底揭開

1、地宮在不在驪山?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家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公尺深。2、墓室完好與否?

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牆,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3、地宮有無水銀?

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4、墓道有幾條?

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史記·勘察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2023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開啟?

4樓:匿名使用者

始皇陵沉睡地下的千古之謎為何無法揭開

雖然電影巨星成龍在他的新片《神話》中將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乙個無重力的世界,秦始皇陵對於世界來說仍然是乙個未知的「神話」,考古學家們認為讓它沉睡地下仍是最安全的辦法。

「挖掘有時就意味著破壞,」正在西安參加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公尺切爾·佩塞特說,「秦始皇的地下王宮太大了,挖掘後,人們沒有辦法保護它。」

「如果這個地下宮殿是土質結構--就像秦始皇的地下軍隊兵馬俑一樣,那麼挖掘出來幾個月後它就會徹底毀掉。現在全球仍沒有可靠的技術來保護兵馬俑這樣的土質結構,任何挖掘都不能是為好玩或好奇。」佩塞特說。

在佩塞特看來,土製的兵馬俑雖然已經燒製成陶,但與西方的石頭雕塑相比,還是脆弱的。

國家文物局一貫不提倡主動發掘,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有關規定,除非是遭遇到一定自然災害、盜墓或者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考古學家才被允許對這類地點進行保護性發掘。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說:「這些文物在墓裡埋了千餘年了,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如果這些文物被挖掘出來,接觸到陽光、氧氣或者其它氣體,就會很快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有些文物來講是無法控制的。

如在中國南方地區曾出土過一些象牙製品,這些象牙製品出土時潔白光滑,不到兩個小時卻變成了暗色粉末

狀。」陝西省考古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說,不挖秦始皇陵是當下人們最合適的選擇,因為秦始皇陵太複雜了,超過任何人的想象,雖然部分歷史資料記載已經被證實,但現在掌握的情況很多與過去已知的情況相去甚遠。

據近5年來對秦始皇陵的地質勘探發現,在它約高50公尺、直徑為350公尺的封土內,有對稱的夯土台階構造和木質構造,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封土只是一堆夯土。墓室最低距地面約30公尺,上端長160公尺、寬149公尺,而底部長80公尺、寬50公尺。

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用了大約38年的時間、約72萬人修築了它的陵寢。在他的地下宮殿裡,用水銀模擬他統治的疆域內江河湖海的流動,在地宮上空模擬了日月星辰的轉動,同時地宮內布滿機關阻止盜墓者。

考古工作者在陵園區域探測到水銀濃度比周圍地區異常偏高,經探測發現這些水銀來自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同時,也發現秦始皇採用了先進的排水系統阻止地下水進入地宮中,這種排水方式至今仍在一些現代建築的地基建設中被採用,如中國正在建設的中國大劇院。

秦始皇陵考古工作隊從2023年到2023年對秦始皇陵進行研究,同時也發掘了部分陪葬墓,這項工作因為缺乏資金而中斷。

秦始皇陵內城面積約為2.13平方公里,若加上已發現各種陪葬坑的範圍,面積將達60平方公里。

結束了15年的統治,秦始皇在49歲住進了他花費了約38年修築的地宮內。

「讓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宮殿繼續沉睡地下,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方式。」公尺切爾·佩塞特說。

秦陵地宮之謎 秦始皇陵墓何時能開啟

秦始皇陵地宮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 秦始皇陵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亦稱驪山園。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經過專業人士的勘測已發現,在秦始皇陵的大山丘裡,因為下面有下水道,整體複雜,不敢貿然去挖 但在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發現規模巨...

秦始皇是秦孝公的什麼人,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什麼人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孝公到始皇關係圖 秦孝公贏渠梁 秦惠文王嬴駟 秦武王嬴盪 秦昭襄王贏稷 武王異母弟 秦孝文王贏柱 秦莊襄王贏子楚 秦始皇贏政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秦孝公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秦孝文王 秦莊襄王 秦始皇。秦孝公,西元前361年 西元前338年,在位24年。秦孝公時期...

贏駟是秦始皇的什麼人,秦惠文王與秦始皇的關係

贏駟是秦惠文王,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父 爺爺的爺爺 贏駟,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又稱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嬴姓,趙氏,名駟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駟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