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通假字的發音都是發它所通的那個字的音的

時間 2021-10-15 00:02:14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其實只不過是人為的規定,個人覺得無所謂。

2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乙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① 莊公寤生,驚姜氏。(《鄭伯克段於鄢》)

② 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

③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繫辭下》)

十分明顯,例①的寤本應用牾,牾訓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錯本應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與屈相對,本應用伸,意思才能通暢。然而這些文句的作者沒有用本來該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就是古書中的所謂通假現象。

這裡的寤、錯、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則分別為它們的本字。

通借雖然前人也謂之假借,也是「依聲託事」而借音表義,但是它與六書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書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些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用他詞書寫符事情來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託事」,沒有所謂本字可言(後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則是古人用字的一種變通現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託事」。

為什麼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型係,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並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

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並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範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後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

「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模擬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至於有的典籍書已亡佚,後來只能根據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之時,也容易注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清代學者王念孫說得好:

「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 為病矣。」前人將上面所舉例①「莊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時始覺其生。

」一覺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

(二)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係

古書用字的通假現象是複雜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具有不同的關係。主要有:

1. 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迭韻的關係。例如:

① 信以結之,**不倍。(《禮記·緇衣》)

②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

③ 故九萬里則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莊子·逍遙遊》)

④ 沒死以聞。(《戰國策·趙策》)

⑤ 登是南邦。(《詩經·大雅·雲漢》)

⑥ 從**十人所。(《史記·滑稽列傳補》)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借字,倍與背、畔與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沒」分別是「憑」和「冒」的借字,培與憑、沒與冒是雙聲;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別是「成」和「許」的借字,登與成、所與許迭韻。

2. 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於漢字中形聲字佔的比例極大,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通假多見於形聲字,而於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例如:

財—材、塗—途、常—嘗、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靜—淨、僇—戳、說—脫、訟—頌、廩—懍、錫—賜、刑—形、政—徵、悟—晤,等等。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並不限於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並非都如此,比如:由—猶、時—伺、趣—促等,則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佔的比例交小罷了。

3. 從借代關係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單藉和互借之別。所謂單藉,是指甲能借乙,乙卻不能借甲。比如:

屈伸的伸能借用誠信的信來替代,而誠信的信卻不能借用伸字來替代;背棄的背能借用倍婁的倍來替代,而倍數的倍卻不能借用背棄的背來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為本字時乙為借字,乙為本字時則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是貴乎?(《報任安書》)

② 年八十已上,賜公尺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漢書·文帝紀》)

③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論積貯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許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為其本字;例②「已」為借字,「以」為其本字。「以」與「已」互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為其本字;例④「尚」為借字,「上」為其本字。

「尚」與「上」互為通假。類似的例字還有:愛—哀、才—裁、故—固等。

古書用字的通假現象以單借為多,互借較少。

4. 從對應字數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對一的關係,即乙個字僅被另乙個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對幾的關係。例如「辨」字:

① 主齊盟者,誰能辨焉?(《左傳·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遊》)

③ 望於山川,辨於眾神。(《史記·五帝紀》)

④ 其於宗廟朝,辨辨言,唯謹爾。(《史記·孔子世家》)

例① 杜預注雲:「辯,治也。」治辦之意,即借為「辦」;例②郭慶藩《集釋》雲:

「辨,讀為變」;例③今《尚書·舜典》「辯」作「徧」(遍);例④《論語·鄉黨》「辯辨」作「便便」。是「辯」可被辦、變、徧(遍)、便等幾個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櫃、詎、巨; 可通嫠、來、賚、僖;適、謫、敵、啻;能可通耐、乃、暱、而等,都屬於這一類。

(三) 通假字的辨識

前面說過,通假是借音表義,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辨識通假字主要是以聲音為線索。閱讀中遇到某乙個字不能用其本義或引申義去解釋時,就應考慮到是否存在通假的問題。例如《論語·陽貨》: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這一句中的「歸」字當作何解釋呢?若依《說文》,歸的本義是指女子出嫁,這用在本句顯然不通;若有歸的引申義「歸還」似乎可通,但孔子並未借給陽貨豚,又何以言歸還?

聯絡上下文意,是陽貨想通過送豚給孔子,好讓孔子依禮回拜時見到孔子,句中歸字歸是贈送的意思。然而歸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中都沒有贈送這一義項,可見古有贈送食物的專字「饋」與「歸」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於是可以初步斷定歸是饋的錯字。查同書《微子》,又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語,歸同樣當借為饋(意思是說齊國像饋贈美味一樣將女樂聲送給魯國)。

再查別的古書,還有同類例證。這說明歸借為饋,已沿用成習,並非偶然。這是同類例證。

另外,古書中往往有不同的書同記一事而用字互異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弄清通假現象的好材料。「[陽貨]歸孔子豚」一句,鄭玄注本即「歸作饋」。這是異文例證。

有了這些同類例證和例異文例證,歸為饋的借字就可以確定無疑了。

在辨識通假字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有古音韻的常識。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語音變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在不都還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所以當我們以聲音為線索去辨認通假時,千萬不可只據今音作準則。(二)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和理由。有的學者過分強調「以聲求義」,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斷為通借而將古書解錯的例子不少,我們應引以為戒。對於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註明,《辭源》、《辭海》一類普通字書中也有釋例,初學者應該通過閱讀和勤查工具書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古文中通假字一定是讀通假字的音麼?

3樓:華華華華華爾茲

通假字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本來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為語音的發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現代漢語裡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已經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依然相同。

一般說來,通假字應當讀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罷,本讀ba,借作「疲」字,應讀pí;內,本讀nèi,借作「納」字,應讀納。這些,古漢語字典裡都有說明,只要留心查閱就不會錯。

在古詩詞中,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字,這些字,古時有舊讀音,而現代卻已經沒有這個舊讀音了,或者這些字按古代的音韻規則來說,應該發某個舊讀音,但是在現代漢語規範音中卻找不到這個舊讀音。這時,就應該以今天的現代漢語規範音來讀。

古詩詞雖然講究音韻,但當時並沒有像現在的漢語拼音這樣嚴密完善的記音系統,因而許多字的讀音追究起來十分複雜,有的已不能準確查考其讀法了。遇到此類特殊情況,應該統一到現在規範音的標準上來,這樣更便於教學。

擴充套件資料:

分類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其中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通假字與假借字的區別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來已有「慧」字,但卻以「惠」字臨時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制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

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例如「自」字本義是鼻子,因同音關係,借來表示「自己」之意,這是六書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於錯字或別字,屬於正常的文言現象。

「同」與「通」的區別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異體字。比如孔乙己曾經說過的回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通」一般是指狹義的通假字。

它們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於「現代漢語中的某字」。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例:在現在課本**現的「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質上屬於錯字或別字,但這屬於正常的文言現象。

初中所有的通假字加它的本義,初中所有通假字(人教版)

初中帶通假字的詩句 20 初中生所有需要掌握的通假字 買一本關於文言文的字典或解讀都會有,文言文入門 這書不錯才8塊,我用的很好,還有一些其他知識,如句式什麼的.找初中語文課本1 4冊的所有通假字 人教版的話,五天之內給你找出,全面的,一網打盡 古文中通假字一定是讀通假字的音麼?讀通假字的音 例如 ...

《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遊》的所有通假字 一詞多意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要全的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山川的美麗是自古以來 人們 共同談論 的話題 高高的山峰直入雲霄,清澈的河流可以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 俱備。交相輝映 四季 兩岸的石壁五種顏色交相輝映。青翠的樹林和竹林四季都有。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 競躍。...

是不是所有的初戀都是令人懷念的,是不是所有的青春都是這樣

是的。初戀,顧名思義就是第一次付出真心談的戀愛。初戀是一種驚心動魄的經歷,因為初戀的狂熱不會發生第二次。在遇過感情受傷的經歷後,我們便懂得保護自己,愛得更加小心翼翼,對於對方的舉止變得更加敏感,當我們發現時,已經不能再像初戀那時毫無保留地去愛。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擁有一點的遺憾,更值得我們將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