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畫面描寫秋風茅屋和杜甫的句子,它們的特

時間 2021-10-15 00:07:31

1樓:天問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後的第二年八月,這時詩人已經五十歲。這首詩通過茅屋被秋風所破的慘狀以及屋漏雨溼苦況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寧願自己受凍而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道主義胸懷。

杜甫於“安史之亂”後,經過了一番顛沛流離的生活,飽嘗了國破民困之痛和飢寒交迫之苦。於乾元二年(759),他“一歲四行役”(《發同谷縣》),到達了四川的成都。這年春天他從洛陽到華州,秋天自華州到秦州,冬初自秦州到同谷,年底由同谷入蜀。

杜甫攜家帶眷,長途跋涉,一路之上見到的是餓殍遍地、白骨滿野的慘象,聽到的是征戰不息、動亂不已的訊息,過的是“不爨井晨凍,無衣夜床寒”(《空囊》)的日子,有時甚至還要靠拾橡慄、挖野芋充飢。到了成都之後,得到友人嚴武等人的幫助,在西郊的浣花溪畔建立了新居,他自稱為“浣花草堂”。杜甫對草堂很是滿意,打算在此長住下去,“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 (《為農》)。

成都政局的暫時穩定,自己由飄泊流徒轉為定居,使杜甫的心情逐漸愉快起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絕句》) 自然環境安靜優美;“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家庭生活怡然而樂;“童僕來城市,瓶中得酒還。” (《早起》)日子是多麼優裕舒適。

詩人在此安居了一年多時間,正當草堂經營得初具規模時,他避開了政治的暴雨,卻碰上了自然的狂風——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風速很快,風勢極猛,風力特大。“八月秋高風怒號”,首先點明八月這颱風季節,交代了事件發生的時間,接著於“秋高”字尾以“風怒號”,寫出了風雲突變,狂風驟至。秋高氣爽,萬里無雲,驀地風吼如雷,震天撼地,從這天時變化之快上,可見風速之快,從“怒號”的聲勢上,足證風威之盛。

接著詩人從四個側面來具體表現風力之猛:捲起屋上“三重茅”草,可見千鈞之力,茅飛渡江,可見送程之

遠;高掛林梢,可見飛揚之高;下沉塘坳,可見旋動之勢。因為址捲了“三重茅”,所以也才有到處飛灑的可能。從捲起茅草的“多”和茅草飄飛的“遠”、 “高”、 “低”幾方面把風寫得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狀,如感其力。

寫風愈大,愈顯得屋破之慘。

秋風破茅屋,是詩中敘寫的主要事件,也是藉以抒發感情的基礎,因而從風寫起,並緊扣住風與茅的關係行筆,因風大而茅飛,由茅飛見風勢,這不僅一下子就點明瞭題意,而且為下文寫與兒童爭茅、屋破雨漏設定了條件。風本無形可睹,只有通過受風之物來表現。使風具體化,可以寫樹木折斷,也可以寫江河如沸,而詩人只收筆於茅上,筆墨集中,語言經濟。

風破茅屋,詩人眼看慘淡經營的茅屋毀於一旦,痛心疾首,他多麼想收集殘草,重新整修。可是一群鄰村兒童卻又乘風搶草——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依杖自嘆息。

這一富有戲劇性的鏡頭,把詩人焦灼的心情寫得形象逼真。南村群童看到遍地亂草,爭著拾回去燒火,詩人大聲制止也無效,他們身子一閃就躲進竹林中去了。我們看到年老體弱的詩人,在呼嘯的狂風之中,一面搶著去抓那些稍遲即逝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動敏捷的拾草小孩,草飛迅疾,他行動遲緩,風聲尖厲,他聲音嘶啞,更加顯得詩人的心急如焚。

這一風中奪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現愛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誣衊群童“為盜賊”的行為。雖然詩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對而為盜賊”等帶有貶意的語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於“惜茅”,而非源於“恨童”。大風把茅草吹得到處亂飛,詩人要想收集,猶如火後拾炭;何況風還在刮,草還在飛,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用矯健靈活的小孩子和他那衰老乏力的形象一對比,更加突顯了詩人與茅屋的感情。這一節仍然是圍繞著“茅”來寫,是風破茅屋後情節的自然延伸,也為屋上無茅而漏雨作鋪墊。詩人跌跌撞撞追不上茅草,脣焦口燥喊不住群童,只有歸來倚杖自嘆息,他一嘆無情的天公毀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嘆無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嘆無力衰翁難以重振家業。

損船偏遇頂頭風,破屋又遭連夜雨,詩人在嘆息聲中,又迎米了新的災難——

俄頃風定雲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溼何由徹?

風定雨至,屋漏難眠,屋破之後,穿風漏雨,一家人都難以入睡。“嬌兒惡臥踏裡裂”,“惡臥”是說小孩子不好好睡覺,不是一般的“睡態不好”。因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風秋雨冷颼颼,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鐵”,陳年敗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麼經受得了,那裡能酣然入夢。

他們在那裡亂踢亂蹬,陳舊不堪的被裡子也給蹬裂開了。詩人自從社會動亂以來,國家安危常燃燒著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著他的胸,使得他經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內,抬頭見天;躺在床上,身邊有水,眼看小兒都難入睡,自己又怎能閤眼。

撫事感時,萬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

寫屋破雨漏的苦況,詩人取嬌兒“惡臥”這一典型細節很有代表性。無知小兒原是嗜睡的,他們固然不知憂國念民,即就是風破茅屋,他們也是不知生活的艱辛的。可是現在卻不好好睡覺,由此更可想知大人一定在那裡唉聲嘆氣,想得很多,很遠。

漫漫長夜,詩人橫思縱想,千感萬慮,最後歸結為一點——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顛,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玻受凍死亦足!

一家處於風襲雨凌之中,詩人不拘於一家的寒暖,不囿於一己的哀樂,而大聲疾呼拯天下寒士於悽風苦雨之中,救廣大貧儒於水深火熱之間,這種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放射著人道主義的燦爛光華。如前所述,詩人久經喪亂而到成都,劫後餘生,對安定的環境自然十分珍惜。詩人得以築成草堂是不容易的,對可以安居的草堂感情是很深厚的。

這次颱風襲擊,將茅屋前的楠樹也紿拔了。“虎倒龍顛委榛棘”,“草堂白此無顏色”,(《楠樹為風雨所拔嘆》)他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是很痛惜的。詩人在這種境遇之下毀了安身之所,不陷在個人的悲苦窮愁之中,而是想到“天下寒士”有風雨不動的廣廈千萬間,胸懷是多麼開闊,思想是多麼高尚。

處於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詩人,目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慘痛現實,身受兵荒馬亂的荼毒,備嘗輾轉流徙的苦味,他憂國憂民,多麼希望改變現狀喲;“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洗兵馬》),“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更橫索錢”(《晝夢》),“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蠶谷行》)。他希望省刑罰、薄稅斂,可是卻找不到使得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真正好辦法。杜甫找不到救治社會的藥方,徒有改造社會的願望。

他這種“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捨己為人的思想很是難能可貴,對於封建士大夫來說,無疑是進步的,應該予以肯定;這種人道主義思想,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自屈原以來文人創作的優良傳統。

這首詩由敘事和抒情兩大部分組成。詩的主旨全在篇尾的一段抒情,激情奔放如山呼嘯,思想閃光似霓紅麗天,可是詩人卻從敘事入手,因事入情,借事抒情,抒情如水到渠成,孕足而娩。

敘事時徑情順連,由敘事到抒情,則逆義反聯。敘事按風來、屋破、雨至、屋漏的順序,依下午、傍晚、入夜、夜深的次第來寫,隨著時間的推移,風與雨的變化,寫足了茅屋為秋風所破的苦況,一苦風捲茅草,二苦群童搶草,三苦屋漏雨溼,四苦通宵難眠。在苦之難熬的基礎上,了聯想,想到天下寒士如何才不苦。

由自己的受寒,想到天下寒士;由自家的屋破,想到風雨不動的廣廈,由一家的愁苦想到天下寒士的歡顏。這樣寫,聯絡自然,對比強烈,寫出了新意,拓開了境界,使人感到詩人身居破屋之內,輾轉床褥之上,卻心遊四海,胸懷八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語暢情酣,充分發揮了歌行體自然流麗的長處,對於擅長排律的杜甫說來,自然屬於難得的佳作。這是因為內容決定了形式,表現狂風亂雨、茅飛屋漏等,如果孜孜以求對仗工整,斤斤計較聲律的細密,則將束縛感情的宣洩。且杜甫入蜀之後,詩風也有所變化,社會生活促使詩人的世界觀、藝術觀起了變化。

明代胡震亨就指出“千載僅有杜詩,千載僅有杜公詩遘耳”,“論杜詩者論於杜世與身所遘,而知天所以佐成其詩者實巧” (《唐音癸籤》)卷二十五)也就是說有如此生活才有如此之詩。這種明白如話的語言,如脫口而出,無丹鉛之色,無扭捏之態,無矯飾之音,白描式的勾勒,形象逼真,動人心魄;加之語句參差錯落,基本七言,間之以短的二言,長的九言、十一言,在慢聲中有頓挫,有助於跌宕起伏的感情表達,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人道主義胸懷,一向為人所稱道,因而此詩曾被譽為富於人民性的優秀篇章。而郭老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卻認為杜甫“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統治階級的立場,而為地主階級、統治階級服務的”,談不上有什麼人民性。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首詩的人民性問題,現在談談我們的看法。

郭老認為衡量古代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主要就是看作者是否站到人民的立場和表現了人民的感情。杜甫的這首詩中“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 自己的孩子卻是“嬌兒”;“詩中所說的分明是‘寒士’,是在為沒有功名的或者有功名而無富貴的讀書人打算,怎麼能夠擴大為‘民’或‘人民’呢?”我們認為這種對詩的分析不切合實際,這種觀點也難以成立。

先談“他罵貧窮的孩子為‘盜賊’的問題。秋風破茅屋,把茅草吹得到處亂撒,一群鄰村兒童乘風搶草,詩人寫道“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這一段風中奪茅的描寫,雖然用了“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其詞面雖帶有貶意的語言,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於“惜茅”,而非源於“恨童”。是意在表現詩人愛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誣衊群童“為盜賊”的行為。

詩人經過較長時間地集資,慘淡經營而成的草堂,一旦毀於颱風之下是很痛心的。大風把茅屋上的草吹得到處亂飛,詩人想要收集,猶如火後拾炭;何況風還在刮,草還在飛,他又能抓回多少呢!用“公然抱茅入竹去”的那些矯健靈活的小孩子和他那“脣焦口燥呼不得”的衰老乏力的形象一對比,也就更加突顯了詩人與茅屋的感情。

因此詩人“歸來倚杖自嘆息”,就不純然悲嘆世風日下,風俗不淳,而是一嘆無情的天公毀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嘆無知的群童不明他的苦衷,三嘆無力衰翁難以重振家業。詩的這部分描寫,是風破茅屋後情節的自然延伸,也為屋上無茅而漏雨作鋪墊,更為最後翻跌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願望預設了對比條件。我們解詩時決不可淺看字面輕為詮釋,劉勰講: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文心雕龍.知音》)“忍能對面為盜賊”,不可輕解為“好忍心呵,當我面就做強盜。” (郭老的譯文) “忍能”是“竟能”的意思,“為盜賊”也只是“搶奪”之意。

這和“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新安吏》),“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 (《陪章留後侍御(彝)宴南樓》)等詩中的“賊”、“寇盜”含意不能等同。至於說稱自家的小孩子為“嬌兒”,同樣是為了顯示屋破後的苦況。疼愛的孩子不願意睡覺,是因了“布衾多年冷似鐵”,陳年老絮,又硬又冷,加之“床頭屋漏無干處”,雨溼後更難安睡,把被裡子都蹬裂開來了。

本是希望嬌兒早早入睡,可是又無法安眠,這不更顯得屋破雨漏的苦不堪言嗎?因此,不要只從“盜賊”、 “嬌兒”的字面上看,就判定詩的內在感情。當然詩人對於搶茅草的群童和自家的孩子,因關係有親琉之別,具體情況又有利害得失,自然感情上也不是一視同仁的,更不會愛鄰村群童勝過了自家子女。

對於封建士大大來說,我們也不應作這種苛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詩意是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是出自杜甫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是杜甫晚年的時候所寫的,當時正值風雨交加之際,他的茅屋不能擋風遮雨,看到很多人在忙著修補屋子,他有感而發。這幾句的意思是 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千千萬萬間寬敞舒適的房子給哪些有志之士和老百姓,讓他們都可以高高興興,沒有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 。充分體現了杜甫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體現杜甫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的句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引xx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被天下寒士聚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中杜甫表達了乙個美好的祝願的語句是? 楽女巫 表達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表達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屬什麼體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什麼體裁的詩?

亦夢之城 1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