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時間 2021-10-15 00:17:27

1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2樓:古今天下聞

端午的習俗、來歷,吃粽子的節日。

3樓:雜貨軒

端午節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

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

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有關的諺語

1.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2.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3.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4.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上海寶山)

6.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7.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4樓:回味十年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拓展資料: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5樓:腳滑的畫畫

端午節過節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日習俗,划龍舟,吃粽子。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端午節的來歷曾經有一位詩人捨身救國所以才有的這個節日,每到這天所有人都會包粽子,一家人團聚。

7樓:匿名使用者

掛菖蒲,喝雄黃酒。端午節為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日節。端午節是記念屈原的。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

8樓:匿名使用者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9樓:飄渺玄心

端午節你就會想到吃粽子 以及划龍舟。那麼這些傳統專案顯然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投汨羅江自盡,後來為了紀念他,人們就向汨羅江投入大量粽子以及其她食物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

10樓:dear鹿小八

習俗: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走百病……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11樓:聖誕老東東

端午節的來歷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但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佩戴香包的習俗: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12樓:蘋果綠泡泡

三種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

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五月初五,俗copy稱 端午節 端是 開端 初 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 與 午 通,五 又...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濮教鄭湃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 五日節 艾節 端 五 重午 午日 夏節,本來是夏 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 蒿草 艾葉,薰蒼朮 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菅工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與 午 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時為 陽辰 所以端五也叫 端陽 五月五日,月 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 夏節 浴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