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敝人就會這些,而且內容冗長,樓主湊合著看吧~
中古時代這個名詞,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2023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西歐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則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標誌,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2023年的淪陷、2023年印刷機的首次使用、歐洲人在2023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2023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文藝復興藝術在義大利的繁盛等。
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從羅馬陷落(公元 455 年)時起,到教皇西爾維斯特二世(公元 999 -1003)統治時西方第一次學術復興,這一段時間稱之為歐洲的“黑暗時代”,傳統上都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比較貧乏的時期。這在自然哲學的領域內確是如此,但是在幾個世紀裡都出現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藝革新,為多數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個優於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物質基礎。條頓蠻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羅馬帝國之後,帶來了許許多多為我們今天還熟悉的事物:
諸如褲子代替了古羅馬式的長袍,牛油代替了橄欖油,毛氈的製造方法改進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製造。更重要的是這些蠻族傳來了裸麥、燕麥、小麥和蛇麻草(現亦稱為“啤酒花”)的種植,騎馬用的腳蹬,尤其是為發展農業三圃制提供了條件的重輪犁,奠定了中世紀地主莊園生活的基礎。
古代使用的舊式犁從青銅時代起,基本上就沒有怎樣改變過,只有犁嘴從公元前十世紀起一般用鐵代替了木頭。由於缺少輪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時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這種操作需要相當大的氣力,犁出來的溝壟既不怎麼直,也不怎麼深。土地僅僅劃了一下,因此要犁過兩遍,在犁第二遍時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在實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區又鬆又幹燥的土地上,一年種地,第二年休息,舊式犁照理還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較厚實和潮溼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適合了,而新式犁就顯出它的長處。
這種新式犁,蠻族在公元前一世紀就已經使用。它有個輪子控制犁地的深度,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面犁刀劃土和一個模板翻土,這樣犁出來的溝就又深又整齊,使得南方採用的十字犁田法變得多餘了。
由於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們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許多長條田,而不按照阿爾卑斯山腳和盧瓦爾河流域所採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塊塊方田。這個革新於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時,是在按照傳統辦法冬季播種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種。一個典型的迴圈是第一年冬季種一次小麥,第二年春季種一次燕麥、大麥或者豆類,而在第三年讓土地休息。
因此如果土地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是同樣的話,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產多出三分之一。
新式犁比舊式犁要重,拖起來需要相當大的力氣,因此一個村子裡的農民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通常用馬耕田之前,都合夥用牛來犁地。古代很少用馬耕地,因為當時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馬浪費一半氣力。古代駕馬的挽具是根據駕牛的頸軛製造的,使得馬在最需要用力時不能用雙肩來拖犁。
扼駕在馬的頸背上,用一根皮帶繞過前頸栓著。這樣一來,馬只要一使勁向前拖,就會把自己勒得透不過氣來。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後的駕馬方式以增加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採用馬蹄鐵,其結果是馬時常在石頭多的田裡踏傷蹄子。
到了九世紀和十世紀時,北歐用馬耕田的方法已經使用得相當有效了。馬頸圈可能是從亞洲傳過來的,因為馬頸圈的條頓語和斯拉夫語,即英語 hames 一詞來自中亞西亞。串聯挽具和馬蹄鐵也傳進來了,其結果是使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時要大
三、四倍。這時人就用馬來耕地,不過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歐洲北部,因為那裡有多餘的稻穀可以飼馬。在產量比較差的南部地區,大體上還是用牛,因為牛可以用稻草飼養。
牛吃得省,而馬則節省時間和勞力。
另一個節省人力的設計是水輪,這在黑暗時代被廣泛用來磨穀子。羅馬人 維特魯維斯( vitruvius )約在公元前 16 年曾經記述過一種立式水輪,而臥式水輪可能更早就已經有了。但是古代磨穀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時代才通行起來。
到了中世紀,歐洲多數的農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公元 1086 年的《輿地志》列出當時英國的磨坊有五千個左右,表明英國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在十二世紀時,風車出現了。
第一次見於記錄的是公元 1180 年諾曼底的一個風車,這種風車有一個臥式的主動軸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紀有垂直主動軸的東方風車無關,而是歐洲人自己發明的。
這種創新的結果,是大多數勞動人民在這時擺脫掉一些體力勞動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於他們的那樣,而且能生產一部分超出養活莊園人口所需要的多餘糧食。這些多餘糧食使城鎮和城鎮的手工業與商業有了發展的條件,併為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間那些著名的創舉,如十字軍遠征、教堂的建築和大學的建立,提供了財富。大城市裡手工業者和學生藉以養生活命的多餘糧食來自當時交通條件極為困難的地區。
那些建築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個美國作者估計過法國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間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費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現在的價值等於十億美元。
黑暗時代引進的技術革新的另一個結果是,文明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歐洲北部來了,因為許多進步技術在歐洲北部利用得較有成效。在十一世紀和十三世紀間,多餘糧食和手工業產品的**發展特別顯著,尤其是在歐洲北部,通過波羅的海和北海進行的商業交易在數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這種發展可以從公元 1241 年各商業城市成立的“漢薩同盟”這事件上看得出來。
當時的主要漢撒城市是呂貝克(德)、科隆(德)、佈雷斯勞(波)和但澤(波),不過這個同盟還有幾個特約城市,如諾夫哥羅德(俄)和倫敦。
伴隨著**擴充套件的是航海技術上的新發明,諸如船尾舵和牙檣。據說這些在歐洲第一次出現在十三世紀漢薩同盟的那些商船上。古代歐洲人駕駛船是靠在船尾旁邊的一隻槳來劃,就象用槳劃獨木舟一樣。
再大船上用這種方法駕駛,效果不是大的,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動作,特別是當逆風行駛時更要把船駕駛得很靈活。船尾舵克服了這種限制,而牙檣則容許主帆的前下角拉倒船頭外面,使船舶可以逆風行駛。縱帆裝置本身就是黑暗時代的產物,它使船舶可以迎風轉向。
這種縱帆裝置的最早形式即三角帆,先是在南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堂的壁畫上發現的,後來又在九世紀一個拜占庭的彩飾畫上看到。
這類航海術上的發現也有助於節省人力,例如節省囚禁在船上划槳的船奴的勞動力,而且大大擴大了海運的範圍。現在可以打造較大的船舶,駕駛自如,橫貫大洋行駛,而不需要象早期那樣沿海岸航行。在十三世紀,磁針羅盤在歐洲出現,船舶在陰天飄洋過海時,非靠它來測定方向不可,因為這時既看不見天體,也望不見陸地。
在這方面,北方又一次搶在前頭,因為在地中海里瞭望還是容易的。到了十五世紀,佛蘭德斯的羅盤製造商糾正了羅盤所指北方和真正北方之間的差異,但是南部熱那亞的商人卻沒有改正。
商業所依靠的那些手工業,也有類似的技術改進。在紡織業上,紡紗車在十三世紀發展起來了,而織布機是幾時改進的則不能確定。約在同一時期,水利也被用來砑布,這是一種在水裡敲打布匹使布收縮的操作,使布加厚和耐用。
敲打先是用手操作,但是到了十二世紀的下半葉,用水車推動的樁錘就被用來砑布了。這一後不久,水力推動的樁錘又被用來壓碎染坊用的菘藍和製革業用的樹皮。這以後,有不少行業都依靠水力而建立起來。
十三世紀時,水力被利用來鋸木頭和推動鐵匠煅爐的風箱,十四世紀時用於鑄錘和磨石,十五世紀時用水泵於開礦抽水。水力利用上最重要的一專案可能是發動煅鐵爐的風箱,用風力提高冶煉溫度使鐵砂熔融,以能澆鑄。鑄鐵或生鐵是於十三世紀在歐洲出現的,不過鼓風爐直到十五世紀方才普遍推廣。
其他的一些技術革新是由穆斯林教徒,也可能是蒙古人從中國帶到歐洲來的。最初是造紙術,這在公元 1150 年穆斯林教徒佔領西班牙時已經很發達了。沒有多少年,於公元 1189 年,**教國家裡的第一座紙廠在在法國的埃羅建立了。
到了公元 1276 年,造紙術傳到義大利的蒙特法諾,公元 1391 年傳到日耳曼的紐倫堡,而英國的第一座造紙廠則在公元 1494 年建立。至於印刷,可能是蒙古人把中國的印刷術,也許是一些樣品,帶動歐洲來的,而技術上的細節則是歐洲人自己重新研究出來。中古時期的許多稿本上印的複雜大寫字母,是公元 1174 年恩格爾堡修道院裡用木塊雕出來的,比蒙古人侵略歐洲和穆斯林教徒敘述中國印刷術的時間略早一點。
歐洲木板印刷的最早記錄是公元 1289 年在拉文納進行的。接著很快地就改為活字型和金屬板印刷,這些印刷板的樣品於公元 1381 年在法國的利摩日,公元 1417 年在尼德蘭的安特衛普,公元 1435 年在尼德蘭的哈勒姆,都曾經出現過。最後由日耳曼境內美因茨城的發明家古登堡(gutenberg)在公元 1436 年到公元 1450 年間完成了此工作,從而使早期的近代印刷術臻於完善。
火藥於13世紀首次在歐洲出現,第一次提到火藥的人是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他在公元 1249 年寫給好友的一封信中提到了他對這種可能在未來變為現實的神奇物質的設想,這個時候約是在蒙古人侵入歐洲之後幾年內。火炮在首先在公元 1325 年被人提到,而第一次被人家以專業**形式論述則在公元 1327 年。
公元 1327 年所描繪的火炮,表明早期的火炮是一種瓶子式的設計,射出一個有箭頭的炮彈。可能第一個火炮是跟據中國人使用的“震天雷”做的。這種“震天雷”是一隻裝滿火藥的鐵罐子用投石機發射的,現在的鐵罐只裝了一部分火藥,而從噴射口發出炮彈。
後來歐洲的火炮則用若干鐵條箍成筒形,但是不久便採用澆鑄方法,先是用銅,後來就改用鐵。
中世紀末期的印刷術和火器,與青銅時代末期發明字母和鑄鐵所產生的影響很相近。印刷術,和字母的發明一樣,提高了人類的文化水平,並使歷代積累下來的人類文明記錄能更廣泛轉播。它促進了地方性文獻和工藝文獻的興起,工匠在歷史上第一次把他們這一行業世代相傳的有價值的經驗記載下來。
印刷術使《聖經》更加容易被人們弄到手,使他們能夠如宗教改革家所建議的那樣,根據自己對《聖經》的體會尋求宗教真理,從而有助於新教徒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火藥與火器結束了披甲武士的時代和他們的設防城堡,就如同鐵**淘汰了青銅時代的武士和他的戰車、銅劍一樣。可是火器開頭並沒有剷除人的好戰性,因為大炮摧毀了瑞士的方形陣,而這種方形陣直到十六世紀為止對騎士還是一種有效的應付方法。再者,當時火藥製造和熔鑄大炮的控制都操在王侯手裡,而軍事力量也集中在這些人手裡。
這一來,火器的發展就促進了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擁有絕對權力的王朝的興起。
中世紀不但出現了新工藝的發展,也出現了手工業技巧上的進步和手工業的分化。機械時鐘出現於十三世紀。根據記載,在公元 1232 年至公元 1370 年之間,有三十九座時鐘被造了出來。
這些最初製成的機械鐘既大且重,而且製作粗糙,只用於大型公共建築、修道院或者教堂。但是造鐘的技巧進步的很快,到了十六世紀時,紐倫堡就造出懷錶來了。同樣,再建築上,地板面積和周圍支壁總橫切面的比例在中世紀也由四比一增加到八比一,表明在節省建築材料和建築技巧上都有所進步。
隨著這類技巧的精練化出現的是手工藝的分化。工程師、工具製造者和車匠、鐵匠分家了,雕刻家、畫家和石匠、裝飾工分家了。專業手工藝人中技巧比較高明的能夠讀書識字了,並能把他們的技藝經驗記載下來;到了後來,這些人還吸取了學術傳統中的一些學識,對近代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遠從公元 1250 年起,我們就有了磚瓦匠大師維拉·德·奧尼古爾( villard de honecourt )的筆記。他到處遊歷,在蒙古人侵略之後去匈牙利重建教堂,並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記了下來。他畫的生物非常真實,而且是根據觀察來的,他特別指出他的獅子是根據活獅子畫的,不過他的獅子圖仍然是紋章上看到的那種模樣。
另一方面,那些學者們畫的動植物則是從早期的稿本上臨摹來的,所以真實性很快就喪失,生物學插圖成了形式主義和公式化的了。一部約在公元 550 年寫的法文《草木志》裡象草莓的植物,經過多次傳抄而不參考植物本身,在公元 1050 年的一部《萊茵草木志》裡看上去倒比較象黑莓了。
中古西歐城市與古代中國城市有何區別
金陵銅福煦 中古西歐城市可以自治,在那裡住滿一年即是市民。那裡經濟 高度發達,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並誕生了一些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 熱那亞等,它們都有資本主義性質 生竹雨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而古代中國的城市是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出現的。二者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中古西歐的城市,孕育...
羅馬教廷在中古西歐處於什麼地位 為什麼它能凌駕於西歐的君王之上
江南寄語 精神領袖,西方君主也寄希望教皇能夠控制人們的信仰,達到統治的目的。所以,雖然教皇沒有軍隊,但有強大的號召力,西方國家必須尊重他。 黯呤 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它的權力大於皇權。其中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當時的國王非常喜歡教皇,賜予他們很多土...
在古時候有限的原料中,古人怎樣做出多種花樣的飲品
把各種各樣的要素和調料進行不斷的試驗,在一種飲料當中都會加入好幾種調料,這都是完全不斷嘗試得到的結果 古代人更加擅長調製,尤其注重飲食同源的飲食方法,很多的飲品之中會加入中草藥 主要是調製,像現在的酒吧一樣的,古代人更加擅長調製,尤其注重飲食同源的飲食方法,很多的飲品之中會加入中草藥 宋朝人就曾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