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譯文,蕭統《陶淵明傳》譯文 10

時間 2021-10-20 05:33:35

1樓:劉子德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裡,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

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訊息。

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

“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

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

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

晉朝末年曾徵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裡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諡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2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字元亮。有人說他叫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蘇九江境內)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大司馬(官職名)。陶淵明少年時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聰穎灑脫,卓爾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負。曾經著作《五柳先生傳》自娛自樂,當時的人稱這本書為實錄。

孝敬老人,家裡很窮,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官職名),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己棄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擔任主簿,沒有接受。親自耕種自給自足,得了疾病。

江州刺史(官職名)檀道濟前去探望他,陶淵明臥床捱餓好幾天了。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你生在開明盛事,為什麼自己如此糟踐自己呢?

”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後來擔任鎮軍、建威參軍(官職名)。陶淵明對親戚朋友說:“我打算彈琴唱歌過隱居的生活,可以嗎?

”當政者聽說後,調任他為彭澤縣令。不帶家眷獨自上任,送了一個勞力給他的兒子,寫信說:“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給自足,現在派給你一個傭人,幫助你砍柴打水。

他也是別人的兒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讓人種高粱,說:“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夠了。

”妻子、兒子堅持要求種糧食,於是下令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五十畝種糧食。年終,恰逢州郡派督郵(官職名)到彭澤縣,下屬請示陶淵明說:“您因該裝束整齊穿官服面見他。

”陶淵明嘆氣說:“我怎麼能為五斗米折腰,效仿鄉里的百姓!”當天就解下官印辭去官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賦。

朝廷徵聘他為著作郎(官職名),沒有接受。

3樓:匿名使用者

牛頭不對馬嘴,以上兩位樓主,搶分嗎?也不要這樣啊.

還有發求助的朋友,也不知道你用來幹麼?

可以去看下參考書啊...

學習要認真點,同學!!

蕭統《陶淵明傳》譯文 10

陶潛傳翻譯 5

4樓:金果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

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

清閒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喝酒,可是家裡窮不能經常得到。

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

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

“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裡,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

說:“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

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裡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

“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

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辭是這樣寫的: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麼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剛剛看見了自家的房子,一邊高興,一邊奔跑。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

卻喜園中鬆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室,屋裡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看院子裡的樹木,覺得很愉快。

靠著南窗寄託著我的傲世情懷,深知住在小屋裡反而容易安適。天天在園子裡散步自成樂趣,儘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閒地隨處休息。

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雲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鬆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遊。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遊有什麼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

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時坐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划著一隻小船。既探尋幽深曲折的山溝,也經過道路崎嶇的小丘。

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感嘆我的一生將要結束。算了吧!

身體寄託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為什麼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地生死?為什麼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去?

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願,修仙成神是沒有希望的。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扶著柺杖除草培苗。

登上東邊的高岡,放聲呼嘯。

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閒時,高臥在北窗之下,清風突然撲面而來,感覺自己象羲皇。陶潛不懂**,但卻備有一張琴,琴沒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

就撫琴和著琴音說:"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勞煩琴絃發出聲音呢。" 陶潛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歲,文集流傳於世。

5樓:116貝貝愛

陶潛傳的全文翻譯: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

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閒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

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本**喝酒,可是家裡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裡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

在縣裡,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

於是命令 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裡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

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陶潛傳的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

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

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僕來迎,稚子侯門。

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暮,將有事乎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此文出自唐朝·房玄齡所寫的《晉書》

寫作背景: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莊鎮房莊)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

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樑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宋書 宗愨傳翻譯,《宋書 宗愨傳》譯文

阿悶的徒弟 宗愨的字是元幹,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 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

傅永列傳譯文,傅永列傳原文及翻譯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時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幹,勇力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馳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嚴厲地責備地,不幫他回信。傅永於是發奮讀書,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皇上常讚嘆說 戰場上...

求!文言文《袁安傳》的譯文,文言文《虞集傳》譯文

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戶見安僵臥。問 何以不出?u 安曰 大雪,人比餓,不宜幹人 令以為賢,舉為孝廉。u 一一 後漢書 袁安傳 譯文 u u 譯文 u u b 答案 b 譯文 袁安答道 天下大雪,人們都在捱餓,不應該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