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什麼意思?只要個人理解,不要所謂的權威翻譯

時間 2021-10-22 20:41:36

1樓:睡影望空

釋義: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節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釋義:道德高尚者,並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認自己無德,所以沒有德;道德高尚者,並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規律;道德底下者,處處表現出有德,而自認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無心自居。

上義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禮之人有所功成,無人與之相應,則以臂拖拽以令人強從。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

失去德的品質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之未落後的產物,失去禮讓,則容易發生禍亂。能認識到禮前面的這些規律。即取道之精華,而禮這個東西卻是愚笨的人認識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處在這些規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處在這些規律的淺薄之下位。

處其厚實之處,不居其淺表,故去彼取此,只儲存敦厚的精華,捨去不好的浮華。

2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曾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其大意為:

當道失傳之後,人們就重視宣揚德,當德失傳之後人們就重視宣揚仁,再之後就是義,再最後就是禮。當大多數人都在宣揚禮的時候,說明社會已經殺父弒君盛行,社會就開始出現混亂了。當所有人都重視義的時候(此為大義),沒有兄弟能不團結,沒有子孫能不孝順,沒有**能不廉潔,不用約束而禮行天下,可是如果沒有義而只強調禮,則必然要混亂,沒有義的禮就是作秀。

當所有人都重視仁的時候(此為天下同仁之仁),天下的兄弟姐妹都互相敬愛,不必有血緣亦如兄弟,因為仁者愛人,而沒有仁的義也是不完整的。當所有人都重視德的時候(此為天地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每個人都重視自己之德,每個人都散發著生生之氣,這個氣可以感染別人,而不再要求別人,由內心生出的仁心方是真正之仁,沒有德的仁也是不完整的。當所有人都重視道的時候(此為天地之道),那就不可言說了。

老子絕對不是反對孔子的禮,而是站在很高的高度看禮,正如孔子曰“從心所欲不距”,只要從的是本心,是不會感覺有禮束縛而所行皆合禮,但是若不從本心而只用禮束,則不在束縛中死亡就在束縛中爆發。

3樓:瓜在丹佛

故失道而後德。

注:世人失去本來純善的本體,所以聖人才教人以德。

失德而後仁。

注:人心變遷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聖人才教人以仁。

失仁而後義。

注:世人因失去了仁義之心,所以聖人才教人以義。

失義而後禮。

注:人心不古,而義也失了,所以聖人為復古道,所以才教以禮也。(禮可當理解也)

4樓:匿名使用者

大道失只好講修為,修為難立退求善心,善心不報再求同氣,同氣難求只好靠秩序維持了。無非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之意而已!

5樓:阿里媽媽珊

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道是唯一正確的,如果大家一開始丟掉道去講道德,然後仁義什麼的都是一步步墮落淪陷,越來越亂的過程,你聯絡後面兩句就知道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什麼意思?只要個人理解,不要所謂的權威翻譯。

6樓:睡影望空

釋義: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節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釋義:道德高尚者,並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認自己無德,所以沒有德;道德高尚者,並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規律;道德底下者,處處表現出有德,而自認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無心自居。

上義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禮之人有所功成,無人與之相應,則以臂拖拽以令人強從。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

失去德的品質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之未落後的產物,失去禮讓,則容易發生禍亂。能認識到禮前面的這些規律。即取道之精華,而禮這個東西卻是愚笨的人認識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處在這些規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處在這些規律的淺薄之下位。

處其厚實之處,不居其淺表,故去彼取此,只儲存敦厚的精華,捨去不好的浮華。

7樓:

一、理解:通過道德仁義禮之間的比較,形象鮮明地說明了道的基礎和根本性作用,指出未能落實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頭:“道之華也,愚之首也”,而禮則是“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因此,必須去禮而取道。這裡深刻體現出了對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提倡什麼“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禮遇的深惡痛絕。

二、翻譯:

世人失去本來純善的本體,所以聖人才教人以德。人心變遷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聖人才教人以仁。世人因失去了仁義之心,所以聖人才教人以義。

人心不古,而義也失了,所以聖人為復古道,所以才教以禮也。

三、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簿,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四、賞析:

老子看來,社會偏離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這時的“德”已不是“ 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為“上德不德”,其德在內而不在外,完全是出於內心之自然,而非自恃有德而表露於外。“下德”產生的仁已不是無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為的結果,這就是“失德而仁”。

“失仁而後義”是“上德”的進一步喪失,仁與義相比,前者重在內在觀念,後者重在外在行為。仁義忠信雖然已經背離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但他們畢竟還是一些道德原則和觀念,禮則不同,它是一些已經制度化了的行為規範,當人們自覺的道德觀念不足以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時,統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觀具體的行為標 準——故曰“失義而後禮”。而禮的出現,則標誌著仁義忠信等道德觀念的失敗,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義。

8樓:家居裝修設計管家

摘自《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利。

“道”是指做人的基本的規則,在沒有基本的“道”的約束規範下,我們就開始講究人的品德。

品德是指一個人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公正的,無論對自己對朋友還是對敵人。對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相同的原則。

當我們品德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究仁。仁慈就是對人仁慈,因為我們無法用公正的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以仁慈來為處理事情。

當我們仁慈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用義來規範自己。 我們的不仁慈,因為我們講義氣。 義氣已經主要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其朋友之間的關係,其範圍要比仁小很多了。

當我們義氣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講禮儀,用禮貌來規範自己、偽裝自己。

當禮貌都失去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評判事物對錯的標準就是以利益為基礎了

德為失道的藉口、仁為失德的藉口、義為失仁的藉口、禮為失義的藉口,利為失禮的藉口

舉個例子:現在你還能發現有人扶老奶奶過馬路的現象嗎?這種雷鋒式的服務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已經消失了,不是不想做,而是怕被碰瓷,出現這樣的情況,已經是無禮而只有利了。

9樓:一尾魚乾

道本自然。

德行,仁義,道義都是因為有與之對立的一面,互相依託產生的。你越強調什麼,大底是因為周邊的環境越缺少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遠古的人類是在天道的約束下發展的,因為社會發展天道已離我們而去,我們需要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現在道德又失去了,我們只能採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推己己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美好。現在人心不古。連起碼的愛人之心也喪失了。

所以我們教他們什麼是道義,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但道義不足以約束人們,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

11樓:給愛起個銘

故失道而後德。

注:世人失去本來純善的本體,所以聖人才教人以德。

失德而後仁。

注:人心變遷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聖人才教人以仁。

失仁而後義。

注:世人因失去了仁義之心,所以聖人才教人以義。

失義而後禮。

注:人心不古,而義也失了,所以聖人為復古道,所以才教以禮也。(禮可當理解也)

12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原本有天道,即自然界的固有的規律;當人的活動增多,天道無法維持人類的秩序,就需要德(道德)來維持;人心變遷,德行不存,則需要仁愛來繼續維持人類的秩序;當紛爭加劇,仁愛無用,就出現了義(道義)來規範人們的行為;最後連義也沒有人踐行了,只好推行以禮樂治國,規範人與人的關係。

純屬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13樓:匿名使用者

喪失了權利,就產生正義;喪失了正義,就抓住良心不放;喪失了良心,就抓住善良不放;喪失了善良,就抓住等級制度不放。

等級制度,是忠誠和信仰權利止息是結果 是社會動盪的開端。這事踐踏權利共識的標誌,是權利本位的禍患,是愚弄的開始。因此以權利為大的人依靠權利與正義的權利深厚,不依靠等級制度的權利止息;依靠權利與正義的內涵權利,不依靠等級制度的權勢顯赫;所以去掉等級制度,得到權利與正義。

喪失了權利,就產生正義;喪失了正義,就抓住良心不放;喪失了良心,就抓住善良不放;喪失了善良,就抓住等級制度不放。

等級制度,是忠誠和信仰權利止息是結果 是社會動盪的開端。這事踐踏權利共識的標誌,是權利本位的禍患,是愚弄的開始。因此以權利為大的人依靠權利與正義的權利深厚,不依靠等級制度的權利止息;依靠權利與正義的內涵權利,不依靠等級制度的權勢顯赫;所以去掉等級制度,得到權利與正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

柯運旺諸琬 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 高層次的 德 不強調錶面 有德 因此才是真正 有德 低層次的 德 自認為不喪失 德 因此實際上是沒有 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

失孤電影和尚對和尚說的話,失孤裡和尚對劉德華說的話

老巫婆你送後 雷澤寬問僧人 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還活著啊?僧人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 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電影內容簡介 失孤 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

《道德經》裡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

文史有一樂 道 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 則是指的人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 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 第一章 道經 開篇第一章就講了 道 道是不可言說的,無法定名的。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