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是: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司馬懿在這回裡先是丟了陰平和武都二城。而後叫張頜和戴陵去襲諸葛亮的營寨,卻叫二人大敗而歸。最後司馬懿決定大軍盡回本寨,堅守不出。等諸葛亮自回蜀都。
而諸葛見司馬堅守不出,便想出了乙個計策;諸葛命手下過數日就退三十里下寨。
司馬雖知諸葛之計,但他也不是很有信心諸葛是假退。在手下多翻相勸之下,司馬也為之所動,決定出兵。行事之時雖也是十分謹慎。但還是中了諸葛之計大敗而歸。
諸葛勝了此戰後暫回蜀都。
第二次是: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話說這回,首先司馬叫鄭文去諸葛之寨詐降,好於中取事。被諸葛識破,諸葛反真降了他,而且叫他修書司馬,叫其明晚來諸葛寨劫寨。
司馬反覆看那書信,最後確定真實,第二晚去劫寨大敗而歸。諸葛大勝命斬鄭文。
而後諸葛造木牛流馬運糧草。司馬聞後大驚,司馬本想等諸葛糧草不濟自退,哪知諸葛用此法運糧,人不多勞,且木牛流馬不食。
司馬叫人搶了三五皮,司馬也學其法造木牛流馬運糧。
次日諸葛叫500人帶好東西拌作鬼神,待木牛流馬經過,放起煙火,一齊擁出,驅牛馬而行,魏人見之,必疑是神鬼,不敢來追趕。
而後果如諸葛之算計,魏兵在次大敗。
第三次是: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話說諸葛第七次出祁山與司馬對陣。這次諸葛想久住祁山,所以與民共種糧田,軍
一、民二。
而司馬被諸葛搶去許多糧草今又見諸葛與民同種糧田,知其欲久居祁山。
而諸葛多翻叫魏延去司馬帳前叫罵討戰。司馬只不出。
這次諸葛先在馬岱耳邊囑之曰:"可將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於谷中。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將地雷乾柴一齊放**來。」馬岱領計而去。
又叫魏延去討戰,只許敗不許勝魏延領計去已。諸葛又叫高翔分付曰:「汝將木牛流馬或二三十為一群,或四五十為一群,各裝公尺糧,於山路往來行走。
如魏兵搶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領計,驅駕木牛流馬去了。孔明將祁山兵一一調去,只推屯田;分付:
「如別兵來戰,只許詐敗;若司馬懿自來,方並力只攻渭南,斷其歸路。」孔明分撥已畢,自引一軍近上方谷下營。
且說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馬懿曰:「今蜀兵四散結營,各處屯田,以為久計;
若不趁此時除之,縱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難以搖動。」懿曰:「此必又是孔明之計。」
二人曰:「都督若如此疑慮,寇敵何時得滅?我兄弟二人,當奮力決一死戰,以報國恩。」
懿曰:「既如此,汝二人可分頭出戰。」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訖。懿坐待回音。
卻說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兩路,半月間,連勝數陣。司馬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數十人。懿喚至帳下
問曰:「孔明今在何處?」眾告曰:
「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今每日運糧屯於上方谷。」懿備細問了,即將眾人放去;乃喚諸將分付曰:
「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營。汝等於明日,可一齊並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來接應。
」眾將領命,各各準備出戰。
懿即發兵起行,令張虎、樂*各引五千兵,在後救應。卻不知諸葛就在山上,諸葛用火功之,司馬三父子差點就燒死在上方谷了。就在這時,天降大雨司馬父子三人趁亂殺出。
空城計只是退敵之策,並非埋伏,所以不算。而博望坡是夏侯敦中諸葛之計,所以也不對。
而上面還有位朋友說假諸葛,那是諸葛死前命人做的木頭人諸葛,但那也是諸葛為了讓重將撤退的退敵之計。
2樓:匿名使用者
i am 代英欣.
三國時期蜀魏的焦點之戰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傑出的代表,尤其是他為了復興漢室,扶保幼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報國之心,古往今來深受人們敬仰,他雖然不是軍事家,但是為了重振漢室,不顧辛勞,五次北伐,這是最能表現他忠於漢室的,但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
建興三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休整了兩年,在鞏固和東吳的聯盟後,於建興六年向劉禪上出事表,首次興兵北伐。魏國這一時期是明帝剛剛即位,與東吳爆發戰爭,其在關中地區防禦空虛,是難得的戰略機遇。但是一生小心謹慎的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要求單獨率領萬人出子午谷的建議,這是在當時條件下出奇制勝的良策,即使不能占領關中,也能牽制魏軍出隴西,如果採納魏延的計畫,蜀軍一定取得比後來大得多的戰果。
但諸葛亮是政治家、精通外交,正如陳壽所說,「應變戰略,非其所長」。他最終選擇了出隴西的穩重計畫,雖然順利地占領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這樣卻使魏軍在震驚之餘,能夠從容地部署關中地區的防務,派張郃率領五萬人為先鋒,曹真率領主力向隴西進攻,在迎擊魏軍的戰鬥中,他沒有讓身經百戰的魏延擔任先鋒,而派沒有實戰經驗的參軍馬謖迎擊久經戰陣的張郃,並派出趙雲、高翔指揮兩支偏師策應,自己率領主力在馬謖部隊數里外紮營,魏軍與蜀軍在街亭相遇,由於馬謖臨陣指揮失措,前鋒兵被張郃擊潰,依靠著王平率領的千人掩護撤回,高翔也在列柳城兵敗,三路偏師只有趙雲部全師退回箕谷,接連的失敗使兵將大都喪失了鬥志,諸葛亮被迫下令全軍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利。在同年的冬季,諸葛亮再次帥軍出斜谷北伐,圍攻魏軍著名將領郝昭防守的陳倉,這裡是通往關中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陳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漢初韓信平定關中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郝昭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諸葛亮攻城二十餘天未克,因糧盡退兵。在撤兵途中設伏兵消滅了王雙的追兵,第二次北伐結束。
建興七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陳式攻武都、陰平,自己親帥主力佯攻建威迫使郭淮回防,蜀軍趁機占領了二郡,取得了勝利,魏軍被迫把防線撤至祁山。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當時魏軍因在建興八年伐蜀,遇雨退兵,無功而返,不久曹真、郝昭又相繼去世,導致人心渙散,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率領大軍進攻祁山。三月魏明帝急詔司馬懿統帥關中部隊迎戰蜀軍。
此時蜀軍圍攻祁山正急,魏軍普遍畏敵怯戰,即使連張郃這樣的大將也主張採取保守策略,沒有勝利的信心。此次戰役經過據《漢晉春秋》載:諸葛亮聯合鮮卑伐魏,司馬懿受詔指揮魏軍,拒絕張郃分兵建議,全軍救援祁山,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曜所部,搶收了麥子,與司馬懿相持。
魏軍將領埋怨司馬懿畏敵,司馬懿被迫出戰,大敗而歸,閉門堅守。這些描寫的真實性不足,首先司馬懿既然認識到分兵的危險,就不會派郭淮等人單獨與蜀軍交戰;其次如果是蜀軍搶得了麥子,最終糧盡退兵的就不會是蜀軍了,而且司馬懿身為統帥不會被兩員小將挑唆出戰。而《晉書》的記載顯得更加可信:
當時司馬懿見蜀軍全力攻擊祁山,也決定全軍增援,但是在靠近隴山的隃糜得到了蜀軍到上邽收割麥子的情報,立即命令全軍卷甲輕裝,晝夜急行軍,兩天兩夜趕到了上邽阻止了蜀軍搶收麥子,保證了魏軍的物資補給。隨後追擊蜀軍趕到祁山解圍,同那裡的魏軍會合,與蜀軍對峙。七月蜀軍糧盡退兵,魏軍趁機追殺,斬俘近萬,但是大將張郃也陣亡,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其主要原因還是後勤糧草不足,有的史書記載是因為李嚴假傳聖旨讓諸葛亮退兵,這是不真實的,《蜀書》李嚴傳記載:李嚴運糧草遇雨,無法**前線,派人招諸葛亮退兵,因誣告諸葛亮被免職,雖然確定了退兵的原因,但也不完全準確。根據李傳的裴注:
諸葛亮等大臣奏免李嚴的上書稱,李嚴是託病私自帥軍從前線退還到沮、漳,隨後又退到江陽,他很可能也是因為糧草**困難被迫退兵,並因此與諸葛亮產生矛盾而遭到解職。
正因為認識到糧食對北伐所產生的嚴重制約作用,諸葛亮下令全軍屯田,在漢中精心準備了三年後,聯合東吳開始了第五次北伐,拉開了三國歷史時期最悲壯的一幕。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帥軍出斜谷進至眉州渭水南原的五丈原,在過去的近六年裡,他不辭辛苦,為了光復中原連年征戰、日夜操勞,這次指揮十萬大軍與魏軍對陣,是抱著誓在必得之心。魏國由明帝帥軍親自抵抗孫權的進攻,由司馬懿帥軍抵抗諸葛亮。
在西線司馬懿主要採取防禦的部署,他利用蜀軍運輸困難的弱點,實行持久的消耗戰,在渭水南岸建立了鞏固的防線,阻擋蜀軍前進。諸葛亮在五丈原駐紮以後,意圖向西發展,但是被司馬懿識破,魏軍在積石重新建立防線攔截,隨後諸葛亮又採用聲西擊東的策略,準備偷襲陽燧,也被郭淮挫敗,雙方轉入相持階段。諸葛亮對魏軍堅守不戰的策略無可奈何,甚至使用激將法,竟用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這種侮辱的辦法,但是司馬懿假意發怒上表請戰,魏明帝心領神會,立即派辛毗持詔命令全軍不許出戰。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好一面組織全軍屯田,作長期相持的準備,一面聯絡孫權在東線的盟軍,寄希望那裡能取得突破,但是吳軍在東線失利的訊息傳來,諸葛亮的信心受到巨大打擊,原本就心情鬱悶的他,再加上過度操勞,終於病倒了,在當年八月這位傑出的人物在五丈原去世,年僅五十四歲。
如果單從軍事戰略角度看,諸葛亮北伐失敗的經驗教訓還是可以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從戰略用兵上看,諸葛亮未能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依然照搬普通的軍事規律,按部就班地打仗,不能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不了解蜀國是易於防守,難於進攻的地理特點,多次勞師遠徵,又沒有充分保障後勤補給,所以在戰略上時常陷於被動。
從治軍、用人上看,他過於苛細、事必躬親,不能信任魏延,使其獨當一面;刑罰二十以上的都要過問,結果使身體過度操勞,過早地病逝;加上刑罰過重,如殺馬謖即過枉,使部下行事畏手畏腳,相互推委,加重內部矛盾等等。儘管諸葛亮的北伐失敗了,但是他才華出眾的人品,誓死不移的報國之心依然受到人們的尊重,正如司馬懿稱讚他的那樣是「天下奇才」。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了幾次?
3樓:恩惠
正面交鋒只有一次。就是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又招攬鮮卑人軻比能,軻比能起兵到石城響應蜀軍。因曹魏大將曹真病重,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馬懿先派費曜、戴陵與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則率其他兵力解救祁山。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
諸葛亮知道後,留下王平繼續領軍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戰司馬懿。其後諸葛亮在上邽打敗了魏將郭淮、費曜,並收割了魏軍的麥糧,與司馬懿軍在上邽之東遇上,司馬懿深知蜀軍勞師遠襲,糧食補給困難,因而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便回軍鹵城。
司馬懿進軍鹵城,但卻登山掘營,與蜀軍對峙,不與交戰。張郃認為蜀軍從遠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速決。所以應該以大軍屯於此處,然後分為奇兵,包抄蜀軍,截斷其後路。
但司馬懿不採納。司馬懿派張郃攻南圍的王平,由案中道進逼蜀軍。自己則率眾迎擊諸葛亮。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分三路領兵作戰,大敗魏軍。光斬獲魏軍低階軍官的首級就有三千多人,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多。
司馬懿一生唯一一次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以慘敗告終,從此司馬懿再不敢輕易出戰。魏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准,諸將十分不滿,便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原因有兩點 1.正所謂天意難違,裡也不能篡改歷史。2.諸葛亮即使能算對自然科學也缺乏認知,當熱空氣上公升遇到冷空時就會下雨。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心切,沒顧上算天氣預報。諸葛亮一直把司馬懿視為最大的對手,他絞盡腦汁才用火攻的計策困住司馬懿,沒有多餘的精力去 天氣。因為當時蜀國的氣數已盡,所以諸葛亮也是沒法...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這就令人奇怪了,諸葛亮善於火攻算無遺策,為何在關鍵的一戰掉鍊子了?這裡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 天意難為 之說。講真這種說法其實是作者羅貫中為諸葛亮找 階自圓其說,意思是諸葛亮失算乃天意。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乾掉司馬懿,上方谷之戰也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故事。真實歷史上司馬懿為兒孫統一三國 以...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各運用了什麼思維方式
哇,這麼多精彩的談論啊,不過.空城計經推測是假的.那時,司馬懿還在城中做事,根本不可能去諸葛亮那,更談不上什麼空成計了.還有個小背景.聽說晉代有一個叫郭衝的人,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嫌諸葛亮名氣太小,於是就編了許多關於他的故事,例如 七星壇祭風 傻子都曉得是假 草船借箭 很精彩的故事,我也不相信會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