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喜蕊局釵
古人的字一般由名而來,比如蘇軾,軾即車前可以站人的地方,因此字子瞻,意思是可以站在前面望到遠處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比如: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我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乙個人可以起許多號。
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號一般由自己的住處、文集、也可以是人家對他的稱呼等而來。
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2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筆名是作者的另乙個稱呼,是指作者本人的。
號是作者書房的稱謂。
有一定的像徵意義。
如蒲松齡的綽然堂,喻進退綽綽然有餘裕之意。
3樓:殘燭老翁
書法家沒有筆名,作家才有筆名。書法家有齋號、雅號。
書法家的筆名和號有什麼區別?謝謝幫助! 10
4樓:發達發達傑
筆名是作者的另乙個稱呼,是指作者本人的。
號是作者書房的稱謂。有一定的像徵意義。
如蒲松齡的綽然堂,喻進退綽綽然有餘裕之意。
古代文人的「字」和「號」有什麼區別?
5樓:上湯の烤鴨
一、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
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
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
古時天下為公,乙個部落乙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二、字「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三、號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
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6樓:天下一人
字是長輩給取的,號一般是自己取的!
7樓:葉蘭英芮巳
主要是這個「古代」太籠統,因為,古代有些階段,比如春秋時期及以前,普通人、奴隸連名都沒有,或只有乙個名而沒有姓,比如匠石、鮑丁等,都是用職業加上名字這種叫法,連姓氏都沒有,又怎麼會有字呢?
秦漢以後,氏與姓合二為一,不再有區別了,儒家教導也在社會中起重要作用了,讀書人當然有名有字了,窮人家大字不識一筐,甚至連個大號也沒有,又怎麼會起字呢。
起字,是比較風雅的做法,乙個人出生,有小名,三歲時,家族聚集,為他起名,人人可以稱呼,他長到二十歲,成年了,全家族再聚集,為他起字,大人小孩就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他的字,想一想,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只能是貴族和知識分子家族,而赤貧的人,連名都沒有起得,焉能有字?
起名起字也得有經濟實力的。平民也會有,但得富裕一點的,才有這個實力,女的也有,但是女的不受重視,多不傳下來,史上留名傳字的幾個女子,太少了,可是女人佔半邊天的,比例也太小了吧?
比如李清照,字易安。這樣的女子,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家裡的人,而且作品也多,影響也大,這才留下名與字的。
什麼叫筆名?是不是就是藝名的意思啊?
8樓:林逸煙
筆名:筆名:顧名思義即用筆時的署名,也可以說是作者在發表作品時用的別名。
筆名與本名不同。本名是乙個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號(姓氏)和由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筆名則無須標明家族的符號,也無須徵得他人的同意。
如果說本名是父輩人的選擇和命定的話,那麼筆名則是本人的選擇和命定。因此,筆名強烈地表現或隱含著命定者、使用者的意願、個性和偏愛。
筆名的出現,在中國應該是近代的事情。明代萬曆年間刊行的長篇**(金瓶梅詞話),署名蘭陵笑笑生。這個「蘭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型大小或別署,應該說是作者的筆名了。
如果是筆名,那麼它大約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筆名了。清末(2023年)出版的長篇**《孽海花),最初刊行時,署「愛自由者發起,東亞病夫編述」,後來才改為 「曾樸著」。其中「愛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筆名,「東亞病夫」則是曾樸的筆名。
此外,(老殘遊記》題為「洪都百煉生」,也當為劉鸚的筆名。以上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筆名。
「五四」時期的新文**動,造就了一大批現代作家和詩人。這些作家和詩人,在發表文學作品時,大多用筆名。如: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其他筆名還有郭鼎堂、石淪、麥克昂、高汝鴻、易坎人等。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其他筆名還有幾十個。如:玄珠、郎損、方婆、止敬、蒲牢、微明、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茉甘。其他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
一、佩竿等。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冰心,原名謝婉瑩。
作家成百上千,筆名自然五花八門。如果分門別類,大致可有以下幾種型別:
1;取自詩詞的筆名:
張恨水,本名張心遠。其筆名出自南唐李後主李煌的詞但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其筆名出自「聖人陶鈞萬物」之句。
2;取自成語的筆名:
巴人,原名王任叔。其筆名出自成語「下里巴人」。馬識途,原名馬千木。成語有「老馬識途」。
3 ;取自代稱的筆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第。「望舒」是我國神話中為月神駕車的神。也用以指月亮。
焦菊隱,原名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稱。「菊部」是中國古代對戲曲的統稱,又作「鞠」部,為舊時戲曲界或戲班的泛稱。
4 ;取自外語的漢語譯音的筆名: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立波」為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譯音。
5 ;以外國名字的譯音漢字為筆名:麗尼,原名郭安仁。「麗尼」為郭安仁小時所認識的乙個外國女孩。
這個女孩過早地逝去了,郭安仁常懷念他們之間的友情,於是便以女孩子的譯音漢字「麗尼」為筆名。
拆姓而成的筆名:
曹禹,原名萬家寶。萬的繁體字為「菌」,即,「、-」(草字頭)下乙個「禹」字。「草」的諧音字為「曹」,曹在百家姓之中;拆姓為筆名,便成了曹禹。
①以原名的諧音字為名:
田間,原名童天鑑。「天鑑」 的諧音字為「田間」,童天鑑便以其名字的諧音字為筆名。
拆自己原名中的字為筆名:
金庸,原名查良銷。「鋪」字為「金」字旁和「庸」字組成,查良據便拆「鐳」,以「金庸」為筆名。
以自己所喜愛的書中人物為筆名:
三毛,原名陳平。「三毛」是張樂平所畫的《三毛流浪記》中的人物,也是陳平所喜愛的人物,於是陳平便以「三毛」為筆名。
以自己所崇敬的人的名字(或筆名)為據,衍化成自己的筆名:梁羽生,原文陳文統。陳文統喜歡讀武俠**家白羽的作品,所以當自己寫武俠**時,便取「羽生」加「梁姓為筆名。
「羽生」,系謙稱自己是「白羽」的學生。馬寧,原名黃震村。他從馬克思和列寧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為筆名。
有感而起的筆名:
白該,原名黃碧珠。她因反抗封建包辦婚姻而出走,後留學日本。在日本,她當過女工和咖啡店侍女;感嘆自己的悲苦,她便以「白藤」 為筆名。
以隱含懷念故鄉之情的字為筆名:柔石,原名趙平復。他的故鄉有一座石橋,石橋上刻有「金橋柔石」四字。他便以「柔石」為筆名。
以個人的偏愛為筆名:
白朗,原名劉東蘭。好因喜歡白色的純潔和明朗,而以「白朗」為筆名。
以某種人生哲學為筆名: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他因願做一粒流沙追隨時代潮流而 以「流沙」為筆名。後因發現其他作者也以「流沙」 為筆名,便新增乙個「河」字,成為「流沙河」。
此外,作家使用筆名發表文章的興盛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新中國建國之後,使用筆名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如建國初期開始嶄露頭角的作家王蒙、從維熙、劉紹棠、林斤潤等,大多使用本名。
新時期十年中湧現出來的作家,大多也使用本名發表**。如:劉心武、張潔、中傑英、韓少華、史鐵生、毛志成、李龍雲等。
(有些作家也是在五六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但在新時期十年中煥發青春,進人創作旺盛期,並進入一流作家行列)。當然,以上這些作家有的曾使用過筆名。如:
從維熙,早期曾以碧徵、從纓為筆名。也有的現在還有筆名,不過那是在發表雜文或文藝隨筆時。如:
劉心武,有時用筆名趙壯漢。名家如此,其他大大小小的作家,更多的是以本名發表作品。應該說2使用不使用筆名,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以詩詞文賦為正宗。「街談巷議」之言的「**」,是不入「安邦治國」 的「大達」之文的。因此,**家在古代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
作**者,大多為窮愁潦倒的文人。到了現代,**逐步在文學領域抬頭,**家便隨之令人刮目相看。但在舊的傳統觀念影響之下,在某些舊式大家庭和某些舊腦筋的人當中,**依舊難登大雅之堂。
另外,**中的故事和人物又極容易為人猜測和「對號入座」,所以**家往往署以筆名,兔惹是非。
當代社會一掃舊時風氣。在正常的情況下,**家、詩人等名噪一時,往往成為眾多讀者、文學愛好者和初習寫作者尊崇的物件,且不必再擔心家庭成員(大家族大部分已解體)的指責(恰恰相反,他們大多以此為榮)。因此,作家署真實姓名便無後顧之憂。
況且尚有一些作者唯恐天下不知其名,自然不再隱其名而另起筆名了。只是有些人對寫具有諷刺意味的刺人疼處的雜文尚有疑慮,於是便常常冠以筆名。
在本名中,有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的現象;在筆名中,也有男起女名和女起男名的例子。如:郭沫若曾以「安娜」為筆名,茅盾用「四珍」、「冬芬」等筆名。
還有直冠「女士」的筆名,如:茅盾曾用「馮虛女士」,劉半農曾用「範奴冬女士」。柳亞子用「松陵女士」。
寫戰爭**《紅日》的作家吳強早年曾以「吳薔」為筆名(其本名為汪六濱),因常被人誤為女性,且成為他人開玩笑物件,他便取「薔」的諧音字「強」為名。女作家取帶有男性色彩筆名的有:綴士。
書法家的名字和作品,我國著名書法家的名字有哪些
孫過庭 648 703 字虔禮,吳郡 今江蘇蘇州 人,唐朝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官右衛胄參軍,一說官率府錄事參軍。工楷 行 草,師法二王。宋公尺芾以為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然也有論者如竇巫譏其書為千紙一類 一字萬同者。著作 書譜 一捲 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孫過庭撰。竇蒙 述書賦注 曰,孫過庭字虔禮...
有哪些書法家,古今的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韋誕 179 253 字仲將,魏京兆 今陝西西安 人,擅長各種書體,三國魏書法家 制墨家,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韋誕的書法欣賞特點是如龍盤虎據 劍拔弩張。 京城 老炮兒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有 書聖 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 柳公權 歐陽詢,並稱為 楷...
有什麼大書法家,四大書法家都有誰?
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 柳公權.四大書法家都有誰? 為誰為誰為 宋四大書法家是指 蘇軾 黃庭堅 公尺芾 蔡襄。人們稱為 蘇黃公尺蔡 蘇軾天然,黃庭堅勁健,公尺芾縱逸,蔡襄蘊藉,各具儀態,堪稱精品。宋四家廣汲晉唐遺蘊,銳意革新,各具所長。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