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是端午的主要習俗,龍舟晉渡早在什麼時期就有了

時間 2022-01-15 12:05:13

1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賽龍舟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緝丹光柑叱紡癸屍含建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

「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

『何在』,斯沼屈之義。」

2、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物件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

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乙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4、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2023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賽龍舟又稱為龍舟競渡,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先更正一下,您的問題,應是「龍舟競渡」。據歷史文獻記載,單純的江上賽龍舟,最早,起源於戰國時期。流傳至今,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節賽龍舟,則是紀念偉大的屈原。

在中國民俗傳統或者歷史、藝術中,有沒有什麼意象是獨一無二的,很奇怪卻很美麗的那種? 10

3樓:景色

崑曲,又稱崑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閒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

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不曉得你覺得算不算

中國的民間民俗是傳統文化還是歷史糟粕

4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並沒有糟粕。所謂糟粕,只是不符合、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道德倫理而已。

一種民俗的形成必然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形態的,是普遍認可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民俗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社會轉型而不斷變化的。其中一些被傳承;一些被創興;一些被淘汰。

被淘汰的不是糟粕,只是不合時宜而已。

民俗,是指乙個民族或乙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變異性。

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乙個文字,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髮不爽地被重複,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乙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

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5樓:最後一次活自己

是傳統不假,但別加上文化二字。

請指出韓劇《大長今》中幾個關於民俗傳統歷史方面的錯誤

6樓:靜靜公主

長今和韓尚宮被臨時最高尚宮娘娘崔尚宮調到太平館,為即將到來的明國使臣準備菜餚.

可明國的使臣身著一身黃色的衣裳,對大明國皇上可以說是大不敬.因為在當時的大明國只有皇族才能穿上黃色的衣裳呀!!!!!!

針灸 是從中國起源的

還有幾集里長今穿著高跟鞋

7樓:匿名使用者

針灸 是從中國起源的

論民俗規範功能的歷史與現實

順德 傳統 歷史的風俗有哪些?

8樓:lin_林宇丹葉曉

順德舞龍舞獅,在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間,各地獅會便舞著獅子穿街走巷,為家家戶戶消災祈福。順德人歷來把舞龍舞獅與武術緊密結合。獅會結合詠春拳的培訓,引導民眾習武練獅,正如當地俗語所說「順德杏壇出詠春,順德均安出小龍」。

「生菜會」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後演變為求財和求子。如今,共敘鄉情、聯誼四方、弘揚傳統民俗等成為生菜會的主要內容。

目前順德生菜會以勒流連杜最具規模,每年均有1-2萬人參加。

「觀音開庫」,相傳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六,觀音會大開寶庫,將金銀財寶分給眾人。這時候向觀音「借庫」,必定有求必應。傳說逐漸演變為民俗,每年農曆正月廿五晚至廿六凌晨,容桂的觀音堂、龍江的紫雲閣等供奉觀音的廟宇總吸引著四方的信眾前來祈福,借庫,體現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順德杏壇龍潭龍母誕在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順德各鄉鎮龍舟都不約而同地來到杏壇龍潭龍母廟前朝拜龍母娘娘,劃龍船,拜龍母,敲鑼打鼓,彩旗飄飄,遠近男女老少都來看熱鬧。

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自梳女」,自梳女俗稱「姑婆」,即不嫁的女子。據《順德縣志》記載:順德自梳女的形成始於清末,盛於民初。

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這些女工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後,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生不嫁。於是,選定良辰吉日由親人或好友梳起髮髻表示終生不嫁,俗稱「梳起」,正式成為「自梳女」。並且這些「自梳女」都是居住在冰玉堂,所以冰玉堂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

9樓:匿名使用者

順德民間素有燒香供奉的習俗,在各鎮鄉村有遍布大小不等的祠堂廟宇,天后宮、觀音堂、關帝廟數之不盡,每逢初

一、十五或民間傳統節日,善信們便到香堂祭祀參拜,以求家人平平安安,這種風俗時到今天仍在各地較為普遍,隨處可見。

西山廟又稱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天順年間,傳說關帝廟未建時,先有鹿徑祖社,社旁植大榕樹一株,廟側山麓幽邃,老榕蔽天,盛夏納涼,涼風拂拂,暑氣頓消。「鹿徑榕蔭」乃清代鳳城八景之一。

順德境內置有不少古代文塔,塔為亭閣式建築,均為風水塔,由於年代久遠失修,不少文塔已經湮毀,現存較好的有龍江七層文塔、桂洲外村文塔,兩塔均建於清代,高七層,每層石楣刻有文字。龍江文塔現仍座於集北的基塘地邊,桂洲文塔則已修葺為公園向遊人開放。

古時順德中上人家的居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瓦頂則建龍船脊和「鑊耳」,並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圖案,其用途除了裝飾外,還在於壓頂擋風,故稱 「鑊耳屋」。

粵曲之鄉 ,源遠流長,從清末民初至現代,順德名伶輩出 。時至今日在鎮、村的曲藝社(俗稱「私伙局」)比比皆是,特別以均 安、容桂、大良等地尤為突出,空閒之餘曲藝社的夥記們聚在一起 、唱幾段經典名曲,當有節日喜慶就登台演出 ,或在祠堂前唱粵曲來助慶,以增加喜慶氣氛 。演出者大都是觀眾較為熟識的親朋戚友、左鄰右里,演出氣氛熱烈和諧。

順德境內河網縱橫密布,古時居民為求交通方便 ,遂修建石橋,因而呈現小橋、流水、人家之水鄉特色 。其建築形式主要為縱聯和框式縱聯砌置法 。目前散落在順德水鄉的石橋有數百座,年代遠近、架構大小不一 ,現存境內較為有名的古橋有杏壇逢簡的明遠、巨濟橋 、羅水的愛日橋、龍江世阜的貞女橋、容桂四基的洛陽橋等。

社學為古時設於鄉社的初級儒學,由地方籌辦,官府兼管理,始於明初,至嘉靖年間發展迅猛,社學教師由縣學學官挑選老生員充任,教授經、史、歷、算及禮儀。現時社學僅剩無幾,已成為村民日常祈祭,或下棋打牌之活動場所。

樹生橋又稱鵬湧橋,位於現容桂容裡村,距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橋的兩旁各有榕樹一株,枝幹繁茂,氣根盤繞,繞於梁木,久而橫跨於兩岸橋墩上,插入泥土之中,橋的欄杆也是樹根形成, 形成「樹為橋,橋即樹」之奇觀,樹旁有一井,口窄內寬,清可鑑人,俗稱無葉井。現已修建為樹生橋公園,成為當地居民避暑納涼之佳地。

七夕又名乞巧節,即農曆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各地鄉村善信自發籌資製作精緻手工,設案陳列於祠堂天街,並擺設香燭果品,鮮花脂粉祭祀,祈求七姐 (織女)保佑,名為 拜仙,實際上是村民對現實生活中忠貞愛情美好的嚮往,崇拜和歌頌。

過去,順德境內由於河網遍布,西江北江穿流其中,水上居民均以船為家,過著「煙水蒼茫西復東」的生活,故稱「疍民」,疍民每日晨起夕歸,在江河捕撈魚蝦,沙蜆等販賣為生計。解放後,昔日的水上居民已陸續定居陸上,現今活躍於順德江河一帶的多為外地的水上漁民。

冰玉堂位於均安鎮沙頭村,為旅居海外的「自梳女」集資修建。古時封建社會女子出嫁要大妗梳髻,出嫁後要遵守三從四德,不少順德女子不甘受族規管束,便找幾個姐妹結拜,相依相靠,擇日舉行儀式,梳起終身不嫁,故稱「自梳女」。上世紀三十年代後,順德自梳女大批前往省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到七八十年代葉落歸根,便自發出資回鄉建樓作為晚年安居歸老之所,名為「冰玉堂」,取冰清玉潔之意。

端午節賽龍舟怎麼回事,請問端午節賽龍舟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

棠花花花 端午 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 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 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

23凡獻導購網 端午 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 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 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

賽龍舟和屈原有什麼關係,賽龍舟的由來與屈原有什麼關係

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 端陽 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臥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