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倚柳題箋
古人寫文章,是不使用標點符號的;古代的文獻典籍,;是沒有標點的。因此古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用「。」和「、」作為句子結束和句間停頓的標記,叫做「句讀」。
古文標點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正確地點斷句子
1.所斷開的每個句子必須各自成立。
一部古書或一篇、一段古文,只要原文本身沒有問題(包括沒有錯簡和文字訛誤的現象),經過斷句標點,應該是文從字順,句句可以成立,句句可以講通。
2.必須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標點古書的錯誤,還有許多時候發生在粗看起來,每個句子都能成立,但聯絡上下文卻有問題:或者不合事物情理,前後矛盾;或者有違事實,不符作者原意。這一類的標點錯誤往往不易發現,需要細心審辯。
(二)注意引語的有無和起訖
文章有記言,有記事。記言,往往是引語;要注意正確使用引號。標明引語的有無和起訖,也體現出標點者對古書的理解。
如果不細心領會原文,缺乏必要的引語標示,或將記事與記言混淆,也會導致文義的割裂或情理的不通。
(三)注意句子的結構層次
傳統句讀只是對古書進行斷句,所斷開的句子只是一種語意停頓;至於是否乙個完整的句子,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是甚麼關係,句子所表達的是記言還是記事,以及是甚麼樣的語氣,都是不管的。而新式標點則要精密得多,除了必須正確地斷句之外,還必須體現句子輿句子之間的關係及結構層次,體現記言或是記事,此外,還要體現句子所表達的語氣。關於記言與記事的分別即引語的有無起訖問題。
現代意義上的古書標點,就是根據古書的實際內容,用標點符號把原文的停頓、結構和語氣等清晰而準確地表現出來。從其總體要求及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來說,與現代漢語的標點使用是基本一致的。不過,由於對古漢語的理解領會較之現代漢語容易發生偏差,所以古書標點也就容易產生錯誤。
2樓:李明軒
首先通讀 其次盡量弄清大意 三 根據語感 四 邏輯
有哪位大神知道:古代漢語中怎樣用符號分析句子成分???**等啊!!!具體題目有回覆再問!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用符號分析句子成分,也同現代漢語一樣,先把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用雙回豎線隔開,答然後主語下用一橫,謂語下用兩橫,賓語下用波浪線,定語用圓括號,狀語用方括號,補充語用尖括號。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
4樓:iphone27王
在中國古代文bai書中,一般du
不加標點符
zhi號,而是通過語感、語dao
氣助詞、語法內結構等斷句(在文容章裡加入「句讀〈jù dòu〉符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當前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
5樓:暖戰
古人並不劃分句子成分,不研究語法,不研究語法並不等於沒有語法。研究語法是從近現代開始的,劃分古代漢語語句成分,方法和劃分現代漢語的方法是一致的。想詳細了解,看一下王力教授的《古代漢語》。
古代有字典嗎,古代漢語詞典與古代漢語字典有什麼區別
彼黍 爾雅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西漢整理的,作者不詳 說文解字 簡稱 說文 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 文字學家許慎 康熙字典 是清代康熙年間編的,是現今中國最全的字典 伊塔夢之戀 當然有只不過最早的沒有發現 破破理論 秦漢時期 爾雅 說文解字 唐宋時期 好像沒有什麼太出名的 明清時期 永樂大典...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哪些形式,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有幾種形式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 者 謂語後面用 也 表示判斷,者,也 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 師說 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翻譯時去掉 者,也 在主謂之間加 是 2.主語後面只用 者 表示停頓,者,式。如 如 四人者,...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有何特點,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為什麼有多種說法
1 第一人稱代詞 吾 我 予 餘 朕 2 第二人稱代詞 女 汝 爾 若 而 乃 3 第三人稱代詞 其 厥 之 之 和 其 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 一是 之 和 其 除稱代以外,還可以稱人或物。二是 之 和 其 除了可以稱代第三方以外,有時候也可以用來稱代說話人自己或聽話的一方。區區 在下 不才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