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龍短**
關於十天幹十二地支的特性原理,六十甲子的組成原理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誰發明的?它們的起源是什麼?
2樓:小傘不是小散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說法起源於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傳說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最早創立。書中觀點認為十天幹的依據是中國羲和生十日的傳說,但實際上十天乾是用來描述太陽執行的週期;而十二地支的依據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傳說,實際上指的是月亮執行的週期。據這些傳說的出現的時間,作者根據史書記載大膽推測,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應該是夏人用於紀年的創作,以60年為乙個迴圈,也稱為六十年一甲子。
十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而剩下的則為陰;十二地支包括: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與生肖相對應。根據《群書考異》的觀點,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又分別具有自己的含義。比如甲具有「拆 」的意思,指萬物復甦;乙有「軋」的意思,指萬物抽軋而出;丙有「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即清楚可見;丁有「強」的意思,指萬物鼎盛;戊有「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己有「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識別;庚有「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具實;辛有「新」的意思, 指萬物有成;壬有「任」的意思;指陽氣滋養萬物;而癸則有「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同樣有自己的意思,在此不再贅述。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紀年法,流傳至今仍在使用,常用語書法等刻章印蓋以表現文人的氣質。除此,在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發現出日行月出的軌跡,實在是令人驚嘆不已,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同時也是體現古人智慧型的乙個標誌。
3樓:閃光番
天干地支的起源,根據現在的資料,最早出現於我國三千多年前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十天乾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
子,醜,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
4樓:水高朗
所謂十天幹就是十個數字序號。十二地支就是十二個時辰名字。周朝為了記錄皇帝年號,才把十個數字序號與十二時辰名稱進行組合得六十個年號名稱。
因為只有六十個年號,所以只有六十年一輪迴。名稱叫甲子紀年,一甲子,二甲子,三甲子往後推。比公元紀年落後多了。
5樓:你看他這個人
說是誰建立的,應該沒人知道,只是相傳它出自軒轅黃帝時期的大撓式。源於對太陽和月亮的執行週期,用於紀年。
6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於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傳說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最早創立
7樓:南國曉風
最早起源於內經記載的黃帝時期。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由來?
8樓:名稱未設定誒
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
「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
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乾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迴圈的紀日法。
擴充套件資料:
殷商時期出現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載數目的文字,稱為天乾,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紀年、月、日、時。
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占卜無關的刻辭。
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辭。「干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
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
9樓:匿名使用者
十天幹的含義
天干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迴圈往復週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五行大義》中說,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天乾之名傳說是得於古代天有十日,天乾即十日之名,《廣雅.釋天》「甲乙為幹。乾者,日之神」。
一. 天乾及陰陽之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天乾,或謂十天幹。其陰陽之分,以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二. 天乾及五行屬性
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屬棟樑之木;乙為陰木,屬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屬於太陽之火;丁為陰火屬燈燭之火。戊已同屬土,戊為陽土,屬城牆之土;己為陰土,屬田園之土。
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屬於斧鉞之金;辛為陰金,屬於首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屬於江 河之水;癸為陰水,屬於雨露之水。
三. 天乾與方位及季節配屬
甲乙東方木,屬春;丙丁南方火,屬夏;戊己**土,屬長夏;庚辛西方金,屬秋;壬癸北方水,屬冬。
四. 天乾與人體的關係
天乾配屬身體: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天乾配屬臟腑:甲膽,B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五. 天乾化合
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天乾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於天體上的位置來決定的,以甲與己合化土為例,當五行土氣在天體上經過心、尾、角、軫四宿時,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乾就合化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屬土的氣象執行主事。
天干地支是早在西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定閏月。
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製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乙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曆法用天乾、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乾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乙個幹和乙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乾在前,地支在後,天乾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迴圈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執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乾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乾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乙個干支的週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五行執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
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十二地支的五行屬性: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戌醜未屬土
十二地支配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十二地支二合局: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十二地支三合局:申子辰合化水局,亥卯未合化木局,寅午戌合化火局,巳酉醜合化金局
十二地支三會局:寅卯辰會木局,巳午未會火局,申酉戌會金局,亥子醜會水局
十二地支相沖:子午相沖,醜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
十二地支相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十二地支相刑:子卯相刑為無禮之刑,寅巳申為恃勢之刑,醜未戌為無恩之刑,辰午酉亥為自刑
十二地支暗藏:子宮癸,丑宮己癸辛,寅宮甲丙戊,卯宮乙,辰宮戊乙癸,巳宮丙戊庚,午宮丁己,未宮己丁乙,申宮庚壬戊,酉宮辛,戌宮戊辛丁,亥宮壬甲
天干地支配五行方位: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戊己**土,辰戌醜未四庫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怎樣記憶?
甲 ji 乙 y 丙 b ng 丁 d ng 戊 w 己 j 庚 g ng 辛 x n 壬 r n 癸 gu 子 z 醜 ch u 寅 y n 卯 m o 辰 ch n 巳 s 午 w 未 w i 申 sh n 酉 y u 戌 x 亥 h i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稱為十天幹,子 ...
十二天干地支有哪些,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別是什麼?
夢飛翔心輕揚 十天干 甲 ji 乙 y 丙 b ng 丁 d ng 戊 w 己 j 庚 g ng 辛 x n 壬 r n 癸 gu 其中甲 丙 戊 庚 壬為陽幹,乙 丁 己 辛 癸為陰乾。十二地支 子 z 醜 ch u 寅 y n 卯 m o 辰 ch n 巳 s 午 w 未 w i 申 sh n ...
易經十天幹分別屬什麼生肖,10天乾五行各屬什麼?
易經十天幹與地支關係 甲木其祿到寅.長生於亥.死於午 乙木其祿到卯.長生於午.死於亥 丙火其祿在巳.長生於寅.死於酉 丁火其祿在午.長生於酉.死於寅 戊土其祿在巳.長生於寅.死於酉 已土其祿在午.長生於酉.死於寅 庚金其祿在申,長生於巳.死於子 辛金其祿在酉.長生於子.死與巳 壬水其祿在亥.長生於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