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乙個季節的童話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曼氏,是我國最早的少數原始姓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乙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
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
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
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乙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鄧姓歷史名人眾多,彪炳於史冊者即有200餘人,其著名者如:春秋末期的法家先驅鄧析子,西漢蜀郡南安人鄧通,文帝時官至上大夫,並賜給蜀郡嚴道銅山許其鑄錢,當時鄧氏錢遍於天下。鄧晨,劉秀的姐夫,西漢末從劉秀起兵,東漢初被封為房子侯,歷任中山、汝南太守,曾派都水椽許楊主管修復汝南鴻郄陂工程,溉田數千頃;鄧禹,初從劉秀鎮壓農民起義軍,東漢初任大司徒,封邯侯,後改封高密侯;鄧綏,鄧禹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和帝死後,她臨前執政,其兄鄧駕任大將軍,專斷朝政。
三國時蜀名將鄧芝、魏名將鄧艾。此外,東晉有尚書右僕射鄧攸;宋元之際有學者鄧牧;明代有福建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
七、鄧伯孫;清代有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有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的兩廣總督鄧廷楨,還有詩人鄧輔綸、海軍著名將領鄧世昌。近現代鄧姓名人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
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農學家、土壤學家鄧植儀,***副總理***,真菌學家鄧叔群,新聞工作者、學者鄧拓等人,他們用自己的出色業績,贏得了世人的敬仰,成為鄧姓中的佼佼者。
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國姓氏中,鄧姓居於第34位,其分布以江西、湖南、河南最廣泛,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還有鄧字沒有甲古文,因為此文字尚少,在古代只具備生活使用價值
2樓:堪何以卿
.鄧古國名[deng state]
鄧,曼姓之國。今屬 南陽。從邑,登聲。——《說文》
2. 在今河南省鄧縣。西元前678年為楚所滅鄧侯吾離來朝。——《春秋·桓公七年》
申呂應 鄧。——《國語·鄭語》
襲楚至 鄧。——《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古地名 [deng village,name of a place in ancient times]
4. 春秋蔡地,後屬楚。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蔡侯鄭伯會於 鄧。——《春秋·桓公二年》
5. 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地區(清兗州府境)6. 戰國楚地,秦置鄧縣,是故鄧侯國。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7. 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鄧字的來歷是
3樓:小莫愛楊楊
鄧(dèng)源出有五: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為鄧侯。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
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乙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西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2、黃帝時有鄧伯溫國,要早於殷鄧。
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據《路史》所載,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省鄧州一帶),鄧郡的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鄧氏。
4、出自李氏。據《安化鄧氏譜序》所載,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北宋滅唐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為氏,其後子孫遂稱鄧氏。
5、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兩晉時有羌人姓鄧,清廣西慶遠府土司鄧氏始於明朝、瑤族勒當氏漢姓為鄧,還有滿、壯、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
商朝時,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後因與楚國為敵,至魯莊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或說為魯桓公七年(即西元前705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得姓始祖。
4樓:
意思大概是說又有耳朵了,創造的人有三個以上的耳朵!
5樓:匿名使用者
鄧字是倉劼造的,他用木棍的有 大
6樓:匿名使用者
woyebuzidao
7樓:小可愛
為什麼姓鄧的人怎麼這麼少
8樓:匿名使用者
yigedjskdhdsjkdsa
9樓:進手術室是
先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謝
10樓:匿名使用者
1111111111111111
姓氏「鄧」的由來
11樓:祝醉釋力
**有三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乙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西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12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姓氏「鄧」的由來:
鄧姓的始祖,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乙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
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從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鄧氏始終繁榮滋長在現在的河南境內,在後來的繁衍之中,鄧姓一直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播遷。
鄧姓之人,無論分處天南地北,皆以「南陽」的堂名傳家,這正表明了宗於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
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亡國後,為躲避宋太祖的斬殺,而以其父封號為姓氏,改為鄧姓保住了性命。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乙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乙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西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鄧姓源於鄧國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乙個以鄧 (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鄧州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了鄧地。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
」《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充套件。
武丁占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附近,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
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鄧國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陽市,秦以後叫鄧縣,屬南陽郡,隋改郡為州,鄧縣所在的地方叫鄧州。)
進入春秋後,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
」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
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
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
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甲骨文的來歷,甲骨文的來歷是什麼?
甲骨文,又稱契文 甲骨卜辭 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那麼為什麼叫甲骨文?下面就一起來了解甲骨文名字的由來。為什麼叫甲骨文 甲骨文自...
唐字的來歷,唐字的甲骨文來歷
傳說中古帝堯政權的稱號 唐虞之世 清 黃宗羲 原君 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 今河北省唐縣 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後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
甲骨文女字是什麼含義,女字甲骨文怎麼寫
甲骨文的 女 字我個人覺得本身沒有什麼含義,就只是一個象形文字,你看下面的字,我們為什麼要理解成 一個斂手跪著的人形圖 就說明是 女 字呢。古時候的男人在上朝時不是也需要下跪嗎。如果要真的解釋,我認為我們得從那時的人本身說起,來解釋 女 字。首先,古人們那時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 跪 所以我認為上面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