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是機器的
喪葬文化,是與死亡相關的人類創造的社群活動中多種特質文化的複合體,其涵蓋內容涉及實物、信仰、心理、倫理、道德、藝術,由此而延伸形成了諸如臨終關懷、遺囑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觀念、殯儀習俗、喪儀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儀經濟、殯葬科技以及其它有關活動等。
中國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環境、生存、形態、宗教信仰的影響較大,而葬制則主要受社會形態、社會意識的影響更多。這使得我國的喪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鬼魂觀念由來已久,墨子《明鬼》篇中就說到了人死後成為鬼,相信有鬼神存在。喪葬文化是後人寄託哀思的方式,我們不應把它完全當做封建糟粕,也無需從迷信的角度來看待它,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在漢代時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古人在墓中建有客廳、廚房、廁所、飼養牲畜的棚欄,囤積食品的倉儲,墓中還刻有日、月、星、辰、神話故事、神獸仙禽、仙雲捲草等圖案。
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安寧,也要讓活著的人滿意。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乙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絡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絡之中。
「破四舊」曾動搖了既存的傳統喪葬文化及其闡釋系統;而且以宗教迷信、巫術來解釋並對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經濟地處理喪事的方法。但在農村,人們仍然嚮往一些傳統的治喪方式,作為對後輩的一種教育及對傳統習俗文化的傳承。喪葬文化是一種活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種貼實的文化,比那些書寫在紙張上文字要真實,體現著中國文化實際內涵——對待生命的熱忱態度。
如:關中是炎黃始祖的發祥地,喪葬文化悠久而厚實。喪葬屬於古代「五禮」中的「凶禮」,長期以來,人們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理」的古訓,「喪盡禮,祭盡誠」。
而農業時代的親情、孝悌、道德、習俗、法律、崇拜等,在關中的喪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喪葬文化中禁忌與講究
舊禮中的繁文縟節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講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學道理。關中喪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說「歿了」、「走了」、「倒頭」、「晏駕」、「奄息」等,否則就是對逝者不敬。人死後的第一件事是報喪。
關中的報喪「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乙個喪訊按方向由數人分別面報,不能捎報。同時,主家門外掛程式紙幡、出門牌,告示鄉鄰村人家有喪事,免拜訪打擾。
人死以後,直系的晚輩要披麻戴孝,表示後代對逝者的孝意和哀悼,這一習俗源自周禮。人倒頭之後要設立靈位。按關中喪俗,死者腳下要點一盞長明燈,長燃不滅直到埋葬。
人沒嚥氣前,就要剃頭、洗臉、淨身,並穿上事先準備好的長袍馬褂型的「老衣」。穿舊款式衣裳是因為逝者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識別新式服裝,而不讓逝者認祖歸宗。老衣忌緞和皮毛。
「緞」諧「斷子絕孫」意,皮毛是因為顧慮來生托生為畜類。人死以後,臉上要蓋一張麻紙,俗稱苫臉紙。一是怕人看見逝者臉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復活,因為一有呼吸,從紙上就顯現。
關中人死之後最少放3天,也是考慮到假死的情況。男性逝者入殮時,必須有舅家人到場,以監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殮時,必須有娘家人到場。
關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頓」,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們圍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淚掉入棺內,說是對亡者不好,其實是變相地勸人節哀。又如,送埋以後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頭,意思是亡靈會跟著回來,其實也是規勸孝子盡快離開墓地,不要過度悲傷。
風水觀對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有哪些影響
2樓:默念之殤
風水是有著濃郁的神秘色彩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風水理論又是可以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運用陰陽、五行、八卦等學說建立起的龐雜的理論體系,由於其推演吉凶的實用性,一直被神秘的流傳至今。喪葬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葬文化中靈魂不滅的喪葬觀念,制度化、規範化、民族化的喪葬習俗,以及隨葬之類體現的喪葬物化,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風水理論的影響。喪葬文化中的風水由來已久,並且以強有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它們的交融、滲透和延續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因素。
本研究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國內外研究動態、研究意...
3樓:清水易君
有很多影響,主要是為了子孫後代人丁興旺,財運亨通。
中原喪葬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4樓:堵耘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中國風俗文化集萃
我們的先民對於死的觀念是很質樸的,這一點從「死」字本身可見一斑。《說文》:「死,澌也。
人所離也,從步從人。」段玉裁注:「形體與魂魄相離,故其字從步入。
」死的甲骨文本形為,左邊是殘骨之形,右邊是乙個人在憑弔。可見,古人已經意識到死是生命的終結,出於對死者的愛或者尊重。埋葬憑弔死者的習俗由來已久。
一些古文本為我們保留了古代喪葬習俗的特點及其沿革軌跡。
一、「葦」(吊)、「葬」與原始的野葬習俗
作為一種民俗現象,喪葬習俗的形成取決於該民族所處的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上古野蠻時代,人們通常將死者的屍體棄置野外,野葬成為上古社會最原始的喪葬習俗。「吊」(吊)、「葬」反映了這一習俗。
《說文》:「吊,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從人持弓敺禽也。」吊的甲骨文本形為,人身上佩戴弓箭之形。上古時候,人死之後拋屍於野,用薪草覆蓋屍體。
因為野外野獸出沒,所以送葬的人要佩戴弓箭,隨時準備射殺襲擊人的野獸。憑弔結束後,送葬的人返回。死者的遺體則任憑野獸叼食。
這種處理屍體的方法,就是野葬。《說文》:「葬,藏也。
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葬的甲骨文本形為,像人身上覆蓋著柴草之形。葬的目的就是掩藏屍體。
喪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風俗
中國的殯葬習俗是怎樣發展來的
5樓:默默的話
殯葬俗指白事,在民間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風俗。所謂殯葬,"殯"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喪禮;"葬"則是安葬遺體的行為。殯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來治喪、弔喪的人群。
喪葬習俗是處理死者遺體及相關的悼念方式,是構成了人生儀禮的最後一環。死亡意味著人生旅程的終結,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開始與結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
殯葬文化是圍繞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體系,並且受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的影響和制約。
中華民族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源遠流長,數萬年前就有了一定的喪葬形式。由於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對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發展到對死人的畏懼,沿著這條線發展到「厚葬薄養」的傳統習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唯心主義「占上風的乙個習俗文化領域。
迷信的、封建的殯葬活動,在民間仍然流行並嚴重地存在。根據中國人的傳統倫理觀念,當親人臨終時,親屬要給他穿好衣服,帶上渡河線、買路線,如同給出遠門的親人整理行裝一樣。安葬之後,每逢節日、誕辰,親屬要上墳掃墓,焚紙送物,不僅帶有點心、水果,還有巧克力、啤酒,甚至還要為死人點燃一支香菸,如此體貼周到的服務,孝子與親友間的人情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是社會是社會習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為死者而建立、形成、發展起來 的習俗和文化,也是社會禮儀的乙個重要內容,因此。它反映並長期受制於社會傳統。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走向文明,為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出現了殯葬服飾文化、公墓文化、殯儀館建築文化、殯葬裝置和技術等等,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新的學科分支形成殯葬文化學的學科群。
原始人對"棄屍"已經"看不下去",心中不忍。於是產生了殯葬。殯葬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度清晰的產物,到文明社會,喪禮發展起來,後來變得越來越繁瑣。
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輩子,死後若不給乙個"象樣的"喪禮,不受到"鄭重"的對待,人們總會覺得對不起死者,會認為後人"不孝"、死者一輩子"不值"等。即使是現代,如果喪事太草率,人們仍會覺得人生不完整。同時,重要人物的喪禮要格外的隆重,如為帝王築陵墓。
如果將大人物的喪事辦得和小人物無差別,人們也會覺得太不應該。殯葬活動是生者籌辦的、辦給生者看的。告訴別人這樣不會有始無終。
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飯、睡覺一類物質需求一樣。只要不妨礙社會,就應當予以滿足,
全部殯葬活動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設計的,如生者的房屋稱"陽宅",墓地則稱"陰宅"。生者愛受人尊敬,因而人們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給他們瞌頭、上香。生者要吃飯,因而也就給死者上祭品等。
因而,殯葬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
喪葬習俗是傳統文化,還是糟粕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 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 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
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古代的禮儀,見到大官,要三拜九叩的,如果是你,你會做麼?中國近代經歷了百年屈辱,在人們受到飽受屈辱選擇抗爭的時候,再反封建鬥爭希望建立乙個大同時代的時候,封建的制度被推翻,封建的禮儀同它的制度一起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
時代在發展,禮儀也在變化。這不是乙個或多個人的意願。而是這個民族選擇的結果。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名家 閆勇原創真跡 中文名中國傳統文化 外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解釋 民族文明 風俗 精神的總稱 特點 相容幷蓄 和而不同 主要特徵 時代流傳 民族特色 歷史悠久 博大精深 儒佛道三家共存共榮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語言學術 龍博星 古代傳流下來的,深深影響人們生活...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 詩 詞 曲 賦 民族 民族戲劇 曲藝 國畫 書法 對聯 燈謎 射覆 酒令 歇後語 成語等 傳統節日 均按農曆 有 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 四月五日清明節 五月五日端午節 七月七七夕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什麼,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孝。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孝文化,一切都是以孝為基礎拓來的。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中國元素 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徵。不可能是西方文化的簡單補充潤飾,不應該狹窄地定義為宣揚民族主義的旗號。以 中國元素 作為創意語言更不應該視為一種時尚的新名詞。誠然,有一種不可爭辯的事實,當世界經濟離不開持續增長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