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學而 簡要解釋,孔子 學而 簡要解釋

時間 2022-10-29 17:30:09

1樓:淡泊又誠實灬標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

「不亦說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幾天, 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

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麼,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2樓:國家煉金術

學習了知識時常溫習它,不是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你,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心中並感到怨恨,這樣不是很正人君子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後每每去複習所學的知識,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自己,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遭到他人的不理解,而自己並不為此怨恨,不也恰是正人君子的情懷嗎?

4樓:敞亮且超然丶彩旗

其他的說的都大致正確,只有第一句:學而時習之。解的有問題,應該是:學習並時常去實踐它。「習」解成「溫習」或「複習」有誤。曾聽過我們教授為此更正。

誰知道《論語:學而篇》主要講了些什麼(簡短些)?

5樓:曌彧

主要講了孔子教導人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對待學習。

6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方法、交友、處事方法。

7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方法,如何對待學習。有些還寫了學習態度。

8樓:

主要講了孔子教導人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對待學習。

還有學習方法、交友、處事方法

和學習方法,如何對待學習。有些還寫了學習態度。

呵呵呵呵 我幫大家總結一下

孔子的一件事情(簡單明瞭)

孔子的教育思想你知道哪些,請你寫出兩條並作簡要解釋

9樓:我叫

1.立志有恆

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

2.克已內省

在人與人交往的關係中,有乙個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孔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範,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希望能夠幫助你!學習寶典團隊為您解答!

10樓:櫻桃小福子

因才施教-這個是我們一直提倡的,又一直得不到實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個意思也好懂,也是本人喜歡的一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也是我喜歡的,也是一種做人的準則

11樓:江湛

仁和禮。再就是教育思想。

簡要說明孔子提出的「仁」與「禮」的目的

12樓:大雁飛過我家門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悅就是「快樂」。學習「仁」與「禮」,落實就能得到快樂。因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快樂的。

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懸賞分:0 -

1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去複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應該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難道不是君子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時常地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

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為並且) 亦(yì):

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

了解。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乙個認識過程,「習」是乙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

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

在能力範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型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

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

可以。 以:憑藉。

為:作為。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

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注釋】知:此句有五個「知」字,前四個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後乙個同「智」,聰明。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

【評介】孔子教導他的學生,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學習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嘗不是如此呢!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我回答什麼啊 只有三句話和乙個"孔子說的" 如果你把問題發出來得話我應該可以幫你回答的 我們剛用乙個星期上完這節課 一天兩節 -:)

15樓:沉沙故跡

1、學習並且經常溫習,不也高興嗎?就是說學習要經常複習,這樣能夠溫故而知新。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句話教育人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這裡強調的是學習的態度,更是人生的態度。知,通「智」智慧型

3、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德智教育和學而思哪個更不錯啊,德智,學而思,簡單學習網哪個比較好? 理科差

範太少 都還可以,也分地域和老師。不可能說哪個肯定就好,你遇到好的才行。有的q地區學而思做的好,有的地方就不行。好不好的,先去試聽,別完全聽網上的。 都重要,而且兩者是並存的,俗話說得好,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所以應該是德才兼備雙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俗塵俗塵 學而思比較好,德智教育也是可以,可以選擇的...

萌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什麼而小天下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自 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 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 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 世間的變幻紛擾.孟子曰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的視點越高,視野就越寬廣。隨著視野的轉換...

學而什麼成語,學而什麼的成語

雅默幽寒 成語學而時習 學而時習拼音 xu r sh x zh 學而時習解釋意思 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學而時習出處 論語 學而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時習示例 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宋 二程全書 外書七 成語解釋 成語 chengyu,idioms 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