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想的執著是否也是佛學中所講的一種貪念

時間 2021-06-15 23:00:44

1樓:王涸岡

佛法非二……一個形態兩種說法……一是執著……二是覺性…… 一是謙虛……二是自卑…… 一是煩惱……二是菩提…… 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佛法非二……普通的**是不二法門……確切的講不二還是不對……希望你能體會……如何去用差別很大!!!

2樓:替蹳

看來樓主是學佛的?其實學佛就是學一顆心,一顆平常心,一顆知足常樂的心!所謂的貪念無為!

也並不是叫人們都不去爭取,而是要把成敗看得淡一些,不因得失而喜樂、煩憂!而那些出家人,家已不再是家,妻子兒女都成外人!與世無爭,無慾無求!

那些是對出家人說的。而在家,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肩膀上還扛著責任!就要為家庭,為一份責任而奮鬥。

佛法是活法,不是死法的!只要時刻要牢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多存善心行善事即為修行。末學看法,參考!

3樓:昝宛暢

對理想的執著是否也是佛學中所講的一種貪念 不一定是的。我們的理想是我們在現世生活的一種方式,只有用我們的色身,來謀求生命的**,我們才能立足社會,才能夠幸福的生活。來完**生更高的理想。

這倒不一定的。佛法講的貪嗔痴:貪,就是愛寶貪多。

嗔,就是嗔怒,發怒。痴,痴傻。佛法是大智慧,大根性,圓融無礙,智慧清明,佛法包容萬物。

如來能在掌中化現三千大千世界。不可思議!

4樓:手機使用者

不是,佛法是入世的,教你積極做事,但不要執著於成功或者失敗,不要患得患失,否則,就是愚痴無明。

對理想的執著是否也是佛學中所講的一種貪念?

5樓:__老鼠吃貓

您好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6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事情如果執著就是貪,希望事業成功,事業進步,財富積累都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過分強求,過分執著,就屬於貪了。佛法中的貪嗔痴三毒就是貪念,嗔恨和愚痴。

7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自性,起心皆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既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意思是說,所追求的道就是自己的本心而已,本心就是天心,乾乾淨淨,在這個乾乾淨淨裡起的心念都是妄想(無明),修行在於淨心,淨心也是妄念,等於圓覺經上說的以幻修幻。世人想修行,不是說非要戒除一切世間想法,不耽誤工作學習,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常自省,常回頭觀心,看看有沒有壞心眼,君子慎其獨。

修行是內修,不要看別人有沒有過錯,那個和你無關,各人有各人的慧命,相互不妨礙。你要做的不是評價他人他事,不是試圖說服別人認可自己,而是修正自己的心性,從而認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隨其心淨而國土淨。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關鍵在“覺”上。

8樓:手機使用者

是。能夠明白這些是“慧”

用“定”行“戒”,由”戒“生“定”,”定“而發”慧“不分先後,互相依存,融匯貫通

人生就是不斷體會,迴圈,昇華的修行過程

按我的理解,人類對於知識的探索也可算是”貪“,凡人在世間時永遠無法做到徹底斷除”貪嗔痴“,

能夠努力的方向就是儘可能消減,並將其引向正面的有益的善果,讓內心趨向平靜和諧

以上僅是個人理解,微不足到,若能對你有些許幫助,是”緣“

9樓:以號登出

由於我們是凡夫所以沒有貪念是不可能的,師兄所說的應該也是一種貪念,可是如果師兄是像

學業的成功,事業的進步,財富的積累 只要是通過如理如法的途徑來獲得的話是允許的 (如理如法的途徑:與殺生 偷盜 邪滛 妄語 買賣菸酒等無關的途徑就是如理如法的途徑)

不過世間的一切來得快去的也快 不如在你還可以撐握的時候去行善 積累資糧 人來到這世間所擁有的一切 遇到的一切都與自己前生都造的業力有關

關於佛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錯誤的執著

10樓:火紋玉

錯誤的執著 指的是對事物的的行相採取錯誤的念想,而纏繞其中不得真諦。比如,對於緣起而有的事物,執常執實有執我見等等。總體來說,就是認不淨身為淨,認人的苦無我樂,認為事物不是緣起有而是實有,認為事物是可永恆不變的等等。

這些都是佛學中講的錯誤的執著。

11樓:億年覺醒路

鑽牛角尖,非得某一種想法,或做法。

佛教有執著一說,執著對一個人是有益還是有害?

12樓:洪象

有害。參考:

1"在當今的社會,物慾滾滾,每個人對於自我的執著實在過大,很難把自己放下,讓自己有個安靜的心靈空間去尋求真正人生的意義和解脫之道。雖然說心外求法也能得到寶,但其實是有限的,唯有內心真正的摩尼寶才是無限。只有開發這顆摩尼寶珠,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最終根本的解脫,才能將眾生由此岸送往彼岸。

​"2"就算在世間上的功業如何輝煌燦爛、如何名成利就,如何快然自得,享受滿足,富貴及於數代,也不過玉帝天幾日光景而已;所以,又何必執著?也不用放下;因為放下,也是另一種執著。應該當下觀空,不取、也不捨;如幻身心,做如幻事;蓮花到,就離開。

在佛菩薩前我們都是小朋友,切莫做大人不喜歡的事情。 "-常觀世音大德

13樓:摩訶十華

不執則不破,不破則不超,不超則不悟,不悟則執迷。故而說執著,一切成就依。故而說執著,時時反省迷。

佛教中有說不要執著,請問該作何解釋

14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的執著就是貪和嗔二字。

僧有不明白的東西,就思維背後的因果是什麼,把貪和嗔看破了,就自然而然就不執著了,所以有想知道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說有的僧想知道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世界的源頭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那麼說實話他並不合格。

因為現代社會的僧人不勞動,他們是靠國家撫養的,而國家的財富是靠百姓打拼出來的。所以僧人應該時時刻刻的想的不是這類問題,而是應該想去知道:這個人為何平日總是愁眉苦臉的,他愁眉苦臉的因果是什麼?

或者這個婦女為什麼一直懷不上孩子,那麼她懷不上的因果又是什麼。

15樓:息滅貪瞋痴

執著也叫我執,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人我執沒有了就證得正覺阿羅漢果,法我執也沒有了就成佛了。阿羅漢只破人我執,法我執猶存,所以還不究竟。

凡夫兩種執著都有,怎麼可能沒有執著呢?因此,我們凡夫學佛怎麼學?佛告訴我們擇善固執!

像淨土法門,其他一切執著我們全部放下,就執著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擇善固執!經上講執持名號。我們堅固地執著這一句名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再學不執著,如是而已。

16樓:大雄

佛教不執著,不是不讓我們拿東西、應用生活物品,更不是要人脫離現實生活,而是教我們什麼都不要掛記心上,心如明鏡,無所不應,卻又無住不染不留痕跡。正所謂《心無掛礙……究竟涅盤》。“不執著”是佛教裡說解脫法的用語,不料竟引出多家討論……哈哈哈……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 萬法因緣而生 萬法因緣而滅 世間萬物一切都是由因緣聚合而產生的 所謂的希求的東西如果得到了 便是因緣成熟所以能獲得 得不到則是有違緣 因緣不成熟 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是生滅變幻無常的必然結果 為了讓貪執的心不造作 所以說不要執著 並非不追求 佛說拿的起放的下 是指得到了 心能圓滿喜悅 不起貪念 得不到能泰若自然 無有得失心 故曰隨緣 當然在高深的空性論中 即便是追求也是一種執念 當然作為我們凡夫來說 為了生存 一些必要的執著還是需要的 有想知道的道理去求法就是法執 佛說這在未成就前是允許的 就和我們人要吃飯一樣 只要心不起大的造作 不會擾亂自己的相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