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弗洛伊德的思想很多,下面介紹一下他的基本思想。
人格基本構結 :
弗洛依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占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衝動而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
弗洛依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夢: 弗洛依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
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自我防衛機制把人的本我願望壓抑下去,在潛意識的活動中的主要內容被壓抑的願望並非是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佛洛依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
佛洛依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借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本我、自我與超我 :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自我、超我、與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氏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
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此一立論,仍持續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氏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如何互相產生衝突的方式。
2樓:拓跋安
弗洛依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占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衝動而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
弗洛依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將那事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夢 弗洛依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自我防衛機制把人的本我願望壓抑下去,在潛意識的活動中的主要內容被壓抑的願望並非是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佛洛依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借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性心理髮展
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自我、超我、與本我(ego, superego, and id)。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氏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為平衡。
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此一立論,仍持續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氏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如何互相產生衝突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弗洛伊德心理學核心思想
3樓:是嘛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
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二者雖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著“稽查者”的角色,嚴防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則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進入意識中。
擴充套件資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023年5月6日—2023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202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202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2023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
2023年奧地利被德國侵佔,赴英國避難,次年於倫敦逝世。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4樓:紫色學習
一、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有三個組成部分:
1、“本我”:是原始力量的**,是遺傳的本能。“本我”要求滿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樂。
“本我”是人格中永存的成分,在人的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本我策動的力量如果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
2、“自我”:自我是人格的表層,但只是部分意識。本我不受任何約束,而受到自我的檢查,才能保持社會的有控性。
“自我”是“本我”的對立面,自我指揮本我,決定是否允許滿足本我的要求。本我的要求得以滿足則產生快感,否則即產生焦慮。
3、“超我”:即“良心”,超我能夠辨別正確與錯誤,強迫“自我”遵守。
“自我”要求“本我”的要求獲得滿足,但要考慮“超我”是否認可。
在精神意識比例中,“本我”在無意識中佔的比例最大,“自我”在意識和無意識中各佔一半,“超我”也大部分在無意識中,僅少部分進入意識。
二、意識和無意識的機制
意識就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知環境的心理部分。意識是心理活動的浮面水平。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深沉部分。
無意識包括原始衝動和本能的多種慾望,如果得不到滿足就被壓抑到無意識中。但是慾望並不因壓抑而屈服,而在無意識中不斷地尋找出路。結果可能發生神經症或者精神病。
三、本能及其特點
1、本能的概念
本能就是軀體內部的興奮狀態,它尋找表現和尋找緊張釋放。
本能有兩類: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由於人有兩種本能,人的行為又受本能的支配,所以有兩個原則,即“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因為人的快樂原則受到社會各中因素的制約,常不能得到滿足。只有在夢中和無意識下,它根據快樂原則行事。
在現實生活中,則受現實原則的支配。
2、本能的特點
弗洛伊德對本能的闡述提出四各特點:
根源:本能的來由是軀體狀態或者需求。
目的:是為了減除由其需要帶來的興奮。
物件:自身或者任何事物都可能是本能的物件。
原動力:指需求帶來的能量的總和。
四、人格的發展
1、兒童期的性慾
有自體愛,自己愛,同**,異**。
2、兒童期的性慾
兒童把自己的父母作為自己性力的物件。在行為上模仿父母,到後來選擇物件的時候就把父親(母親)移愛與其他人。
3、潛伏期的性慾
一半歸於軀體的發育,一半歸於家庭教養和社會的要求。
4、青春期的性慾
特徵是異**的傾向佔優勢。
四、人格適應
焦慮和自我防禦機制
1、 焦慮的性質和根源
先是提出:焦慮是性力釋放不完全的結果。後又提出:焦慮是一種自我機能,它使人警惕將要來的危險,並做出相適應的反應。
2、 焦慮的種類
現實性焦慮
神經性焦慮
道德性焦慮
3、 自我防禦機制
(1) 壓抑作用。指把不能被允許的念頭、情感、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壓抑到無意識中去。
(2) 投射作用。就是把內心不被允許的衝動、態度、行為推向別人或者周圍事物上。
(3) 合理化作用。或稱文飾作用,即歪曲現實從而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4) 反向作用。即自我為了控制或防禦某些不被允許的衝動而有意識地做出相反方向的舉動。這種自衛分兩步進行:第一,壓抑不得體的衝動;第二,把其反面表露於意識水平。
(5) 昇華作用。指改換原來的衝動或慾望,用社會許可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表達出來,通過昇華作用可使自衛改變衝動的目的和物件而並不抑制它們的表現。
(6) 轉移作用。改變衝動的方向,以另一目標進行替代。
5樓:匿名使用者
弗洛伊德主要通過性本能,潛意識去介紹很多現象
6樓:錢九三
佛洛伊德主要是人格,自我,本我,超我。這方面的
弗洛伊德基本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4.抑制
為了排遣俄狄浦斯情結造成的焦慮,孩子只好抑制自己的俄狄浦斯願望,把它們藏在無意識裡。抑制是思維最重要和最緊要的機制,是精神自我防範的基本方式,以避免由於原初願望和會在現實世界裡受到傷害的擔心而產生的焦慮引起的衝突。瓊斯說:
“它可能很確定地被認為是弗洛伊德最為重要和富於創造性的貢獻。”
在接下來的一些年裡,弗洛伊德會把俄狄浦斯情結及其通過抑制來解決問題的理論擴,使其成為兒童成長理論中的核心。
5.衡定原則
雖然弗洛伊德不再用生理學術語來解釋心理過程,可是,他仍然相信,亥姆霍茲的能量守衡原則——任何一個封閉系統中的能量總和為常數——可以應用到精神現象當中去。如他和布羅伊爾在《癔病的研究》中所說的:“在這樣一個有機體內,存在一個使腦內激發保持為常數的傾向。
”當一些事件引發過多的激發時,比如發生了某件使我們很生氣的事情時,我們傾向於以一種或者另一種方式來消解這種憤怒,以保持我們正常的激發平衡。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由二級過程思維所管束——或者有時候是突破它——的原初過程思想發生作用的結果。布羅伊爾和弗洛伊德舉了一個例子:
“當俾斯麥必須在國王面前壓抑他的憤怒時,過後他往往把一隻昂貴的花瓶摔到地上洩憤。”
衡定原則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本信條,這是他對精神病和其它一些現象的解釋中最基本的部分。其他的一些現象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位移。由於精神激發保持為一個衡定的總量,如果在一個思想當中受到了削減,它會在另一個相關的想法當中增補回來。
它是被“移了位”。如我們所知,弗洛伊德依靠這個概念來解釋精神症狀和夢想,在這兩種例子裡,得不到允許的一些願望中蓄積的能量被移位至一個允許的活動中去了。以後,他把這個概念應用到“昇華”的解釋中去——即,用積極的方式將沒有能夠實現或者受到壓抑的一些願望中的能量去從事建設性的活動。
例如,敵對的衝動,可以重新匯入為了獲取成功而進行的努力。弗洛伊德一向善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或者文學例子來說明問題,他在這裡引用了海涅想象上帝解釋創造的一首詩:
創造之衝動
源根於病痛;
藉由創造,我**;
藉由創造,我碩健。
弗洛伊德是誰
弗洛依德 sigmund fred,1856 1939 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隨後在j.m.夏爾科 a.a.利博爾特和j.布羅伊爾的影響下,應用催眠 精神疾病。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 癔病的研究 提出乙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經有的情緒經驗排除到意識之外...
弗洛伊德主要做出了什麼貢獻?
第一,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乙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 人格三結構 理論是第乙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慾望 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的簡介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5.6 1939.9.23 猶太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 性學三論 夢的釋義 圖騰與禁忌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 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