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五常的影響,三從四德 三綱五常的壞處

時間 2021-08-16 10:17:13

1樓:匿名使用者

[編輯本段]簡介

三綱五常,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英文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出處:《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編輯本段]三綱五常出處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

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

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

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

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

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

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聖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2樓:魔纖纖

出處:《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編輯本段]三綱五常出處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

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

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

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

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

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

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

3樓:三國颯

謂之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4樓:成都新東方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說強調的是封建主義人倫的尊卑、主從關係;五常說強調的是處理這種人倫關係的道德準則。三綱五常政治倫理原則的形成,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成熟,因而歷代封建統治者均是將這一政治倫理原則作為治世圭臬的。

無論是三綱還是五常,其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確立和維**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之分的不可逾越;社會各個方面的關係,不再是相互、相對的,而是依附的、絕對的,只有著卑者、下者對尊者、上者的服從敬順,不見了尊者、上者所應承擔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對這一政治倫理原則,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都毫無例外地擁護它並圍繞著它來思維,他們逐漸把漢代以來流行的綱常觀念推向絕對化、神聖化,並使之深入廣佈於人心,從而使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後期)人倫關係的基本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

封建統治者儘管極力宣揚“三綱五常”,但他們主要是要求卑者、下者遵循。例如,唐朝統治者的治國措施仍是遵照兩漢以來的傳統,提倡尊孔讀經,維護社會已經公認的封建主義綱常名教。唐朝統治者特別推崇“君權神授”的信條,不允許對君權有任何的懷疑。

唐太宗李世民就說:“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因為這是“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卑高即陳,人倫之道斯著。

”因此他要求人臣要絕對服從君主,即使君主罪過很大,為人臣的也要效忠。因為“君臣之義,名教所先”。他譴責秦末的趙高、漢末的董卓,說他們將為“人神所疾,異代同憤”。

理由就是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君權神授”的綱常名教。但是,李世民本人在處理具體政治問題時,卻並不拘泥於所謂的綱常名教,使自己的手腳被束縛。他自己殺兄逼父奪取皇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可否認,作為封建社會道德準則的三綱五常,對封建時代的傳統社會和**政治起到了穩定作用,中國封建社會因此長期延續停滯。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衰敗,三綱五常逐漸凝固和僵化,它的束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精神枷鎖的負面作用更加突出。明清時代,許多進步的思想家對三綱五常開始進行批判。

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三綱五常逐漸失去了它對社會的影響力。然而,民主和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三綱五常這個封建幽靈,仍然在封建制度已經被推翻之後而不時地顯現出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是不能忽視的。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壞處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這些東西實際上就是為了把人民約束在封建禮教中,用賈誼的話來講就是用來“愚其民”,使人民安分守己,不去反抗當朝者的統治,這樣就能坐穩江山。但是,這種封建禮教使人們不能勇敢地去追求自由戀愛,女子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地位,還有愚孝、愚忠,這些都是封建禮教所帶來的惡果。

三綱五常五常裡的“智”指的是什麼

三綱五常 三綱又稱綱常,是指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要求為臣 為子 為妻的必須服從於君 父 夫,也要求為君 為父 為夫的要為為臣 子 妻的作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 父子 夫婦之間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就是上面講到的 五倫 即仁 義 禮 智 信。三綱 五常這兩個詞,於西漢董仲舒的 ...

三從四德指什麼,三從四德是啥意思?

三從四德 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 從 聽從 父 既嫁從 從 輔助 夫 夫死從 輔養 子,四德指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工 婦女的品德 辭令 儀態 女工 三從是指未嫁從父 出嫁從夫 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 婦言 婦容 婦功。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德,言,容,工 三從四德是啥意思?三...

女人的新三從四德,新三從四德是哪些?

一米陽光婷婷 新時代女人的三從四德 三從 從不溫柔,從不體貼,從不講理,四德 說不得,打不得,罵不得,惹不得 現代男人的三從四得 婆逛街要隨從,老婆命令要服從,老婆說錯要盲從 四得 老婆打罵要忍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的交代要記得,老婆購物要等得 僅屬娛樂,求女士們別噴。古代 三從 指女子未嫁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