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抽籤中前三三與後三三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7-20 05:51:54

1樓:影_魅

前三三:

見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見

(二)初見空寂靈知之顯見 (三)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

行三:(一)依信行

(二)依法行 (三)依性行

位三:(一)識心分別位

(二)住心無念位 (三)虛明朗照位

後三三:

三通:(一)慧通

(二)法通

(三)性通

三用:(一)破轉之用

(二)化機之用

(三)妙顯之用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脫德

前三三與後三三的問題,這是一個典故。就是文喜到五臺山參拜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就和他對上話了。那麼他就想,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教化區,但是不等於都是聖賢,一定有凡夫。

他如果以為這裡都是高僧大德,就會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問:“請教大師,五臺山有多少僧人?

”這個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老和尚其實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

“千峰頂上色如藍,”千峰頂上就是高高山頂上,色如藍就是平等一片當中。

“誰問文殊誰對談。”誰在問文殊、誰在對談呢?這就是暗中的機在裡面,意思說你所對談的就是文殊。

“欲知清涼多少眾,”五臺山的清涼寺有多少眾?

“前三三與後三三。”這就是說前三三後三三這個典是從問“眾”來的,從問“多少人”來的。

如果以體用來體現的話,比如說無量,體性是無量無邊,用處也無量無邊,就很難說明問題。因為畢竟是文殊的“眾”,就是教化的“眾”,那麼教化的眾它就有區別:一個是外,一個是內。

外就是金剛窟以外的那些大眾,還有金剛窟以內的聖位的,這個叫內眾,內聖位。這就體現了前三三和後三三的無量差別。

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麼很多很多的內容具體是什麼呢?古來一直沒有人來解釋這個問題。後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沒有解釋的,只是無量。我們現在就根據禪宗的一些修證過程來解釋這個問題。

這裡講的“以證法身本位為前後之界”,什麼叫前,什麼叫後?從修道來講,你沒有證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證道之前;那麼證法身本位之後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後,所以叫後三三。

前三三的第一是“見三”。

因為修行的入門就是從“見”開始的,就是認識論。沒有一個認識的,就沒有開始,首先從認識開始。那麼認識論當中有三方面。

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見”。他學了很多經教、理論,然後建立了一種認識,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維意識來把握的,在我們佛教裡面叫立見階段。我們遇到那些教授、學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種說法,是建立見地的、知見的,就知道他這是第一個階段,他沒有開悟的。

為什麼呢?他的內容都是建立知見的,他這個知見你一破掉它的時候,他會牴觸你的。這叫立見階段。

第二是“初見空寂靈知的顯見”階段,就是說他把分別心歇下來,把文字道理歇下來,不再建立分別知見,心中不存東西,這個時候有**的引導和自己的參究,他忽然之間進入了空寂靈知的狀態,就是覺性的最初步的狀態,這個時候他什麼都沒有,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但是會自然而然地顯現這個見地。就是說,他非常的清楚明瞭,明明白白這就是覺性,這不是別的。剛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後來一旦明白,一旦會取它,這就叫見性了,就是初見佛性的階段。

這是第二種見,叫“顯見”,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這樣,用就可以了,時時覺照,但是它還不能活潑,還不能照見一切,還不能通達一切的,正只是顯現這個見地。

第三就是“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由這個空寂靈知的顯見,時時刻刻不離無分別的見地,那麼它又時時覺照了然,覺照在當下之中,就有一個了妄的過程。當妄想起來了,當煩惱升起來了,當執著來了,當境界來了,它就要覺照了妄。

在了妄的過程當中,它又體驗。因為了了一層,它有新的一層體會,是不斷的殊勝、不斷的體會的。而且很多的知見很多的說法很多的境界,在這裡不斷地了脫、不斷地化解,就有一個了見的過程。

而它的見其實在這個時候會升華為智慧,是越來越透徹、越來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這個智慧是**來的,就是一個了見、顯現的一個過程。

這就是“見三”,這個“見三”包括很多很多人。這三個層次上,有很多人會出現。

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來講。前面是見,見是佛教的認識論或者智慧論、見地論的一個過程,一種體現。行,就是說行持、用功。它又是一個範圍,但它又是相融相攝的,不是分離的。

第一種行叫“依信行”。什麼叫“依信行”?就是對佛、對祖師、對自己的**非常的相信,**講什麼聽什麼,或者**的著作裡面怎麼講的他就怎麼做的,這種人叫“依信行”。

他是依自己對**這種信心崇拜來修行的,但是**要改變了,他可能要轉不過來,他會停留在那裡。他不靈活,他沒有自己的智慧。

第二是“依法行”。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見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過程當中的體驗,有自己所呈現的境界,這叫“依法行”。依法行是不依賴**的,**怎麼講不要緊的,他已經把握了,把握了**的精髓,超越了**的形象的執著和文字的執著。

他要超越出來,依法而行。他是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去體現自己的修行歷程的,這是依法行。

第三是“依性行”。就是說他明心見性了,安住在本位上,時時刻刻地依性而顯現,那麼這個行就不是一種修為的過程了,它是體現的過程,這種行是最殊勝的行。但是雖然在這種行當中,不一定是圓滿了,它還有染汙性的。

但它的立足點既不是“信”也不是“法”,它的本性以外沒有信,本性以外沒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體現。這是第三“依性行”。

那麼通過上面的“見”,又有具體的“行”,那麼他就有“位”。人類社會,無論你是什麼人,總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樣有你的位置。

位置也有三種。

第一種是“識心分別位”。按照你的意識心去分別你的見地,分別你的生活,分別你的修行,分別你的**和境界。你一直住在這種識心的分別階段,那麼這個位置是完全凡夫狀態、完全執著狀態、完全對立狀態的一種識心分別位。

第二種叫“住心無念位”。他已經明心見性了,安住在覺性當中,他沒有分別念,空靈覺照著,但是他沒有起用,力量不大,他還需要涵養。這個位置就是聖人和凡夫之間,中間位。

他快要進入聖人,但是還沒有到;他已經有聖人的一點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會影響著他,他要時時刻刻安住,不安住就會跑掉,就會受影響。這叫安住無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這個無分別念當中,不然就會失照。

第三就是“虛明朗照位”。在這個覺性無分別的本位上(這個本位還不是證法身的本位),就是覺性上,要虛明朗照。照什麼呢?

照破妄想、煩惱、境界、根身、習氣等等,以這個虛明的朗照來照破一切,而且照得從粗到細,從細到微細到極細,去照一切。這個照的過程當中,覺性的功用就會體現,凡夫的世界慢慢會消融,慢慢就證入聖位,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和前面那個對起來講,就是“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和“虛明朗照”是一致的,與“依性行”也是一致的,這三方面的結合是證入聖位的關鍵一步。

這一步沒有做好,他始終是無法證道的。雖然你的見很殊勝,見得很徹底,也是無法證聖位的。

這是前三三。

接下來就是後三三。

後三三就是說,當你虛明朗照到一定的時候,一剎那之間就證入聖位,法身本位,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的境界,那麼他就具有三種“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個通就是“慧通”。慧通就是像鏡子照物一樣,朗照,時時刻刻是透明的,透明當中能夠顯照,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顯現、境界顯現,都能夠明朗地照。

這是一種慧通。慧通就相等於慧眼。

第二叫“法通”。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緣起的、根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別相。慧通是總相,就是說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徹底,每一時每一刻都在這個朗照當中顯現著,他不用再修。

法通呢,就是對具體的事物、具體的緣起,對三藏十二部經也好,各宗各派,各種的哲學人生的道理,各種的根機各種的因緣、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個過程,這叫法通,法通位。

第三個叫“性通”。性通是什麼呢?在我們的覺性光明當中,過去、現在、未來,宇宙的萬法在這裡面、在因緣當中顯現。

它自然通達顯現,能夠照了無礙。這個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觀音菩薩證到十方圓明之後,整個境界都顯現,諸佛的境界、眾生的境界在性通中顯現。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

這三個通實在是超過六通的。六通的最後一個通才接近於慧通,就是漏盡通。漏盡通是指他沒有煩惱,獲得清靜,但是它沒有提到朗照。

漏盡通之後才能顯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別與圓通無礙,這個是叫三通。

第二是“三用”。

就是說你有這麼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說都圓滿以後才達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圓融的,就在這個法身本位上要起這三用。

第一,“破轉之用”。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眾生的執著,就是說,一個執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會知道,馬上就顯示出來,他用一個方便來破你,或者來轉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執著破掉。

“轉”是用一個方便把你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比如說你散亂心很嚴重,他叫你念佛,就是一種轉化。如果你對世界很貪著,他給你一個極樂世界,給你另外一個東西,叫轉。

這叫破轉之用,是第一步要達到的。

第二步,是“化機之用”。一個人有一種障礙,心理上有一種落處,或者說,他有某一種機緣,需要見到某一個**,在某一個地方修行,他的將來的因緣怎麼樣,等等一切,呈現在他的覺性當中。那麼他有他的加持力來化他的機,使他契入佛道,要告訴他,你見哪個**比較好,在哪個地方修怎麼樣,或者說你現在身體上有什麼障礙,你的心念上有什麼障礙,是智慧的障呢,還是業障呢,煩惱障呢,報障呢,等等。

或者你的“機”障礙在**,為什麼不活,為什麼不透徹,等等這一切,很多很多的,非常的複雜,他都能夠照機而化,化解你的機的弱處。這叫化機之用。這是又微妙一層了,甚至這個化機不一定用語言、不一定用動作的,可以是無形的。

第三種叫“妙顯之用”,妙現種種的神變境界,顯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力用,像極樂世界,像密宗裡面的壇城,像自性光明裡面的種種的變化,這裡面就是有無盡的作用,叫妙顯境界。如果不能妙現呢,還不行。比如說你度一個亡靈,你就要在妙顯當中顯現你自己是阿彌陀佛,你化作蓮花來接迎他,就是妙現。

就是在覺性不動當中會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來攝持眾生、利樂眾生,這叫妙顯之用。

下面最後部分就是“三德”。

一是“法身德”。證到前面的時候就是法身德的體現。法身德是怎麼樣子呢?

就是說在宇宙當中透明的一片,安住不動,非常的寂靜,就是寂光,清靜的寂光當中,它是一片的,就是禪宗常常講“打成一片”。真正在一片當中不動搖的話,就是法身本位。它是一種透明的光,也可以叫“圓光”,無內無外的,沒有生死、沒有來去的這一片覺性的光明,透明的無相的光體,就是法身德。

這是真實存在的,非常有力量的。一個人要融入法身的話,那麼會得到全部的加持,煩惱執著都會化解掉。所以法身是根本。

由這個法身德再起第二種,叫“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這個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裡面。

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圓照覺體顯現報身德的功德。這個般若德是圓明照了,具足五智、五光,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種通和三種用在裡面,才能圓滿般若德。

般若德所成就的報身,有自受用、他受用的顯現,它是功德無量的顯現,還有報土,如極樂世界,像阿彌陀佛的報身的這個體現。

第三叫“解脫德”。解脫德是什麼呢?就是一切眾生能夠見聞到他的名號、身像,聽到他的說法,結過緣,自然會獲得解脫。

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們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都會得到加持解脫,能夠解脫一切眾生煩惱執著,而且是自然的、不用作意的。佛與菩薩有這樣的威力,不可思議的聖妙之用。所以說經裡面常常講,念藥師佛、念阿彌陀佛等,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眾生,而且眾生念他相應的時候都獲得解脫。

而且佛經裡面講,一個見性的人,如果和某某佛有緣,自然在他的光明當中得解脫,得到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德。

這樣,整個禪人的禪修過程就是所謂的前三

三、後三三,包括一切位,也就是無量眾。

五子棋中的三三禁手是什麼意思啊

注意 是一子落下去形成 三三 如果是分兩次落子則不算禁手。先後形成的2個活三不是 三三 因此不算禁手的,必須一子落下同時形成!其他禁手種類 1 四四禁手 四四 的意思就是黑棋一子落下同時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四!這樣的點黑方也是不可以走的!同樣的,四四 也必須是一子落下去同時形成雙四,不可先後形成。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什麼意思

重慶萬通汽車學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 寡 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譯文 道 是 無 道 生 有 有 生 萬物 這裡的有及是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注這裡的 三 不...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什麼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什麼意思 謝謝啦!

尤尤老師 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1 全文 道德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 寡 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