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angrp是我
1.做代詞
2.結構助詞"的"
3.賓語前置的標誌
2樓:
基本字義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的古文翻譯有哪幾種?
3樓:匿名使用者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4樓:匿名使用者
的語氣助詞,不譯代詞
之的古文翻譯有哪幾種
文言文的「之」有多少種意思? 10
5樓:匿名使用者
1. 助詞,copy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 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6樓:王董
介〉 1. 相當於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23861「拿」、「取」
將雌劍往。——晉• 干寶《搜神記》
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進酒》
將子頭來。
2. 相當於「把」、「用」
將身後託汝。——清• 袁枚《祭妹文》
《連》1. 連線意思平等的詞或片語,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且」 。例如:將信將疑
2. 如果;假若
吾將再病。——清• 袁枚《祭妹文》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孫子》
3. 或;抑
將有人主張之乎?將無人主張之乎?——孟郊《上常州盧使君書》
〈助〉1.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或進行。在現代漢語裡見於方言宮使驅將惜不得。——唐• 白居易《賣炭翁》
大蟲去了一盞茶時,方才扒將起來。——《水滸傳》
將 jiàng
〈名〉1. (形聲。從寸,醬省聲。本義:將領,帶兵的人)2. 同本義
將,帥也。——《說文》
將止不面夷。——《國語•晉語》。注:「帥也。」
是將率之事也。——《荀子•富國》。注:「猶主領也。」
軍必有將。——《呂氏春秋•執一》。注:「主也。」
軍將皆命卿。——《周禮•大司馬》
魯欲使 慎子為將軍。——《孟子》
將謂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中郎將也。——《後漢書•桓帝紀》注人臣無將。——《漢書•叔孫通傳》
代廉頗為將。—— 漢• 劉向《列女傳》
趙將 馬服君。
諸將請所之。——《資治通鑑•唐紀》
諸將皆失色。
將吏敢復有言迎操者。——《資治通鑑》
〈動〉1. 統率;率領
葛嬰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將荊州之軍。——《三國志•諸葛亮傳》
自將三千人。——《資治通鑑•唐紀》
李進誠將三千。
將數百之眾。(將,帶領。)——漢• 賈誼《過秦論》
括不可使將。—— 漢• 劉向《列女傳》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淮南子•人間訓》
將 qiāng
〈動〉願;請求。用來表示禮貌上的尊敬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衛風•氓》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
7樓:稚一姑娘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乙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乙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乙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8樓:匿名使用者
「之」作代詞用 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之」作動詞用
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作助詞用 「之」作結構助詞「的」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之」用於主謂之間, 甚矣,汝之不惠
「之」起調節音節作用。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參考資料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幾種用法?:https://zhidao.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幾種
9樓:風之文婷
一、「之」作代詞用
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乙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乙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乙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乙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10樓:虛空忘我
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複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與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1、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馬說》) 2、名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記》)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4、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5、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6、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曹劌論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後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
二、「之」作動詞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2、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孟浩然之廣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後面一般會跟乙個地點名詞,如例句中的「南海」、「廣陵」、「蜀州」、「壟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人名,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整個句子合起來應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詞用 「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複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的大致有以下三種: 1、「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
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雎》)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公輸》)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後面的乙個詞是名詞(如「趣」、「洲」、「獄」、「意」、「地」)或名詞性短語(如「一毛」)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2、「之」用於主謂之間,不譯。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乙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乙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
3、「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這種用法,在初中階段並不多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這種「之」多用於時間副詞後面,作用為調節音節,不譯。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多思考、多總結,文言文的學習並不難
文言文 之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2 助詞,的。3 音節助詞,無意。4 代詞。5 介賓句提前的標誌,無意。6 到,去。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 可以代人 代物 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 他 他們 它 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聘」在文言文中的古義是什麼,差在文言文中,古義是什麼 今意是,
sindy蓀 聘 讀音 p n 動詞 1 形聲。從耳,從甹 p ng 甹亦聲。甹 字從由從丂。由 意為 滑行 過渡 丂 意為 磨難 折磨 由 與 丂 聯合起來表示 過渡期的考驗 故 甹 義為 過渡期的考驗 正式任職前的考驗 耳 與 甹 聯合起來表示 我問你聽 錄用者提出種種難於回答的問題,擬被錄用者...
文言文中在陋巷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葉凱 在陋巷 出自論語的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陋巷的意思是 住在簡陋的巷子裡 文言文中在陋巷是什麼意思 曠野蒼蒼 原文 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譯文 孔子說 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