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姜書波
題幹只能看出d手工業發展了,並不能體現出c所謂重農抑商的情況,你自己不要演繹劇情而選c,而應該讀取題幹表面意思即可。
2樓:
這題的文字描述重點是手工業,而不是商業,商業要描述成集市、買賣交易這種文字,故c說法不正確,d正確。
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見解,對於c選項,重農抑商在封建社會從未鬆動過,只不過看到了商貿的作用,故而把它稱作「賤商」,低下的行業。一直到**成立才漸漸改變。所以c不對。
4樓:攻扶受腰
注意審題別過度聯想。d更直接,c明顯是更加間接且在題目中無法看出重農抑商政策是否有鬆動,都沒扯到重農抑商的問題,只是描寫了商業的某些繁榮景象。以後做這種選擇題要注意題幹,切忌過度聯想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道題裡完全就沒有說到重農抑商的政策啊,有時候思考太深也容易出錯,還是要從題目本身入手,題目裡主要就都在講手工業的發展,講有各種製作工出現
6樓:諾言只為你許下
你關注錯重點了,重點是應該要針對發展,不是讓你針對農業,題目中**寫和農業有關的句子了?
7樓:星力之遊
幫你解釋清楚了,你又不會給我20
高中歷史全國卷選擇題:為什麼選b?不選c?
8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bai,這是歷史題,你不能du
選任何看起來像是詆毀zhi農民,詆毀國dao家政策的答案,回而是盡可能在
答誇讚的答案裡尋找。所以,c,d首先就可以排除掉了。這是毫不動搖的做任何歷史題的首先標準。
==其次,規模是擴大了,但只是其中乙個資料,相反的,戶數和比例卻減少了。所以a答案只是乙個片面的答案,不是出題者想讓你回答的思路,所以a也排除了。只剩下b可以完美解釋題目釋放的資訊,只能選b。
==最後,即便你想選c,也要考慮題目出的年代,50年代是沒有個體化的,是計畫經濟時代,而不是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期,因此,像題目中說個體化傾向嚴重,這句話也就放在現在可以出個題目說說,要在當時,誰敢說這句話是要有個人問題的。這就是做題要考慮題目的年代問題。
===歷史是乙個個排除的。
高中歷史題,為什麼選c,程朱理學和孔孟之道有什麼關係
9樓:壹瞬流年
1、宋代朱熹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一起合稱為「四書」並給其作出註解,隨著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中對儒家經典解讀的標準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為儒學精神的核心表達,答案選c。
a項表述錯誤,b項是孟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條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發生在漢代之後,d項與題意無關。
2、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創立的新儒學,是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
高中歷史,請問為什麼不選a,高中歷史,請問為什麼不選a
45度角的流年 照你這麼說那麼所有學派都不能適應現實 除了犬儒主義 a是過度解讀 批評時政,提出解決方案恰恰說明了他們能適應 咦無名小貝 不同的朝代對待儒家學說的態度不同,既有推崇又有打壓。就拿秦始皇焚書坑儒來說,這個對儒家來說肯定是滅頂之災,自己思想不受統治者所接受和推崇,儒家學派也寄希望於當時的...
這個歷史選擇題為什麼不選B,高中歷史全國卷選擇題 為什麼選B?不選C?
1 主要是因為 隋唐帝王 兼收幷蓄 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解放思想,而是為了統治服務,因此才有有 嚴密控制的政策 2 所以應該選擇c,而不是b 因為題目中實際說的是 對宗教文化 的 控制 但 宗教文化 發展的如何呢?於之前的歷史時期有什麼區別呢?題目都沒有說。所以,不能就此判定 多元化 我國在很多歷史...
高中歷史,這題為什麼選擇b,不選擇c,的理由,求解釋
c選項是說的50年代的事情 以1953年提出 和平共處5項原則 為標誌。 歷史題目有一點很重要,注意時間1972年,正是中美建交的時候,對於時間要敏感點 因為c答案所說的,一般預設為是 總理在1953 1955年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方針所帶來的效果,而答案b的標誌是1971年26屆聯大中國加入聯合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