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兵法謀略專著。在書中,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為十三篇加以論述。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絡,上下承啟,前後銜接,渾然一體。
《孫子兵法》十三篇,分別為: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畫。這是全書的綱領。
作戰篇主要是講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篇是講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軍形篇和兵勢篇是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和「勢」。
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
《孫子兵法》是孫武在總結商、周、春秋時代戰爭經驗的基礎上,融入個人對戰爭的精心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其實用性和指導性非常強,其中針對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專門論述,其準備、應對之法簡潔有效,具有針對性,被廣為援用。
《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科學、豐富,戰略戰術變化無窮,集「韜略」、「詭道」之大成,是兵家的謀略寶庫,被尊為「談兵之祖」、「兵經」和「兵學聖典」。其博大精深的軍事內涵和邏輯縝密嚴謹的論證對後世軍事理論的創作起到了啟蒙和借鑑的作用。
《孫子兵法》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出自何處?
2樓:
意思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形篇》。
節選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文: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
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型,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擴充套件資料
孫子說過,善於作戰的將領,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會被對敵戰勝,但是不一定保證自己能戰勝對敵。所以,成功可以預見,而不能強求。當無法戰勝對敵時,就先防守,如果對敵有可乘之機,我方能夠取勝,就採取主動進攻。
防守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因為取勝的條件充分。善於進攻的將領,他的部隊出擊如同神兵從天而降,使對敵猝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從而獲得全勝。
西元前206年,劉邦率兵入關滅秦,打到了曉關(今西安藍田縣城南)。曉關是從中原進入秦都咸陽的交通要道,也是秦軍設防的最後一道關卡。此時,秦軍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嬰派來駐守嶢關的兵力外,還有一部分在嶺南諸郡,另一部分由駐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領,有百萬之眾。
劉邦手下只有兩萬兵力,遠遠不如秦軍,但他求勝心切,想立刻率軍攻打嶢關。劉邦的謀士張良認為不妥,他說:「秦軍的力量還很強大,不能輕舉妄動。
雖然據守曉關的敵軍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們扼守險要,佔據地理優勢。」
「為防不測,請您先讓酈食其帶上**寶物,去跟曉關的秦軍守將談和。我聽說曉關的守將是個貪財好利的市居夫,應該很容易說服。與此同時,我們在曉關周圍增設疑兵,虛張聲勢,使對敵不明虛實。
對敵以為我們兵多,必定投降。」
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派酈食其帶上厚禮去與秦守將說和。酈食其對曉關守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快說服了他。守將答應與劉邦聯合,攻入咸陽。
劉邦十分高興,打算等待時機,聯合曉關的秦軍進攻咸陽。
張良這時候卻改變了作戰計畫,他對劉邦說:「秦軍將領雖然投降於我們,但我們不能保證他的部下也會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戰中他的士兵反悔,我們就會反被敵軍攻擊。
敵軍現在已與我們談和,必定放鬆了戒備。我們不如趁機攻打他們,定可以取勝。」
劉邦贊同張良的計策,率軍攻入嶢關。此前,劉邦安排了疑兵在山頭造勢,讓秦軍誤認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如今劉邦突然率軍攻來,秦軍大驚而不知所措。秦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守藍田。
劉邦率兵追擊,一路嚴令士兵不得干擾百姓,以收攏民心。結果,劉邦的軍隊贏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援,他順利地引兵繞過嶢關,打敗藍田的秦軍,最終攻入了咸陽。
秦軍大勢已去,秦三世子嬰只好投降。劉邦曾說,張良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嶢關這一戰,充分體現了張良的用兵才能。
他不像劉邦那樣,未做分析就想進攻。他先對敵我形勢做了分析,認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於是先創造條件,讓酈食其去說和,增設疑兵威懾對敵,使自己一方先立於不敗之地。
張良防患於未然,且讓敵軍不知道我軍虛實,這戰略正應了孫子所說的善於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對敵同意和解而鬆懈之時,張良卻再次分析,改變對策,讓劉邦率兵突擊。劉邦軍隊如「動於九天之上」對敵猝不及防。
張良這一戰的總體帶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孫子的作戰思想:讓先讓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能讓自己處於不敗的前提,因此劉邦率領的軍隊得以大獲全勝。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意思就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
用現在的話勝利之師不打無準備之仗。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歸納起來: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畫。
第二篇《作戰篇》: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第三篇《謀攻篇》: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第五篇《兵勢篇》: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五、特殊戰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附軍形篇的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附軍形篇的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戰勝敵人。做到不可戰勝,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乘機擊破它。
因而,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戰勝,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戰勝敵人,就要進攻。採取防守,是因為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因為時機成熟。所以善於防禦的人,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
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
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的智慧型,也沒有勇武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於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
孫子兵法分了多少篇
全書共分十三篇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區別,孫子兵法十三篇和三十六計的區別?
封詩喬朝雨 孫子兵法 全書就是要 那讓人能 立於不敗之地 的用兵之道。這種格局裡的道性就是那能遏制對方的道理,並能讓自己的道理舒展的能力。涉及的是真實意義上的軍爭,也就是可競爭的雙方都有贏的可能性的生死搏鬥,並非如斬上將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形勢。它的要義在於揭示能夠使眾多計策發揮出來的事態和境界。三十六...
孫子兵法讀書心得,《孫子兵法》讀後感
孫子兵法 讀後感 孫子兵法 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 領導藝術 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初讀 孫子兵法 只覺得晦澀 再讀 孫子兵法 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