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名家訪談
差不多就行,要是太嚴格,也不好對了。
八目共賞 十口心思 也是差不多。
我曾出過乙個上聯: 空門何談開關 全是平聲,要是找乙個全是仄聲的下聯來,還真不好找,我自己也是隨便對了乙個, 淨土本是塵埃 。也湊合。
不必拘泥隨意對
輕鬆言語順口來
2樓:匿名使用者
記得《紅樓夢》裡有提到如果有好的詞對就沒有必要遵循平仄之規
3樓:愛荷花的蘆葦
對仗按其工整程度來講,一般分為兩種,即工對與寬對。
工對要求對仗得工整嚴謹。不僅要求同類詞相對,而且相對的詞範疇越小、關係越親近、字面越對稱,則對仗越工。古時並沒有現代語法中那些詞類術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等,有時候,有人把字分為實字、虛字,動字、靜字等。
王力教授 按漢語現代詞類系統(現在語法學界對詞的分類意見還不完全統一),根據律詩對仗的特點,把詞分為九類:
1.名詞;2.形容詞;3.數詞;4.顏色詞;5.方位詞;6.動詞;7.副 詞;8.虛詞;9.代詞。
所謂詞的範疇最小、關係最親近、字面最對稱主要是名詞。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 、時令、地理、器物、宮室、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魚蟲、形體、人事、人倫等門。各門中又分為若干類。
同一門相對便工,同類相對更工。例如 ***《長征》: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五嶺"和"烏蒙",同屬地理門中的山名對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詞連綿字;"騰"和"走"都是形體動詞"細浪"和"泥丸"都是細小的形象,亦屬地理門。"金沙水"和"大渡橋"同屬地理門中的專門地名;"拍"和"橫"都是形態動詞;"雲崖"和"鐵索"同屬地理門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氣候的。這兩聯都是極工的對仗。
有的名詞雖不屬同一門類,但是相鄰,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器物對衣飾等,也能成為工對。***《送瘟神》(其二):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雨"對"山",前者屬天文門,後者屬地理門,鄰類相對;"天"對"地",前者屬天文門,後者屬地理門,也是鄰類相對。其餘"紅"對"青","隨心"對"著意","翻作"對"化為","浪"對"橋";"連"對"動","五嶺"對"三河","銀鋤"對"鐵臂","落"對"搖",都是關係親近、字面對稱的相同詞類。所以這兩聯也是很工的對仗。
有些詞既不同門類,也不相鄰,但在文學作品或言語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詩酒、花鳥、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對。例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白居易《感春》)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對仗用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可以為工整增色。例如杜甫《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中的數詞---"兩"對"一","千"對"萬";顏色詞---"黃"對"白","翠"對"青" ;方位詞---"西"對"東"所以歷來被譽為對仗極工整的一首絕句。又如***《答友人》頷聯: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這一聯里的"竹"與"霞","淚"與"衣",都是名詞,但不同門類,字面亦不對稱;可是因為有了"斑"與"紅"顏色詞對顏色詞,"一"與"萬","千"與"百",數詞對數詞,形成工整的氣氛,這一聯也可視為工對。
在一聯對仗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譬如李商隱《無題》中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身無"對"心有","彩鳳"對"靈犀","雙飛"對"一點",都非常工整;而"翼"對"通",卻不怎麼工整;"通"為不及物動詞,在這裡可作為名詞用,整個對仗還是工整的。
有些對仗並不具備上述條件,但因它對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對,這些留待介紹對仗型別時,再作說明。
學對仗,乃至學寫詩填詞,都不避蹈襲古人和今人,關鍵是有創新意識,敢於立異出奇,自別流俗。
楹聯是什麼意思?
4樓:高小清清
楹聯指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春聯的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5樓:檬懵檬
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楹聯六要素:
1、字句對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聯的字數和句數都相等的意思,這是對聯的第乙個要素。
2、詞性相當。
詞性相當是對聯的又一要素。上下聯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或片語必須有相同的詞性才能構成對仗。
3、結構相應。
所謂結構相應,就是上下聯在句法結構上互相照應,彼此對稱。也就是說,句型要一致,即
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
4、節奏相稱。
節奏,即有規律的重複,也稱為音步。所謂節奏相稱,是指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也
就是指上下聯的句式一樣。短聯如此,較長的聯也如此。
5、語意相關。
對聯,顧名思義,不僅要對偶,而且要相聯。所謂相聯,一般地說,上下聯應圍繞相關的主
題,或並行表達,或正反表達,也可以構成延續、因果等各種關係。
6、平仄相對。
關於「平仄和諧」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聲與今四聲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與平仄相對。
(3)、仄起平收。所謂「仄起平收」,就是上聯最末乙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末乙個字必
須是平聲,這是對聯創作中必須遵守的。
6樓:琦秉機舉
也叫「對聯」、「對子」。懸掛或貼上在壁間柱上的聯語。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對聯叫「春聯」。
字數無定規,但兩聯須相等。舊時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舊體詩詞的演變。相傳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宋代推廣用在楹柱上,後又普遍用於裝飾和交際慶吊。
7樓:慎美媛家午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8樓:無亟
楹聯的文體歸屬,是個沒有完全談清說透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楹
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有的人則認為楹聯屬駢體文範疇。有人說楹聯就是一種應用文,還有人說楹聯是民間文學。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我認為,從中國古代文體的參照系來看,楹聯獨具一格,別是一家,是一種與詩、詞、曲、駢體文等並立的古典格律文學樣式。
一、楹聯非詩
前人多把楹聯看做韻文大家族中的一員,或者把楹聯看作是「詩餘」,稱為「袖珍詩」、「詩中之詩」、「兩行詩」。這種看法經不起推敲。顯而易見,楹聯無法劃歸韻文或詩歌範疇。
首先,楹聯不用韻,而中國傳統古典詩歌(韻文)都是押韻的。押韻是韻文最重要的特徵。否則,何以言韻文?
從四言詩《詩經》、騷體詩、古樂府詩、古詩到近體詩,都是用韻的。可見用韻之於詩,若對仗之於楹聯,乃根本法則,楹聯既不押韻,何以稱詩?再則,從句子看,詩的句子一般是較整飭的。
四言詩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別是
五、六、七字。古風中個別句子略有長短變化。而楹聯則不然,句子長短可任意變化,只要上下聯對仗就行。可見,楹聯不屬於韻文範疇。
二、楹聯非駢文
一些學者把楹聯歸屬駢體文。象原金陵大學劉麟生在其《中國駢文史》中(2023年版)中,把楹聯列入第十一章「駢文之支流餘裔——聯語」。梁啟超也說過:
「在駢驪文裡(楹聯)原不過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兒》)楹聯與駢體文共同的地方無疑是對仗。但顯而易見,這二者的對仗是有極大區別的。
駢體文的對仗叫駢偶,駢偶句句首句尾的虛詞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語、動詞、助動詞等)不算在對仗之內。如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能設謨以位理,擬地以置心。
」「夫能」二字,不算入對仗。而楹聯之對仗,則無論虛實,要求嚴格工穩。再則,駢體文的句子,規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聯,誠如上述,句子字數不受約束。
從整個結構上看,駢體文是由乙個個平行句子組成,而楹聯則兩個平行部分(上、下聯)組成。楹聯與駢體文,頗有形似之處,但終非一體。
三、楹聯別是一家
宋代詞剛剛興盛時,李清照曾指出:「詞別是一家」,被視為精闢之見。在對待楹聯上,也應該承認,它別是一家,而不是詩或駢體文的附庸和支流餘裔。
為什麼說楹聯別是一家?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中國古典格律文學發展的流變和過程。中國古典文學樣式繁多,以往習慣於將之劃分為為散文和韻文兩大類。
韻文包括詩、詞、曲等,也可通稱為「詩歌」。我認為,似可劃分為格律文學和非格律文學兩大塊。非格律文學就是廣義上的散文。
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等。所謂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約束。格律文學則包括詩、詞、曲、駢體文、賦、韻文(用韻的散文,如某些銘、經、志等)及楹聯。
從詩經、楚辭、漢賦、六朝駢驪,到唐詩、宋詞、元曲、清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不斷流變,不斷創新,形成多種文體,多種結構,多種格律。以盛唐律詩的形成為分界線,中國古典格律文學大體上經歷了建構和解構兩大過程。從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學的建構過程。
表現為句式字數的增加,句式結構的規範化。句式,從二言開始,到漢代已達七言。《文心雕龍·章句》雲:
「二言肇於黃世,《竹彈之謠》是也。三言興於虞時,《元首之詩》是也。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
五言見於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雜出《詩》、《騷》,而體之篇,成於兩漢,情數運周,隨時代用矣」。齊梁以後,致力於句式結構的規範化。
四聲的發現和推廣,大大促進了規範化程序。到唐代,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於盡善盡美。
從盛唐到清代,則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的解構過程。一方面,從樂府、律詩、絕句衍生出 「長短句」。於是「詩」解構為「詞」。
另一方面,從律詩和駢文剝離出「對仗句」,由律詩單對和駢文偶對,發展為既對又聯的兩行文學。於是「詩」和「駢文」解構為「聯」。顯然,楹聯是中國古典格律文學在解構和發展中新出現的一大樣式。
格律文學各有其「律」。詩有「詩律」,詞有「詞律」,駢文也有「駢律」。楹聯則有「聯律」,什麼是「聯律」?
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即「對仗」。
綜上所述,楹聯從文體上講,既不屬詩,亦不屬駢體文,也不能認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或特殊形式的駢體文。它是一種與詩、詞、曲、駢體文等並立的又一種古典格律文學樣式。
四、餘論
1、現代文體理論中的楹聯位置
眾所周知,按照現代文體理論,文學有四大體裁,即**、詩歌、散文、戲劇。何為詩歌?它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楹聯強調精煉,要求以高度概括的筆墨反映社會生活,在語言上,楹聯講究節奏和韻律。在這兩點上,與詩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楹聯可以認為是屬於「詩歌」或者說「詩文學」的範疇。
從這個角度說,把楹聯稱為「袖珍詩」、「詩中之詩」、「兩行詩」是完全正確的。
2、楹聯是應用文和民間文學嗎?
楹聯承襲了其前身「桃符」的社會功用,並將這種功用逐漸推廣到社會生活的許多層面和場合,使得楹聯在許多時候成為民俗學意義上的「實用文體」。近人呂云彪在《楹聯作法》中說:「楹聯雖為小品,亦屬應用文之一」,這種把楹聯列於「應用文」的界定儘管描述了楹聯特徵的乙個側面,但從根本上說錯誤的。
楹聯具有實用功能,但它同時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那些膾炙人口、流傳後世的楹聯,其中更不乏文學名篇、藝術精品,怎麼僅僅算作一篇簡單的應用文呢?
把楹聯看作是民間文學,更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楹聯就象許多文學形式一樣,包括文人文學和民間文學兩部分,即可分為文人楹聯和民間楹聯。民間楹聯主要有四大類。
即戲謔智巧聯、諷刺聯、實用聯和言聯。智巧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多形成豐富多彩的故事;諷刺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意義深刻,戰鬥性強,藝術精湛,是民間楹聯中的珍品。實用聯數量最多,與民間社會交際關係密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民間楹聯是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學中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但對於整個對聯,它絕不屬於民間文學。
不解藏蹤跡的不解是什麼意思 可以用不懂嗎
不解在這裡就是不懂,不知道的意思。不解藏蹤跡意思是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不解藏蹤跡出自白居易的 池上 全詩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翻譯 乙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這裡的 不解 就是 不懂 不知道 的意思。...
如何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急需,謝謝!
1.外籍教師說 每天聽半小時英語,培養語感 注意,是無意識地聽 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才學會說話的。你可以在休閒中播,但只可以是半小時!2.抄得多自然熟,知識點抄抄抄。3.設立錯題本 非常有效 把錯的答案,為什麼錯,列出來4.要對英語充滿興趣,細細體味英語中的詞語表達精妙之處。5.我跟你說!你每天要看以...
用不醉不歸為橫批寫一對聯,聯,用不醉不歸為橫批 寫一對聯,七字聯
兄弟臨別人在夕 不記當年狂笑歸 皓月當空酒當前 舉杯同飲君莫休 紅燈綠燈指示燈,白酒黃酒葡萄酒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明日.寫不完.沒文化真可怕。經典對聯 七字對聯帶橫批 盛澤大先打 吧放學再說 七字對聯大全帶橫批 上聯 春歸大地人間暖 下聯 福降神州喜臨門 橫批 福喜盈門 你可以上這來 希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