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以往的地質研究表明,松遼平原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天山-興安地槽區。該區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經歷了多旋迴構造運動、岩漿活動、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而且還具有地質構造發展的多階段性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這是一複雜的地質過程,也是松遼平原當今地表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貌格局形成、演變的基礎。
但應該指出的是,無論地質過程多麼複雜而悠久,對當今地表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和地貌格局影響最大、最明顯或最直接的地質過程是中、新生代的地質過程,特別是新生代的地質過程。因此,在討論松遼平原前第四紀地質時,弄清中生代特別是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地質構造背景顯得極為重要。
中生代早期,松遼平原進入了大陸邊緣活動帶的發生發展階段。受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作用的影響,中生代早、中期,該區地殼表現為擠壓作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則表現為拉張作用。早白堊世,由於太平洋板塊沿西太平洋畢鳥夫帶向西俯衝,引起歐亞大陸板塊向東仰沖,松遼平原地殼處於拉張狀態,在剛性基底上產生大量張性正斷層及地殼大規模裂陷,具體表現為一系列以大量的沉積同生正斷層為特徵的大小斷陷盆地形成,區內松遼斷陷和伊通-舒蘭斷陷等內陸中生代斷陷形成,上疊於侏羅紀及其以前不同時代的基底之上,本區進入了乙個新的地質發展時期。
中生代松遼斷陷雛形形成之後,由最初的斷陷、後期演變成坳陷,並經歷了由形成-擴張-興盛-收縮-再擴張-再興盛-萎縮的多階段發展過程,並形成了相應的不同巖相的堆積物。堆積厚度巨大(>5000m),粗細不等的碎屑岩系及碎屑成分極低的成熟度,反映了強烈下陷快速沉積的特點。沉積物的韻律性和旋迴性十分明顯,橫向和縱向上岩性、巖相和厚度的急劇變化,反映出該區地殼運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
新生代中早期,松遼平原仍處於北西-南東的拉張作用環境下。本區地殼產生一系列的張性斷層,並形成具有繼承性的張性斷陷盆地,如區內伊通-舒蘭、樺甸、敦化盆地等。這些盆地內的古近紀含煤地層、含矽藻土和油頁岩地層不整合覆蓋於前古近紀地層之上。
古近紀與新近紀早期地層之間也存在地層不整合的接觸關係。不僅如此,在新生代中早期擴張環境的大背景下,沿張性斷裂火山活動頻繁,形成區內的伊通火山群、舒蘭火山群、范家屯火山群及雙遼火山群,等等,表明此時松遼平原已進入大陸邊緣斷裂活動再度活化與加劇的構造環境中,已進入新構造運動階段,並奠定了當今松遼平原地質構造格局。
地殼相對劇烈的構造運動階段與相對穩定的階段總是間隔出現的。在地殼相對穩定階段,外動力作用強烈,剝蝕作用削高補低,最終大地夷平,形成準平原面,準平原上公升或下降即形成上公升或下降夷平面。地貌研究表明,區內無論是古近紀,還是新近紀早期都存在有標誌著相對地殼穩定階段的準平原面和相對活躍階段的夷平面。
區內大興安嶺地區古近紀形成的夷平面為布西期夷平面,新近紀早期形成的夷平面為興安期夷平面。長白山地區則形成長白期夷平面(n1末)和臨江期夷平面(n2末)。兩級夷平面在工作區東部和西部的山區和丘陵區都有分布,為上公升夷平面,而在松遼盆地和伊通-舒蘭地塹區則形成下降或埋藏夷平面。
由於兩級夷平面的存在,標誌晚中生代的地形已被剝夷不復存在,而當今松遼平原所顯示的地貌輪廓則主要為古近紀以來的地貌輪廓,特別是新構造運動以來所形成的地貌輪廓。
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特徵
2樓:中地數媒
雅魯藏布江源頭之一的桑曲在谷露谷地西側由北向南穿過泉區,地表矽華體主要分布於桑曲西岸的谷底與斜坡上。泉區近桑曲源頭,多條支流在此匯聚而形成沼澤與小草丘地,只有區域性地段形成規模很小、高度只有1m左右一級階地,夾於兩側的冰水扇間(圖5-1)。桑曲在當雄、林周與嘉黎3縣的交界處附近匯入熱振藏布後再流經林周縣,並在墨竹工卡縣匯入雅魯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拉薩河。
近sn向或nne向延伸的谷露寬谷是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強烈活動的地塹型裂谷。在裂谷南段或西南段的北側或西北側,中更新世早期(其esr年齡在距今70~50萬年間)的寧中冰期是念青唐古拉山西段規模最大的冰期,在當雄-羊八井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山麓冰川,現今儲存為高出谷地或盆地200~300m的巨大的山麓冰磧平台。而中更新世晚期(其esr年齡在距今30~13萬年間)的爬然冰期和晚更新世(7~1萬年間)的拉曲冰期,則表現為山脈各支谷中已經伸入盆地或剛剛伸出谷口的規模較小和很小的山谷冰川(趙希濤等,2002)。
而位於裂谷北段和念青唐古拉山穿越裂谷的泉區附近,西北側的主要堆積物為來自西念青唐古拉山北段的加杜峰(山頂海拔高程6088m)東側支谷查弄的後兩次冰期的規模很小的側磧,僅在山麓斜坡上區域性儲存寧中冰期的冰水礫石層;桑曲以東則為來自谷地以東的念青唐古拉山幾條支谷———董新、桑思和膽布的後兩次冰期冰水堆積,其外形和特徵與洪積物非常相似;而泉區北側則為桑曲源頭及各支流匯聚而形成的沼澤與小草丘地(圖5-1)。
圖5-1 谷露熱泉型銫礦床地質圖
谷露谷地東、西兩側的念青唐古拉山,出露的前第四紀地層主要為晚侏羅世的拉貢塘組砂板岩,僅在西側出露有新近紀的花崗岩,其形成時代約為11ma(和鐘鏵等,2007)。仍在活動的北東向九子拉-當雄斷裂由泉區穿過。
沿念青唐古拉山前大斷裂出露一系列熱水活動點,谷露間歇泉是其東北端活動較強的乙個,發育的熱水活動有間歇噴泉、沸泉、溫泉、地熱蒸汽等。泉區主要由南、北兩個泉華台地組成(圖5-2;圖版glⅰ-2、glⅰ-3)。位於北區現今正在活動的間歇噴泉是乙個大的泉華丘,由幾列高出地面5~10m的泉華錐組成(圖版glⅰ-5),但其規模與高度遠不如其南側已大部死亡的泉華丘,後者高出緊鄰的桑曲15~50m(圖版glⅰ-3)。
泉區出露的主要為矽華,部分矽華中銫含量達到工業品位的要求,為熱泉型銫礦床;在桑曲河的東岸見有礦物成分為天然鹼等的鹽華(圖版glⅱ-2)。熱田的沸泉最高溫度達85℃,ph=8.5~9,最大流量為0.
4l/s(鄭綿平等,1995)。熱田內的間歇噴泉、沸泉等主要熱泉口均產於ne向裂隙帶中(圖版glⅱ-1)。
圖5-2 谷露熱田地質剖面圖
第四紀地質歷史的綜合特徵
第四紀地質
3樓:中地數媒
(一)第四紀地層
第四紀地層分布十分廣泛,出露面積約佔調查區總面積的80%以上。地層總體特點:在岩性上從河谷到濱湖平原,由二元構相逐漸過渡到多元構相,在垂直方向上由粗變細;成因型別複雜,除廬山為冰磧、冰水堆積外,其他地區主要為沖積、洪積、衝湖積和湖積;地層厚度變化從支流到「五河」主流河谷再至濱湖平原,厚度逐漸增大,如朱港一帶厚度為76m,而在梅家洲厚度達154m。
根據岩性巖相特徵、層位關係、生物化石和14c資料等,全區按露頭區和覆蓋區釐定為11個第四紀地層單位(表2-1)。
表2-1 第四紀地層劃分簡表
(二)第四紀古氣候環境
調查區第四紀堆積物組合、孢粉組合和化學成分等特徵的長期綜合研究成果表明,區內第四紀古氣候環境演變特點為整個第四紀的氣候存在著旋迴性冷暖氣候變化的特徵。早更新世存在兩個氣候波動旋迴,大排嶺冰期—大排嶺—鄱陽間冰期—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其顯示為寒冷與濕熱交替的氣候環境;中更新世存在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的氣候旋迴,呈現為寒冷向溫暖潮濕氣候環境演變;晚更新世則存在有廬山冰期-廬山-蘆林間冰期-蘆林冰緣期,呈現乾冷-溫暖濕潤-乾冷的氣候變化;進入全新世氣候總體為溫暖、濕潤,在全新世早期約1000a左右氣溫相對較低,到距今8000~3000a則為全新世大暖期,森林繁盛,物種空前繁盛,氣候溫暖濕潤,距今約3000a後氣溫有所下降,在距今約650a進入小冰期時代,近代氣溫又開始有所上公升。
(三)新構造運動
第四紀以來,調查區構造進入乙個新的發展時期。地殼以垂直公升降運動為主,差異斷塊活動明顯。早更新世,地殼處於擠壓鬆弛階段,以垂直沉降活動為主,沿「五河」古河道和河漫灘,發育早更新世地層。
到了中、晚更新世,差異性斷塊活動明顯,地殼以隆公升作用為主,發育多期山岳冰川及其冰積物(如北部廬山地區)和中、晚更新世地層中廣泛分布的黏性土層。進入全新世,地殼活動較弱,處於穩定抬公升的過程。
區內活動斷裂都屬繼承性活動斷裂帶,新生斷裂帶不發育,規模較小。根據活動斷裂帶空間分布特徵,大致歸納為北東向活動斷裂帶、北北東向活動斷裂帶和北西向活動斷裂帶。北東向活動斷裂帶,控制了中新生代以來的沉積盆地的發展及沉積相變異。
其形成於早古生代,中生代直至第四紀仍然處於繼續活動狀態。北北東向活動斷裂帶,控制了第四紀沉積物的堆積相及厚度變化。其形成於中生代,第四紀仍在活動。
北西向活動斷裂帶,控制了第四紀地層分布和堆積物厚度變化及水系格局,形成於中生代,直至第四紀仍在活動。
總的來看,自新生代以來,由於地殼水平擠壓鬆弛引起均衡調整作用,地殼以垂直運動為主,差異性斷塊作用明顯。同時,新構造運動具有繼承性、新生性、間歇性和差異性特徵。
地貌及第四紀地質
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的調查方法
為什麼中國的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具有獨特性
4樓:
中國第四紀獨特性表現在西北發育大量黃土沉積。世界其他地區沒有這麼大規模的黃土。
第四紀定義是什麼,第四紀的意思
定義 所謂 第四紀地質學 就是研究第四紀重要地質事件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規律的科學。2 人類本身是地質歷史的產物,第四紀地質學是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第四紀的意思 第四紀 英語 quaternary period 是地質時代中的最新的乙個紀,它包括全 新世和更新世兩個世。第四紀...
第四紀地質與地貌調查的工作程式,《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勳的簡介
中地數媒 第四紀沉積物與前第四紀地層有顯著的不同,第四紀沉積物形成的時間短,其厚度通常僅幾公尺到幾十公尺。只有在構造下沉地區,有時厚達百公尺以至千公尺以上。第四紀沉積物一般尚未固結成岩,只有溫泉沉積 石灰華 化學沉積 熱帶的海灘沉積等發生固結。第四紀沉積層不論在物質成分 結構和厚度方面,還是在橫向和...
第四紀第三紀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奧陶紀
太古代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石炭紀 泥盆紀 二疊紀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第三紀 第四紀。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 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只有第三紀 第四紀兩個紀。1 前寒武紀 2 寒武紀 3 奧陶紀 4 志留紀 5 泥盆紀 6 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