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第四紀沉積物與前第四紀地層有顯著的不同,第四紀沉積物形成的時間短,其厚度通常僅幾公尺到幾十公尺。只有在構造下沉地區,有時厚達百公尺以至千公尺以上。第四紀沉積物一般尚未固結成岩,只有溫泉沉積、石灰華、化學沉積、熱帶的海灘沉積等發生固結。
第四紀沉積層不論在物質成分、結構和厚度方面,還是在橫向和垂向的岩性巖相方面,都是變化複雜的。同樣,固體地球表面的地貌型別也是多樣的,形成的動力因素也複雜。我們的研究工作就是要弄清地球表層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規律,要弄清楚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
圖 1-4 工作流程圖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的研究物件同樣是固體地球表面,研究內容大都屬於地質學的內容,故其工作方法與地質學的工作方法基本相同,工作程式可分為如下 3個階段(圖 1-4)。
1. 準備工作階段
在野外工作開始之前,必須詳細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和資料,並編寫工作計畫書。收集資料報括研究區和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文獻、報告和圖件,以及有關的航空像片和衛星影像。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發現存在的問題,明確工作目標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制定出詳細的野外工作計畫。
野外工作盡量選用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野外詳細調查的底圖,以保證成果圖的精度和質量。
2. 野外調查階段
野外工作階段是對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現象進行直接的觀察,野外實際資料都要在這個階段收集完成,同時填製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圖和繪製素描圖,並按照設計書上的計畫和內容採集各種測試樣品。這個階段是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研究的關鍵,野外觀察的詳細程度和資料收集的多少直接關係到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在這個階段要求研究人員必須親自到野外去收集第一手資料,野外工作要做到細緻認真、點線面結合、重點突破。
3. 室內工作與整理階段
這個階段是取得工作成果的階段。對野外所採取的樣品進行各種手段的分析,對全部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根據樣品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歸納、綜合,按照有關規範編制各種圖件及說明書,最後編寫最終成果———地貌與第四紀地質調查報告。
在室內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則需要再次到野外去進行驗證或補充收集材料。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勳的簡介
區域地質調查中剖面測製的目的和要求
2樓:中地數媒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地質工作,其任務是將各種地質體及其界線按1:5萬比例尺精度填繪成地質圖,以查明區內地層、岩石(沉積岩、岩漿巖、變質岩)、構造以及其他各種地質體的特徵,並研究其屬性、形成環境和發展歷史等基礎地質問題,為國土規劃、礦產普查、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地質教學等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1: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d2006—××)對在不同岩石區測制各類地質剖面的目的、要求,做出以下明確規定。
(1)沉積岩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沉積岩地層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積序列的岩石組成、結構和接觸關係,正確建立工作區的岩石地層層序,合理劃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元。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進行岩性觀察與描述記錄,並對重要地質現象(地層界線、沉積構造)進行素描和照相,系統採取岩礦、巖相、岩石地球化學樣品,逐層尋找和採集大化石及微體化石樣品,必要時採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樣品,用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地層中的各種地質特徵,視具體情況進行生物地層、年代地層、事件地層、層序地層、化學地層和磁性地層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研究,為路線地質調查打下基礎。
(2)火山岩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劃分火山地層,在研究劃分火山岩和沉積夾層的基礎上,結合火山岩地層的結構型別,劃分岩石地層單位和火山噴發韻律、旋迴,建立地層層序,確定火山噴發時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礦物成分、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岩石型別、結構構造、產狀、厚度、接觸關係、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劃分火山岩相類別。
查明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特徵,研究古火山機構,重點研究的火山機構必須測製岩性火山岩相剖面。在剖面上應系統採集岩礦、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樣品,在沉積夾層中要注意尋找大化石或採集有關微體化石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3)侵入巖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侵入巖剖面的目的是對岩體(岩基)進行解體,劃分侵入體,確定侵入體間相互關係、侵位順序、侵入時代及其演化關係,研究就位機制;對同源岩漿演化系列的侵入體,可進一步歸併單元、序列;對岩漿混合作用(簡稱漿混)演化的侵入體,要在岩漿混合、分異、演化、就位機制研究基礎上,合理地劃分填圖單元。在侵入巖剖面上應詳細研究侵入體的各種基本特徵並系統採集岩礦、岩石化學和地球化學樣品,有選擇地採集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4)變質岩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變質岩剖面的目的是確立變質岩構造-地(巖)層或構造-岩石填圖單元,劃分變質帶、變質相,歸納變質系和區分不同的構造變形域。低階變質的沉積岩和火山沉積岩原則上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和未變質火山岩地層進行,但應注意研究變質-變形作用的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中高階變質岩,要在查明岩層構造疊置序列,並研究其新老關係基礎上測製剖面,確定變質岩石(包括變質構造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岩石型別及主要變質岩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以及變形特徵,恢復原岩;研究變質岩的原岩建造型別、**其形成的大地構造環境,以及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的關係;查明不同變質岩型別的空間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接觸關係並建立序次關係;查明變質變形作用特徵型別、劃分變質相帶和相繫,研究其期次、時代及其相互關係,**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建立地(巖)層序列和熱動力事件演化序列。
(5)第四紀地質體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第四紀地質體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紀地質體種類、物質成分、厚度、成因型別、接觸關係和分布範圍。研究第四紀地質體與地貌型別的關係,根據物質成分及其所處的地貌部位劃分填圖單位,建立堆積層序;調查第四系可能賦存的礦產、古風化殼、古土壤和古文化層;研究各類第四紀地質體形成時期及其與年代地層的對應關係;研究對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物、地貌、新構造運動和現代動力作用。對第四紀和現代氣候敏感帶,不同氣候-生物組合交界帶、地殼活動帶、外動力高強度作用帶(江、河、湖、海岸帶與邊坡)、人為活動頻繁地帶的第四紀地質體堆積區都應進行重點綜合調查。
在剖面上要詳細分層,逐層描述並系統採集各類樣品,如孢粉樣、微體化石樣、古地磁樣、地球化學樣、熱釋光、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14c等同位素年齡測試樣品。
(6)混雜巖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測製造山帶區混雜巖剖面的目的是進行基質和外來岩片(塊)的劃分、對比研究。對基質的劃分研究可根據基質的變質程度不同,分別按未變質沉積地層、未變質火山岩地層和變質岩剖面進行。在剖面上特別要注意岩片(塊)與基質之間、岩片(塊)與岩片(塊)之間接觸關係特徵的調查,分別按岩片(塊)和基質,對混雜巖內部物質組成逐層詳細描述,採集岩礦、古生物、巖相、構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學、粒度分析、同位素測年等樣品,進行時代、巖相、變形和變質歷程研究。
(7)構造地質剖面測製目的與要求
剖面上的各種地質構造要素、構造形跡、構造疊加改造和交切關係均應詳實記錄,並附必要的素描和**。各種產狀要素和所需引數要齊全,判別運動學特徵的現象和必要的資料要清楚,所述現象定性亦要基本準確。必要時在剖面上需進行地質構造野外統計測量,測量資料必須系統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其屬性和期次關係清楚。
對重要接觸關係,均應有專門的控制點,記錄內容應包括介面產狀、性質、介面特徵、介面上下地層的岩性、產狀、變質變形差異等。其時代應有資料依據。附必要的素描圖或**,採集必要的標本。
對區域性的斷裂帶和韌性剪下帶,必須有較系統的構造巖標本和有關樣品控制(如定向標本,巖組分析樣等)。對於構造剖面位置的選取,不僅要選取構造位置的強變形帶,還需要選取其遞進變形帶,以測全其遞進變形的過程。
簡而言之,剖面測製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體的特徵、屬性、相互關係及區域變化,為合理劃分填圖單位和填繪地質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中的乙個重要環節。
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
3樓:中地數媒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自然災害不斷發生,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監測環境、保護環境和防治災害,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
為此,國土資源部加強了對造成環境變化的自然作用與人為作用影響的綜合研究,建立和開發了區域性環境監測預警系統,不斷提高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洞庭湖地區地質環境調查及治湖對策研究
運用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新構造運動理論,綜合研究了洞庭湖區地殼沉降,確認湖區內存在不均衡的地殼沉降,進而進行了合理沉降分割槽,為規劃防洪工程及蓄洪垸區的布置指明了方向。運用遙感與計算機技術,準確計算出洞庭湖的湖泊面積、湖容量與湖邊界等基礎資料;採用綜合打分法對洞庭湖區防洪工程基礎穩定性作出了評價;建立了東洞庭湖、南洞庭湖湖底高程變化量與泥沙淤積厚度及地殼沉降量的平衡方程,**了2023年和2023年湖區的空間形態特徵和泥沙淤積特徵;首次建立了洞庭湖地區綜合地質環境概念模型,認為現有的洞庭湖湖域由於被防洪大堤所圈定,當城陵磯水位達32公尺以後,調蓄洪功能主要取決於防洪大堤高度與城陵磯水位的差,即「杯子原理」,差值越大,湖蓄洪能力越強。本次研究將洞庭湖區洪澇災害綜合治理劃歸為8個治理區,並提出了平垸行洪、動態蓄洪、疏浚
河道等具體治理規劃方案。
2023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利用示範工程——疏勒河中游水資源合理利用
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對疏勒河中游地區進行了生態環境遙感解譯、地下水開採量調查、土壤鹽漬化調查、地下水動態監測、水質同位素分析、可溶鹽分析測試等大量工作。對該區地下水進行了新的計算以及允許開採量、水質等的評價研究,建立了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模型。對研究區的生態地質環境、鹽漬化土壤的形成及變化作了深入分析,並**了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
本項研究將地表水-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聯絡起來,以改良和防止土壤鹽鹼化和下游區土地沙化、荒漠化為目的,並建立疏勒河流域漠區經濟合理、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的示範區,與甘肅省的「疏勒河工程」水利規劃緊密結合,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未襯砌的老西總幹渠
嚴重滲漏的原鬥渠
崩滑地質災害模擬理論
針對崩滑地質災害發生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非線性特徵,採用從地質體的精細描述和結構模型建立→變形破壞機理的非線性過程分析→基於複雜地質結構和環境條件的模擬理論**→非線性理論災害評價與**的研究技術路線,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崩滑地質災害模擬**理論,並結合國內若干大型工程及崩滑地質災害事件,開展初步的應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複雜地質結構建模理論和方法:發展和完善了複雜地質結構三維視覺化建模、複雜塊體的三維幾何建模以及複雜結構邊坡的互動式建模的理論和方法,並開發了配套軟體系統。
(2)地質災害模擬控制理論:提出了地質災害形成過程的非線性理論分析方法,地質災害全模擬與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地質災害的評價**理論:從變形-破壞模擬、非線性科學以及系統運動穩定性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崩滑地質災害的評價理論和技術方法。
某高拱壩工程邊坡及壩肩穩定性三維模擬
某水電站壩址區三維視覺化模型
2023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九寨溝、黃龍世界自然遺產區地質及水迴圈研究
從景觀地質背景、第四紀地質地貌調查分析入手,運用水文地質測試手段、水文地球化學方法、天然同位素示蹤技術及gis技術,對九寨溝、黃龍景觀的地質結構及形成機制進行剖析,對水迴圈系統與生態景觀作了科學分割槽;初步建立了九寨溝與黃龍的地質與水文地質變遷的概念模型,對九寨溝提出了「長海斷流、則查哇消亡,而日則溝擴張」模式;對黃龍提出了「降水-斷層深迴圈-鈣溶及生物骨架鈣華生成」模式,較為合理地表達了九寨溝與黃龍景觀各自形成的過程,為解決該地區水迴圈及生態環境地質提供了科學依據;利用模糊數學理論與gis空間分析方法,建立了岩溶縫洞發育程度的「岩溶通道模型」與「地質災害**模型」,初步查明了湖泊水位近年動態變化與水量不足的原因,為景區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和景區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針對鈣華壩體的滲漏、坍塌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等不容樂觀的問題,提出了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未來工作方向。
黃龍彩池
九寨溝上季節海(枯水期)
中國第四紀地質的基本特徵,第四紀地質歷史的基本特點
中地數媒 以往的地質研究表明,松遼平原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天山 興安地槽區。該區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經歷了多旋迴構造運動 岩漿活動 沉積作用 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而且還具有地質構造發展的多階段性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這是一複雜的地質過程,也是松遼平原當今地表物質組成 地質構造和地貌格局形成 演...
第四紀定義是什麼,第四紀的意思
定義 所謂 第四紀地質學 就是研究第四紀重要地質事件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規律的科學。2 人類本身是地質歷史的產物,第四紀地質學是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第四紀的意思 第四紀 英語 quaternary period 是地質時代中的最新的乙個紀,它包括全 新世和更新世兩個世。第四紀...
第四紀第三紀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奧陶紀
太古代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石炭紀 泥盆紀 二疊紀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第三紀 第四紀。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 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只有第三紀 第四紀兩個紀。1 前寒武紀 2 寒武紀 3 奧陶紀 4 志留紀 5 泥盆紀 6 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