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戰爭
唐朝:友好外交 派遣使臣
漢朝的對外關係在漢高祖劉邦到文景時期主要是 與民休息,主要致力與國內,多的是屈辱性的和親;到了漢朝的繁榮期即漢武 帝時期,其外交政策更多的表現為武力征服,漢武帝曾三征匈奴;到了中後期,即漢武帝死後, 漢朝的對外關係更多是與周圍和平相處,比如昭君出塞等等,漢明帝時期蔡諳還去印度取經,這 些都能體現出當時外交政策的一些特點。但是這 各時期的和平與前期不同,這個時期是國力強盛 時期的友好往來,而建國初期也進行過一些和 親,這些是屈辱性的,比如,劉邦在白登山之圍 後的和親就是屈辱性的 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明,和周邊的國家都保持 友好的關係,例如與三韓,可以算是唐朝的屬國;通過遣唐使和民間宗教組織的相互訪問進行的; 而唐朝和天竺的交往則是圍繞佛教進行的,大家 都熟知的玄奘(唐僧的****版)和義淨在這個時 候都去天竺(印度)取過經。
2樓:可樂
古代的外交禮節 我國古代華夏族很早就建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商朝、周朝在當時東亞所有民族中處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歷代統治者把所有與之交往的異民族小國稱之為藩屬,附庸,長時期沒有形成過與外國平等交往的概念。一直到乾隆年間,由於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堅持拒絕在覲(jin,朝見君主)見清帝時下跪.而代之以屈膝禮,才打破了這種明顯不平等的局而。
在《周禮》中有「陣方氏」一職,相當於今天的禮賓司.專門負責接待周朝各邦國的諸侯、使臣與邊遠蠻夷小國的首領、使者等。「懷方氏『的職責就是接待這恥「遠方之民』,幫助他們辦理向周王朝納貢的事務,並對來賓迎送、發給用於通行的旌節、供給來賓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飲食等。《周禮》中與懷方氏同職的還有方氏、訓方氏等,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負責「外交』事務的**。
由此可見,中國統治者一開始就是把同外國元首或使者的交往勺同其屬下的邦國諸侯或使臣的來往看成一回事情,並予以十分重視。據文獻記載,外交禮儀主要程式有,
一、郊勞。無論是邦國諸侯、藩國首領或其使臣到達王畿(ji,我國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的邊境時,周王都要派**前去迎接,互贈禮品(玉帛),表示尊重和友好。
二、賜舍。就是派人將來賓迎入城內的賓館下榻,這時,由一些有關**出面設宴款待來賓,了解 來客的希望和要求。三,朝覯。
先由周王確定接見日期,是日,來賓先乘車至周王室祖廟門外等待,經通報於周王后,周王說:「我很高興,我將接見來賓。」於是來賓進入門右,向周王獻上圭(gui,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下方)玉,同時行跪拜拱手低頭禮。
四、享獻。行覲禮後,來賓以玉帛和馬匹獻給周王。
五、請罪。這是在諸侯或藩主覲見時的乙個禮節,即諸侯或藩主享獻後,要露出右臂,表示「有罪」,而周王安撫道:「你沒事,回去好好治國吧!」
六、「賜車服等禮品。覲見後,周王派人向來賓贈送車馬、服裝和食品等。另外繼續由**出面宴請來賓,直至送山境外。
後世的藩國朝覯及外藩遣使來聘之禮的程式大體上脫胎於先秦。如宋徽宗政和中定《五禮新儀》中規定:凡藩國主來朝,要遣使迎勞。
藩國主以束帛授使者,同時反覆行拜禮,然後由皇帝約定接見日期。朝見時,文武百官立於殿廷,藩國主率隨從**由有司(禮賓官)引入皇宮。皇帝公升御榻後,由**引藩國王立於殿下。
這時傳令官傳令所有**「再拜」後,藩國主才能入座,通報其姓名(稱「某國藩臣」)。當皇帝與薄國主舉行會見時,藩王不斷地稱「萬歲」,其間並奏「四夷來王 之舞」。這一切禮儀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好像對待界族國家元首的態度不太平等。
其實不然,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外國元首來華,在一般情況下,主要是藉此表示對中同皇帝的臣服之意。 我國真正全面接受國際通行的外交概念和外交禮儀慣例,那還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中國古代外交總的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封建社會前期中國實行開明的外交政策,和外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主要途徑是: 1、官方的和民間的**往來;2、通過戰爭;3、通過派遣使節和留學生;4、宗教交流 封建社會後期特別是明朝中後期開始實行閉關政策
中國古代秦朝,漢朝,唐朝這三個朝代的外教禮儀?
3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應該是外交禮儀吧?
秦朝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閒二寸,端麵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
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鑑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
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
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東漢漢高祖時,衛滿朝鮮滅亡箕子朝鮮後,定都於王險。漢惠帝及呂后時,為漢藩臣,雙方平安無事數十 。漢武帝時,傳至其孫右渠在位,對漢朝的態度傲慢 ,劉徹派楊僕、荀彘率軍討伐,費時一年方能平定,漢在其地設漢四郡。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朝鮮半島民族多雜,半島北部除了漢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島南部則有辰韓、馬韓、弁韓並立,通稱三韓 。
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形勢,大致是西北部是漢樂浪郡轄區,東北大部為高句驪所據;新羅據東南部地,百濟據西南部地。百濟、新羅因居半島南部,與漢朝無往來,惟高句驪與漢接近,關係較密切,自建國後,一直向漢朝稱臣,後來東漢之後,高句驪時叛時降,成為漢朝的東北大患 。
漢代日本列島上的國家共有一百多個,漢人統稱為倭國。自漢武帝於朝鮮半島設漢四郡後,中國文化開始影響諸倭,諸倭通使於漢者達三十餘國,倭奴也於此時開始對漢作歲時的貢獻,納貢的地點大概在樂浪郡 。
光武初年,遼東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國家聞聲朝獻。建武中元二年(57年),當時正是日本史上的垂仁天皇時代,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賜有漢倭奴國王金印,金印證明倭國是漢朝屬國。該金印曾於清乾隆四十九年(2023年)在九州北部發現,是日本的國寶,但其真贗已無法確定。
此時倭奴又於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兩度來朝。到三國時代,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絲綢之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到達大宛(今錫爾河上游)、大月氏(阿姆河中流)、康居(錫爾河下游)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今阿富汗) 、安息(今伊朗)等國。
之後的漢使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今敘利亞),最遠越過羅馬帝國,到達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卓城),這是漢朝到達的最遠國家,亞歐諸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訪問和通商。東漢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條支、安息等國,到大秦西界望海而還。
永寧元年(120年)撣(在今緬甸北部一帶)國王遣使朝賀並獻上樂工與幻人(即魔術師),幻人自詡來自海西大秦(即羅馬)。延熹九年(166年),羅馬皇帝安敦遣使造訪中國。
唐朝唐朝時代,採取「以我為主」與各國交往,外交已經相當成熟。所有與唐朝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都被唐朝納入自己的外交體制中,而且相應的制度設計也開始配套,外交禮儀有了明確的規範。
一、設「四方館」專門接待外國使者。「四方館」,是乙個專門接待外國使者的場所,並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來,就會有專門的人員接待、訪問、記錄,尤其是訪問記錄來訪國的風情、制度等文字,都會儲存在唐朝的史館之中。
二、設定專門的***門,對來賓對等接待。在唐朝的外交體制中,交往各國都有等級,這個等級是由唐朝設定的,相應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級進行,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唐朝設定有專門的***門,唐朝叫做鴻臚寺,鴻臚寺管轄的典客署,職責為招待外賓,「凡朝貢、宴享、送迎預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職事。
凡酋渠首領朝見者,則館而以禮供之。」
三、據「獻方物」價值決定是否召見和宴請來賓。與唐朝交往各國,多為附屬國,向唐朝稱臣朝貢。對於朝貢一方,唐朝稱之為「獻方物」,名馬、戰象、獅子等等,都是具體的「方物」。
唐朝有專門的規定,如何接收處置,都有明確的程式和辦法。如果方物是藥物、食物,一進入唐朝邊境,邊境的州縣就要驗收、打包、封印,然後交給使者,同時上報鴻臚寺。鴻臚寺檢驗無誤,通知少府監和市場管理部門,派專門**檢驗貢品並且確定價值,然後奏報並送往朝廷,是否引見、宴會等皆聽從朝廷指示。
四、賜各有差。凡使者歸國,唐朝一定要賞賜,但「賜各有差」。賞賜地點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負責引導使者領取,並教會使者拜謝禮節等。
賜各有差,即根據朝貢方物的價值,決定賞賜的多寡。
中國古代服飾,中國古代服飾
建議你可以去看看沈從文先生的 中國服飾研究 會有很大收穫。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公尺格戰鬥機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冕服 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 衣 裳 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 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
求 中國古代貨幣,求 中國古代貨幣資料
漫錕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 布幣 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 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順序,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等級排列?
一 盤古 伏羲和女媧 傳說盤古開天闢地,自應為中國最早之神話人物 相傳女媧和伏羲氏是兄妹二人。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說明其應為中華早期女神 伏羲氏 始作八卦 此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濫觴。又傳其曾作網罟,說明其時當為早期漁獵時代。二 有巢氏和燧人氏 有巢氏 構木為巢 燧人氏 鑽燧取火 說明其時人類已經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