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七七的小店
古代沒有水泥,水泥的歷史是從2023年的英國開始的。
歷史發展:
2023年,英國工程師j.斯米頓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時發現:要獲得水硬性石灰,必須採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來燒製;用於水下建築的砌築砂漿,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
這個重要的發現為近代水泥的研製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023年,英國人j.帕克用泥灰岩燒製出了一種水泥,外觀呈棕色,很像古羅馬時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為羅馬水泥。因為它是採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經配料直接燒製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
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別適用於與水接觸的工程。
2023年,法國的土木技師畢加發現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製成的水泥效能最好。
2023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丁(joseph aspdin)發明了水泥並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他用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類似於燒石灰的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後的顏色與英格蘭島上波特蘭地方用於建築的石頭相似,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
它具有優良的建築效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2023年,法國比埃利用鋁礦石的鐵礬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燒製成了水泥。由於這種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鋁,所以叫做“礬土水泥”。
2023年,日本開始建造水泥廠。
2023年,英國的克蘭普頓發明了迴轉爐,並於2023年經蘭薩姆改革成更好的迴轉爐。
2023年,中國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設立了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2023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年產水泥4萬噸。
2023年,日本遠藤秀行和內海三貞二人發明了不怕海水的矽酸鹽水泥。
20世紀,人們在不斷改進波特蘭水泥效能的同時,研製成功了一批適用於特殊建築工程的水泥,如高鋁水泥,特種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種已發展到100多種,2023年水泥年產量約20億噸。中國在2023年制訂了第一個全國統一標準,確定水泥生產以多品種多標號為原則,並將波特蘭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礦物組成改稱為矽酸鹽水泥,後又改稱為矽酸鹽水泥至今。
2023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1.84 億噸,產量佔全球50%以上。
2樓:匿名使用者
古羅馬有混凝土,但是這和水泥有本質區別。——我的回答可能與水泥沾不上邊,但是能解決一點樓主關於古代建築材料的問題···中國古代由於沒有羅馬那麼多火山,自然也就弄不到那麼多的石灰石做材料了!而且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完全使用泥土和木頭搭建建築的!
——沒有磚頭的分!西方也有大量的夯土建築,但是技術與中國的不在一個等級,據古希臘記載,當時雅典的巨大多數建築其實也是用泥土堆砌的,只有少數建築才能使用石頭!至於大理石那就更不用說了!
在西方古代,大理石是最昂貴的建築材料!即便是到了十八世紀,也有許多西方建築仍舊使用泥土堆砌以及石頭簡易堆砌!中國古代的夯土建築,是完全使用土木的!
所以我們常說大興土木。我們可能會小看夯土,確實,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上看,確實有點小看···可是夯土的製作工藝可是極為複雜的!夯土的土,首先得洗淨,去除雜質,其後需要將土蒸熟,然後再用工具講土夯成一塊一塊的土磚,行上一層,接著在在這一層的基礎上,網上交錯行上去···
中國古代有水泥嗎?
3樓:浨芮
沒有出現過。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幾乎很少使用粘著劑,而石構建築中,粘合一般使用粘土、沙、白膏泥、糯米汁等,中原地區沒有使用類似水泥的發現和記載。
在古代,用作建築的土大致可分為兩種:自然狀態的土稱為“生土”而經過加固處理的土被稱為“夯土”,其密度較生土大。
古代的城牆、臺基往往是夯築的。夯土是一層層夯實的,結構緊密,一般比生土還要堅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樣一致,並含有古代的遺物,最明顯的特點是能分層,上下層之間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窩,夯窩面上往往有細砂粒。
西方水泥的原型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而且使用較多。新疆的一座古城中發現了古代類似水泥的材料製成的地面,不過這屬於西域建築型別,可能是從羅馬傳過來的,應該不屬於中國本土。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建築材料以木為主角,土為輔助,石、磚、瓦為配角在古代,用作建築的土大致可分為兩種:自然狀態的土稱為“生土”而經過加固處理的土被稱為“夯土”,其密度較生土大。
古代的城牆、臺基往往是夯築的。夯土是一層層夯實的,結構緊密,一般比生土還要堅硬,而土色不像生土那樣一致,並含有古代的遺物,最明顯的特點是能分層,上下層之間的平面,即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窩,夯窩面上往往有細砂粒。
外面包磚.一般用糯米.紅糖.加一些竹條攪拌.有點象混凝土
5樓:純粹的理性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幾乎很少使用粘著劑,而石構建築中,粘合一般使用粘土、沙、白膏泥、糯米汁等,中原地區沒有使用類似水泥的發現和記載。
西方水泥的原型在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而且使用較多。但我記得原來看過一則新聞,好像是新疆的一座古城中發現了古代類似水泥的材料製成的地面,不過這應該屬於西域建築型別,可能是從羅馬傳過來的,應該不屬於中國本土的。
6樓:東萊浪人
中國古代主要以木質房屋為主,水泥是砂,石,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材料,古代是沒有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水泥,那時候只有石灰
8樓:★羲和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發現類似現代水泥的混凝土地面,相當於今100號水泥砂漿。
9樓:濤→蠻愛你
古代沒有水泥,水泥是現代工藝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水泥的?
10樓:不曾明瞭
水泥這個詞的意思是粘合劑。所以骨膠和漿粘也可以說和水泥是同一類物質。但今天我們所說的水泥,只指矽酸鹽水泥。
矽酸鹽水泥雖是在19世紀發明的,但早在2023年前的古代,羅馬人在建造磚房時,就對如何使磚和磚相粘合進行熱心的研究。
羅馬人首先使用石灰做磚的粘合劑。普通的石灰叫做生石灰,加水則變成粘粘的熟石灰,摻進砂子則是灰漿。灰漿在空氣中吸進二氧化碳,變成碳酸鈣而逐漸凝固。
所以,可以利用灰漿做為磚的粘合劑。
然而,羅馬人又進一步用石灰、石膏和火山灰混合焙燒而發明了更優質的粘合劑。這與今天所使用的水泥在性質上及其相似,羅馬人還把這種粘合劑當作鋼筋水泥那樣使用。在羅馬的建築中,多是採用石、磚分兩層砌牆,中間加進這種“水泥”,使其凝固的建築方法。
由於羅馬人發明了這種優秀的“水泥”,所以後來在歐洲一直使用這種羅馬式“水泥”。
11樓:yan胖子
中國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2023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有人用“白灰面”塗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變得光滑和堅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狀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細而成。姜石是一種二氧化矽較高的石灰石塊,常夾在黃土中,是黃土中的鈣質結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建樹膠凝材料。
黃泥漿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地穴建築迅速向木結構建築發展此時除繼續用“白灰面”抹地以外,開始採用黃泥漿砌築土坯牆。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戰國時代,出現用草拌黃泥漿築牆,還用它在土牆上襯砌牆面磚。在中國建築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黃泥漿和草拌黃泥漿作為膠凝材料則一直沿用到近代社會。
石灰 公元前7世紀的周朝出現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殼燒製而成。蛤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將煅燒到碳酸氣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左傳》中有記載:
“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就是用蛤殼燒製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發現他具有良好的吸溼防潮效能和膠凝效能。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墓葬中將蜃灰作為膠凝材料來修築陵墓等。
在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有“燒礪房法的圖示”,這說明蜃灰的生產和使用,自周朝開始到明代仍未失傳,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很長的時間。
到秦漢時代,除木結構建築外,磚石結構建築佔重要地位。
磚石結構需要用優良效能的膠凝材料進行砌築,這就促使石灰製造業迅速發展,紛紛採用各地都能採集到的石灰石燒製石灰,石灰生產點應運而生。那時,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將石灰與水混合製成石灰漿體,然後用漿體砌築條石、磚牆和磚石拱券以及粉刷牆面。在漢代,石灰的應用已很普遍,採用石灰砌築的磚石結構能建造多層樓閣。
中國的萬里長城修築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17世紀,先後有20多個朝代主持或參與建造。秦、漢、明三個朝代修築最長,在總長5萬公里的長城中修築了5000餘公里。在這三個朝代,石灰膠凝材料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大量用於修建長城。
所以,長城的許多地段,後人發現它是用石灰砌築而成的。
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詳細記載了石灰的生產方法。清代《營造法原》一書中,則記載了石灰燒製工藝與石灰效能之間的關係。這些記載說明我國到明、清時代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石灰生產和使用知識。
三合土在公元5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出現一種名叫“三合土”的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和砂子組成的“三合土”。
清代《宮式石橋做法》一書中對“三合土”的配備作了說明:“灰土即石灰與黃土之混合,或謂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摻合,石灰四成,黃土六成”。以現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與黃土或其他火山灰質材料作為膠凝材料,以細砂、碎石後爐渣作為填料的混凝土。
“三合土”與羅馬的三組分砂漿,即“羅馬砂漿”有許多類似之處。
“三合土”自問世後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墊層。“三合土”經夯實後不僅具有較高的強度,還有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還將他用於夯築水壩。
在歐洲大陸採用“羅馬砂漿”的時候,遙遠的東方古國――中國也在採用類似“羅馬砂漿”的“三合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巧合。
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
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發展中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採用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如“石灰-糯米”,“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白芨”,以及“石灰-糯米-明礬”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時,摻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機物。
據民間傳說,秦代修築長城中,採用糯米汁砌築磚石。考古發現,南北朝時期的河南鄧縣的畫像磚牆是用含有澱粉的膠凝材料襯砌;河南登封縣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時代的塔,在建造時都採用了摻有澱粉的石灰作膠凝材料。《宋會要》記載,公元2023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築和州城,“其城壁表裡各用磚灰五層包砌,糯米粥調灰輔砌城面兼樓櫓,委皆雄壯,經久堅固。
”明代修築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磚石城垣,以條石為基,上築夯土,外砌巨磚,用石灰作膠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則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漿,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結頂,非常堅固。採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礬與石灰製成的膠凝材料,其粘結性非常好,常用於修補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築修繕中仍在沿用。
用有機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築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屢有所見。明代《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在中國建築史上看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北京盧溝橋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築河堤數裡,使北京南郊從此免去水患之害。在石橋建築史中記載,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築石橋,凝固後與花崗石一樣堅固。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築物非常堅硬,還有韌性,用鐵鎬刨時會迸發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藥才能炸開。
中國歷史悠久,在人類文明創造過程中有過輝煌成就,作出過重要貢獻。英國著名科學家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寫道:“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保持這西方國家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那些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雜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發展的過程是,從“白灰面”和黃泥漿起步,發展到石灰和“三合土”,進而發展到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從這段歷史程序可以得出與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相似的結論,中國古代建築膠凝材料有過自己輝煌的歷史,在與西方古代建築膠凝材料基本同步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廣泛採用石灰與有機物相結合的膠凝材料而顯得略高一籌
2023年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設立的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2023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水泥這個名詞在中國得以流行以廣泛運用。
中國古代不是沒有水泥嗎?那麼趙州橋所用石料是如何連線在一起的呢
中華鬥魚攝影 那時候是用石塊相互契合,以拱形來承受重力。但這種方法石塊都需要精細雕刻成一定形狀,很費工夫,所以不能廣泛採用。 中兵勘察海外部 這個橋啊,橋底的石料之間沒剪力只有壓力,材料之間不是粘的。 橋靠的是石頭之間互相擠壓形成穩定的結構,不用粘接。上下摞起來不用粘接。橫向是拱形結構,互相擠住了就...
歐洲古代就有幾層的樓房,可哪個時代沒有水泥 鋼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建設單位安全生產 其實早在三四百年前,中國就找到了建築裡固定磚的方法了,比如在現在的西安就可以看到那種建築方法。具體是採用煮熟的糯米配上其他建築材料,就可以達到目前的混凝土強度。而羅馬風建築就是12 15世紀西歐以法國為中心的哥特式建築,這時的歐洲已經造出了類似水泥的建築材料,他們採用這種材料才造出...
中國古代有沒有哪個皇帝姓蕭,中國古代哪個王朝皇帝姓蕭
南北朝時期的 南朝的 齊 和 梁 都是蕭氏建立的。南朝 齊 公元479 502年 太祖高皇帝蕭道成,字紹伯,蕭何之24世孫。427年生,470主掌劉宋軍權,477殺後廢帝,立準帝。479禪位建齊,崩於482年,在位4年,壽56歲。善草隸書。世祖武皇帝蕭賾,字宣遠,高帝長子,生於440年,48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