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劉禪無能,諸葛亮為何不取而代之

時間 2021-07-20 16:01:42

1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不敢取代,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就給他說過讓他可以取代的話,實際上就是在敲打他。

2樓:o姐林語菡

因為劉備託孤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打理天下,而且諸葛亮是謀士,本身可能對皇位也不感興趣。

3樓:超級王一番

劉禪父親劉備三顧茅廬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死後又白帝城託孤,言語中表明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實際上是把諸葛亮的這個一想法堵死,並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父,已經是給了很大的地位和權力,還有就是諸葛亮晚年操勞過度,身體也不是很好,還有最後一點就是諸葛亮的為人也不會做出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事。

4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也許是忠君的主,劉備託孤,他得輔佐。其實,對於無能的主,我贊成能者為上,只要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國民安居樂業,取而代之又何嘗不可。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劉禪傻但是肉,可以越塔強開團。

諸葛亮畢竟是個法師,只能打打中單。

6樓:老陳聊文化

都知道後主劉禪無能,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而且在最後的關鍵時刻竟然主動投降魏國,使劉備創下的大好江山毀於一旦。有人就想了,諸葛亮這麼聰明為什麼不代替劉禪稱帝,運用皇權使蜀國發展壯大呢,其實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因為他當時在蜀國的地位甚至比劉禪還要高,他推行的政策措施也不會受到阻礙。而劉禪也尊他為“相父”,對諸葛亮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在實質上已經掌握了蜀國,取代劉禪也就成了多餘的事。

忠心耿耿況且諸葛亮乃是千古忠臣,即使劉禪再無能他也不可能篡位。從他為蜀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態度來看,確實是一個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大忠臣,如果他真的想爭奪帝位,以前在跟著劉備打天下的時候,以他過人的聰明才智和深謀遠慮就已經篡位了,根本沒有必要等到阿斗長大。

諸葛亮已經老了劉禪接替劉備為帝之後,其實諸葛亮也老了,那時候五虎上將都一個接一個的去世,諸葛亮當時想的只是自己還剩多少時間為蜀國做貢獻,**還有奪帝的雄心。那時諸葛亮已經在安排自己的後事,他知道自己有很嚴重的肺病已經快不行了,考慮的都是自己死後,該如何讓無能的劉禪守護好蜀國,所以他讓姜維做了自己的親傳**,把自己的兵法能力都傳授給了姜維,希望姜維能夠守護好劉禪的江山。

看透人生的智者其實諸葛亮作為古今以來最厲害的謀士,他在道家哲學上的修為是非常高深的,可以說早就看透了人世間的權力爭鬥。所以他一直以來對權位根本沒什麼興趣,也不可能垂涎劉備或者劉禪的帝位,因為像他這種人間智者往往有更高階的需求,追求的是更高的大智慧。

當年劉備在臨死前和諸葛亮說過,如果劉禪實在無能的話就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做呢?

7樓:亦無歡

常常有人問這個問題,劉備託孤諸葛,說了能輔佐劉禪就輔佐,不能輔佐,君才華百倍於曹丕,可以取而代之的話。

後世有人閒操心,不解諸葛亮為何不取而代之,幹事還方便點,甚至沒準能贏。

這當然很蠢,不過究其根源,其實劉備是好心,諸葛亮也得了方便,都是用心良苦。

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諸葛亮都不會那麼做,劉備知道,諸葛亮知道,敵人知道,豬隊友們也知道,不過後人們知其一未必知其所以然。

取而代之這事可為不可以,不適合,也沒有必要,諸葛亮的個人價值觀也不會讓他那麼做,但這些都不是主因。

劉備梟雄,心思也深沉,託孤孔明,說可取而代之的話,不是試探,也沒有埋伏刀斧手,那是信任,加權,威上加威。

你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就是劉備給諸葛亮的尚方寶劍加丹書鐵劵。

尚方寶劍,上打昏君,下斬佞臣,誰不聽你的你都可以滅掉,我那個不成器的孩子,你打的也罵的,不聽話不行,你爹說可以,道理和名義上有依據,怎麼辦都沒毛病。

丹書鐵劵,諸葛亮你可以**,可以決定蜀國命運,你怎麼做都沒錯,誰都不能說你做的不對,誰也不能影響你,你在蜀國就是王炸,你幹任何事都不會被追究,保命保命立原則。

劉備深謀遠慮,同時也是對諸葛的無上信任,劉備知道諸葛亮不傻,不會取而代之,這是君臣相知,一塊兒演戲,但你不能不佩服劉備,不用賞賜金銀和官位,效果比為諸葛而死還感動人,此等權術,也該是我們瞭然的。

為什麼諸葛亮既不會,也不敢,實際上取而代之也沒有實操性那?

一個集團公司,山頭林立,黨同伐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向來如此,利益糾葛,疙疙瘩瘩,各懷私心。

荊州也好,益州也罷,除了劉備的鐵桿軍團,像益州官民這樣後期降服的,跟誰都是做臣子,跟誰都是吃飯,你劉備在世看劉備,劉備不在世了,我們跟著魏蜀吳誰都行,漢獻帝不死的話,那魏國那邊有強大有正統,曹丕篡漢那魏國也是實力最強,跟著劉備是當股級幹部拼命打仗,幹活繳稅,跟著曹丕最少是股級幹部,要是投降,沒準還是個香餑餑,升個職位什麼的,最次最次,蜀國自己養個皇帝,養著軍隊來回大是一種繳稅過活的路數,魏蜀吳或者魏蜀,三個兩個加起來伺候一個皇帝,自然是後者壓力小一些,那為什麼要跟著劉備集團受罪那?

在這種心態和利益糾葛下,還取而代之,不散了黃瓜架鳥獸散就不錯了。

所以除了諸葛亮,沒誰能延續這個集團的統一併維持下去,劉備沒有選擇,這是劉備的幸運,也是劉備的無奈,雖然打吳國是愚蠢的著急和作死,但是好在臨死前,劉備不糊塗,心裡明鏡兒似的。

不託孤諸葛亮,面對各懷鬼胎的荊益各利益集團,劉禪自己打理能活幾天?

諸葛不用取而代之,只要旁**之,劉禪自己不把自己玩死,也會被底下的整死。

那麼換句話說,即使是劉備的兒子,守土都未必守得住,諸葛亮何必以下取上,諸葛亮就是有那個心,也不會幹這種蠢事,而諸葛一生唯謹慎,不蠢,而根本上諸葛亮就沒那個心,他的心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是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的心,國士無雙說韓信,我甚至覺得,國士無雙都不足以讚揚諸葛亮。

被託孤的諸葛實際權力比皇帝都大,他要是取而代之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反受其害,底下的官民還得站隊,等於諸葛亮作繭自縛,多智近妖的諸葛豈會幹這等傻事。

你會選擇內部反叛,外部動亂,內外不是人,名義上也被天下唾罵的事嗎?

我們這等凡人都不會,孔明更加不會。

臺上演的是戲,其中執行的確是各自的權謀和心機,看熱鬧,也可以學到些什麼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 諸葛亮 說了 他不能做啊!

所以 他1但 做了 他就是個 失信於 先主的小人!

而且是背棄先主的 臨終囑託! 這種人 還怎麼可能有立足之地!

所以劉備的高明就高明在 他說出了這件事! 不管諸葛亮 如何想的 ! 總之 實際是 堵了 諸葛 篡位 的 這條路!

什麼身後 埋伏刀斧手之類的 簡直是扯淡! 因為除了 增加諸葛的 疑心 以及藉口以外 沒任何 實際意義! 目地 就是 為了諸葛亮 不能做1個 背信忘意的小人而已!

目的達到了! 刀斧手 準備著 幹嘛使啊?

9樓:異次元魔叔

首先這個承諾是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的,換句話說既沒有成文契約也沒有人證。

如果諸葛亮說當年劉備死的時候這麼說過,所以我要奪權。那就會和一樣會被當成造反的口實,況且劉備集團殘餘力量根深蒂固,誰會願意接受這樣的口實?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兒子有沒有能耐他不知道啊,就是不誠心,誰也不傻,諸葛亮要是敢答應了,放心劉備死之前第一個滅的就是諸葛亮

11樓:打架要用磚

劉備不傻,諸葛亮更聰明,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那肯定是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劉備說的讓諸葛亮自取,只是試探和威脅,不是真的有這個好心

12樓:天線寶寶逗逗

因為諸葛亮明白君臣的道理,且歷史上劉嬋並不是那麼無知,不然劉嬋應該早於諸葛亮逝。

13樓:以劍作犁

應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14樓:倪微微

世襲制,不取而代之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之則千古美名毀於一旦。

15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要是做了趙雲什麼的你覺得會同意嗎?蜀國立馬就分崩離析了,而且諸葛亮要是做了就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了

16樓:黑白兩道調解人

有些時候有些人是該什麼角色就必須是什麼角色,硬是成為不該成為的角色,下場只有被歷史淘汰出局。劉備的威信和在軍中的地位意識已然成型,孔明即使有心也沒無力站穩!

17樓:匿名使用者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

18樓:匿名使用者

試探一下而已,怎麼能的當真呢?

劉備在臨死前和諸葛亮說過,如果劉禪實在無能的話就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做?

劉禪無能,諸葛亮為什麼不殺他自立皇帝

19樓:匿名使用者

夷陵之戰失敗後,隻身逃回白帝城永安宮中的劉備,為悲憤和羞愧交加,痢疾小疾竟轉為沉痾。自知將不久人世,從成都召來丞相諸葛亮託咐後事,口授了一道稀世遺詔:“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見《三國志·先主傳》)。

諸葛亮雖然想受“十錫”直接做皇帝,但是卻受複雜的形勢制約而難以實現。以當時形勢觀察,諸葛亮根本無法做皇帝。

受涿州籍、益州籍兩股勢力的掣肘

劉備集團主要成員的構成,與曹魏、孫吳有很大不同,以曹操、曹丕為首的曹魏集團,是以夏侯敦、夏侯淵、曹仁、曹洪、曹彰、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家族子弟為核心的,其他非曹姓成員則來之於五湖四海,不可能形成地域性的幫派勢力。孫權集團的主要成員,大多來之於東南一隅,經歷孫堅、孫策、孫權三世而逐漸凝聚,也不可能形成地域性幫派勢力。由於劉備經歷坎坷,這一集團的主要成員大體來之於三個方面,其一是涿州籍**。

他們從劉備招幕兵勇參加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開始,主要成員有關羽、張飛、趙雲、魏延、陳到、劉琰等將領,有糜竺、孫乾、簡雍等文臣。這些人是久經失敗考驗,始終如一的死士,是棒打不散的“鐵哥兒們”。其二是荊州籍**,主要成員有諸葛亮,龐統、馬良、陳震、伊籍、廖立等謀臣文官,有黃忠、申耽、申儀、劉封、馮習、張南、霍峻等將領。

其三是益州籍**,主要成員有許靖、秦宓、呂乂、彭羕、費詩等文官,有王連、張裔、楊洪、黃權、孟達、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鄧芝、張翼、楊戲等將領,更有法正,李嚴等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全才。

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階級的畛域觀念特別嚴重,它反映在社會政治領域,就是幫派意識,流氓階層則更為強烈。以籍貫地域形成政治幫派的,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劉備儘管出身於破落貴族,小時跡近於市井少年;圖謀自立中又以“投奔”作掩護,從而獲得“梟雄”這一十分醜惡的綽號。

但是劉備又是非常人,雖然其文治武功都很平平,但善於待下卻是突出的優點,具體表現在禮賢下士,通達寬容,知人善任,平易近人等方面,所以其核心成員雖來之三個方面,他都能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加以延攬和使用。但是請注意,在成都自稱漢中王及稱帝之後,他派往外地鎮守一方的軍政大員,是以涿州籍為主。劉封雖系荊州籍,但被劉備收為義子,這種血緣關係的無機延伸使他獲得了殊榮,自然成為涿州籍的重要成員,故而以副軍中朗將之職駐節上庸(今湖北房縣),統領宜都太守孟達,徵北將軍申耽,西域太守申儀等,也成為藩屏皇室的一路諸侯。

文官中,涿州籍亦佔重要地位,糜竺雖然才能平平,劉備奪得荊州後,仍拜其“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賞賜優寵,無與為此”。(見《三國志·糜竺傳》)孫乾、簡雍等大致如此。

諸葛亮雖然籍貫山東沂南縣,但他是從荊州發達的,且和荊州士人源淵很深,從後來的作為看,他不僅自認荊州籍,且成為獨一無二的代表人物。荊州籍中,龐統、黃忠等對奠定西蜀政權的貢獻最大,但龐**死於雒城,黃忠獲得後將軍爵位後不久病死,特別是關羽荊州失敗,劉備猇亭失敗時,荊州籍**損失最大,侍中馬良被殺,大都(元帥)馮習、先鋒張南均死於戰場,申耽、申儀投降曹魏,殘留荊州籍**之中,受到劉備晚年重用的,僅諸葛亮、董和兩人。

益州籍地位十分特殊,儘管他們與劉備交往其淺,但是劉備要把益州作為鞏固的後方,就不得不重用蜀人,自然要起用一大批素無淵源的益州籍軍政精英,法正以卓越的軍政才能和反戈投奔的功勞,被任命為京畿之地的“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成為劉備麾下的第一人。諸葛亮擔當丞相後,雖然強調“寬濟以猛”(即以嚴刑峻法替代劉璋時代的法制鬆馳)的治蜀原則,但對法正揚眉吐氣後,多次挾嫌報復殺人傷人的違法行徑,也只能緊閉雙眼聽之任之。劉璋時的蜀郡太守許靖曾對劉備鼠首兩端,更加之徒負虛名缺乏才能,劉備雖然很蔑視,依然使他在三年中完成了仕途“**跳”,即公元一一八年任左將軍長史,第二年任太傅,第三年又升為司徒,班列僅次於諸葛亮。

而鎮邊的將領中,益州籍亦為數不少,僅降庲都督一職,先後有鄧方、李恢、張翼、馬忠等;劉備東征孫吳時,率偏師於江北側應的鎮北將軍黃權也是益州籍;及至諸葛亮時代,益州籍的鄧芝、王平、張嶷、馬忠等,都以軍功才能成為西蜀的重要將領。永安宮託孤並不只諸葛亮一人,而是“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而且加封其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見《三國志·李嚴傳》)相比較之下,荊州籍將領沒有了獨當一面的人物。

三種勢力只所以能較好地結合起來,都因為劉備的善於攏絡和平衡關係。劉備之後,雖然諸葛亮掌握國柄,但是涿州籍、益州籍文武大員,依然把希望寄託於以劉禪為代表的蜀漢政權,榮辱與共,不可能預設皇權轉移。

三國後蜀時期,諸葛亮明知劉禪無能,為何不自立門戶?

因為諸葛亮真的是十分的忠心,明知道扶不起來,但是想起當初劉備對他的好所以一直不忍心。對於說三國後蜀時期,諸葛亮明知劉禪無能,但是又不自立門戶,首先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不能夠那樣做。並且諸葛亮本身是乙個非常仗義的人。因為諸葛亮對蜀漢十分忠誠,而且他這麼做絕對會失去人心。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 無才 的...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要鎮守大後方,保後方安全。況且,諸葛亮當時也不太同意這個事情,所以諸葛亮沒去。了解 三國演義 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善用計謀,而且在政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可以算是個全能。但是,這是 裡面把諸葛亮描寫的有些神化了。看完 發現諸葛亮智多近妖,但是,真正歷史裡的諸葛亮是這樣麼?答案顯然是...

曹操為何不請諸葛亮,曹操為什麼沒有去請諸葛亮呢

當時是封建社會,有計謀的人好多投在曹操部下,這些有計謀的人當然都希望被上級看重,故一般不會把別人推薦給他,再說人人都認為自己的計謀很高,即都認為自己很厲害。另外,如果推薦了別人,可能自己就失寵了,所以沒有人給他推薦也可以理解。當時,劉備也是遇見了水鏡先生才知道了臥龍和龐統。龐統當時在東吳,孫權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