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後歸誰的,戰國的和氏璧最後下落何處?

時間 2021-10-14 20:25:30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完璧應該歸趙了

2樓: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

西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後昭陽出遊赤山,赤山下有深澤,傳姜太公曾釣於此,昭陽於水淵畔高樓宴客賞壁,是時有人雲淵中有大魚躍起,足有丈餘,群魚從之,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西元前315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和氏璧實為他人所盜,昭陽懸千金之賞,購求此璧,盜者不敢出獻,乃懷之入趙。後趙惠文王內侍繆賢以五百金貨得,趙惠文王從纓賢處得和氏璧;西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西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3樓:李一

傳國玉璽,於五代十國時期失蹤。

4樓:萌物怪蜀黍

不知在哪個幸運的龜兒子手裡。。。

5樓:nein_壹

秦統一六國 以和氏璧為傳國玉璽 代代相傳

1 楚漢相爭之時 項羽攻入咸陽從此下落不明2 歸了劉邦 東漢末年 遷都時留在洛陽被孫堅撿到 傳給其子孫策 孫策拿玉璽和袁術借兵 於是玉璽歸了袁術 此後下落不明

3 一直流傳下去 一是在戰亂中 也可能它仍然在只是沒有被認出來

6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

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

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

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

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絡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7樓:小張冬子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公尺,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公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公尺;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公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裡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公尺,南北寬1100千公尺,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公尺。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公尺/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公尺,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公釐,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公尺,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公尺。

黃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202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公尺(2023年)。

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公尺。

8樓:

最先楚人卞喜發現一款好玉獻給楚王,後被做成和氏璧,不久後遺失,然後在趙國發現,秦王喜歡玉,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的典故,秦統一後,讓李斯把玉做成玉璽,刻上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代代相傳,到王莽手時,缺了一角用**鑲上,後來到北宋時遺失。

9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製成了傳國玉璽

和氏璧最後歸誰的

10樓:

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

西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後昭陽出遊赤山,赤山下有深澤,傳姜太公曾釣於此,昭陽於水淵畔高樓宴客賞壁,是時有人雲淵中有大魚躍起,足有丈餘,群魚從之,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西元前315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和氏璧實為他人所盜,昭陽懸千金之賞,購求此璧,盜者不敢出獻,乃懷之入趙。後趙惠文王內侍繆賢以五百金貨得,趙惠文王從纓賢處得和氏璧;西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西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11樓:公尺花小

最後乙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

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講述了邯鄲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的回到古都邯鄲的故事。

12樓:菡萏落珠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

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史記》中的將相和是有關他的最著名記錄。

13樓:七星伴月

秦帝國建立後,和氏壁被鑄造成傳國玉璽,作為掌握江山天下的象徵,以後誰得了傳國玉璽誰就被認為是得天下的真龍天子,三國演義裡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候,孫堅不是先找到玉璽就扯了,後來東吳拿玉璽問袁術換了兵馬起家……,隋唐英雄傳裡好像也有各路英雄奪玉璽事,記不太清楚了,據說後來傳國玉璽被李自成搶了以後扔到黃河裡去了,這還是聽我爺爺說的,我也不知道了,樓主可以去黃河打撈,說不定能找到,找到了你就是真龍天子,……哈哈!

14樓:匿名使用者

大秦。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造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完璧歸趙,應該是歸趙國

戰國的和氏璧最後下落何處?

16樓:

和氏璧在秦國被用於製作成了傳國玉璽,還由當時的丞相李斯親自題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流傳千年的傳國玉璽,《三國演義》裡也有孫堅獲得傳國玉璽的故事,故事中的玉璽就是這個,之所以叫傳國玉璽是因為是皇權的象徵,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被認為是白板皇帝是沒有受命於於天的旨意。這個玉璽一直在歷任帝王間交接,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最後一任皇帝李從厚被契丹人滅國(時間是936年),李從厚帶著玉璽一起**,從此就失去了下落,後來野史提到有出現過不過都沒有能被證實。

以上就是和氏璧後來的下落。

17樓: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

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

如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18樓:農民新職業

自己想去如果想知道可以問他們去

19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當代是找不到了,但是贗品無數。

以下供參考:

據傳說,和氏璧即是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東周春秋時期,卞和三次捨命獻璞玉才得見天日。

戰國時,秦趙爭璧,因為藺相如的要挾才使得「完璧歸趙」。

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名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將和氏璧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西元前207年,秦王 子嬰獻上始皇璽,劉邦從此隨身佩戴,並「代代相受」,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王舜向太后要國璽,太后把國璽扔在地上,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痕。

從這時開始, 國璽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分別經過王憲、更始、劉盆子、光武帝劉秀、孫堅、袁術、曹操等人,直到晉朝司馬炎統一三國才算安定。

公元311年,王彌攻入洛陽,俘晉懷帝並得傳國璽。但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劉聰,並不懂得傳國璽的意義。後來北靳明遣卜泰獻璽於劉曜。

隨後從公元328年至公元558年歸入陳武帝,國璽又經歷數朝數人之手。後隋朝末年,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公元920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就千古疑案。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餘年。可是從此不知所蹤。但是贗品跌出,無數寶印被確定為國璽,不過是真是假已經難以辨別了。

和氏璧的下落

橘子閃爍 下落不明,目前有兩種推測 1 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2 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 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

和氏璧的來歷

快樂無限 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琢玉能手,他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先後去見楚厲王和武王。但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於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腳和右腳。文王即位後,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寶,命名為和氏璧。1 歷史記載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 戰...

和氏璧是很出名的寶物,在歷史上關於和氏璧有哪些故事

淘氣的大象寶寶 和氏璧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玉在人們的生活中是非常珍貴的,真正的玉特別的養人。玉石對於古代人來說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崇高的價值,一般平民是買不起玉石,更不用說是更高貴的和氏璧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和氏璧就是乙個國家的寶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