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攪浪蒼龍
親,,,這不是指南針,,,這個叫做日晷,,,古代沒有鐘錶,,,就利用這個看出時刻,,石盤的中間是一根棒子,,,根據棒子在石盤上的投影,,,讀出現在所處的時刻,,,,,這樣的**網上有很多,,,,搜尋日晷
2樓:荊棘鳥
....這個不是指南針,這個是日晷,是計時用的。
3樓:緣來你在這裡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
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
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據沈括記載複製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
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
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
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準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乙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乙個小勺子放在乙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
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
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乙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乙個密封的合子裡,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乙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乙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
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乙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乙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乙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裡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乙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
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乙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古代人民是怎樣發明指南針的 20
4樓:地煞
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效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中國船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北宋《萍州可談》:「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工具,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了航海史的新紀元。
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5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了「司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人們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
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
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
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
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乙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
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
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乙個小勺子放在乙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
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
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乙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
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乙個密封的 合子裡,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乙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
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乙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乙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
《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乙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乙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裡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
古代人怎麼計時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 十時辰制 百刻製 十二時辰制 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 早 朝 晨,日入時稱夕 暮 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 正午 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 日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 或叫夜分...
古代人是怎樣看“日全食”,古代人如何解釋日食現象?
張朋輝 1.古代人把 日全食 俗稱 天狗食日 日 代表天帝,皇帝是天之子。如果出現日食,就是妖孽侵犯皇帝統治的凶兆。唐朝 推背圖 李淳風認為,發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黨當道表現,日全食一般應念在國亡君死,天下大亂,城池淪陷,疆土丟失。如夏朝日全食天下大亂,唐朝日食安史之亂,1842年日全食鴉片戰爭,1...
古代人是怎樣發現金銀礦和冶煉的,古代人是怎樣發現金銀礦和冶煉的?
掌建木 金和銀還有銅在大自然中能夠以單質的形態存在,也就是金屬狀.所以古人在沒掌握冶煉技術之前最早發現的也就是這些金屬. 之新楣 金屬分原生礦和共生礦。在自然界金子有原生礦,就是天然金。銀子是通過礦石提煉後得到的。關於人類如何發現金銀的冶煉方法,有許多猜測。其中被公認的說法是古代煉丹術士在煉丹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