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士兵一般不配盾牌呢

時間 2021-11-04 05:44:02

1樓:高手笑

首先要明確的是,中國很早就出現了盾牌,盾的重要一開始就深入人心。但由於特定的作戰環境和作戰物件,盾陣並不是什麼好的戰術,所以並不流行。

我國的冶鐵技術很早就已經十分成熟了,但訓練士兵時但並沒有像古羅馬那樣走重步兵路線,盾牌也不流行。這是因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騎兵就已將開始接手戰場的主導地位,看似穩固的持盾步兵方陣面對重騎兵的衝鋒根本不堪一擊。為了克制騎兵,持矛兵、持戟兵就應運而生。

這些兵種的**往往長達6~7公尺,短的也有三四公尺,需要雙手才能使用,這就剝奪的盾牌的位置。

另外,歐洲的戰爭多發生在密林、山谷或是城市當中,狹窄的地形讓敵我雙方只能選擇硬碰硬,沒有什麼戰略可言。但中國的戰爭大多發生在平原,開闊的地形讓靈活性至關重要。大的盾牌無疑會大大降低步兵的移動速度,所以大型戰爭中盾牌就顯得有些雞肋。

還有,我國一大特產**——弩,可以說是完克盾牌。我國的弩早就已經發展的十分先進,連弩、床弩等特殊的弩層出不窮。這些大殺器可以輕易的射穿盾牌,面對它們,高機動性是唯一的出路。

不過,一些特殊兵種,如侍衛、巡邏隊等還是會配有盾牌的,盾牌在室內、街道等地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有時候盾牌也會有一些特殊效果,當年清軍攻打明軍城牆時,就是靠著極厚的盾牌來到城牆下布置炸藥。

2樓:歷史風味

中國打仗善於利於地形地勢。技術手段比較先進,山地戰這種的特別多,盾牌又重又不好拿,不利於長途奔襲,不是不配,是不太實用。

3樓:

因為中國人多啊,可以用人堆起人肉盾牌,再者,中國古代打仗的地點往往都十分的遠,如果揹著厚重的盾牌,很容易就會將體力耗盡。

4樓:玉將將

說白了古代的兵器也像現代**多元化,情況化,本來兵器就是作戰環境誕生出來的奪命工具而已,沒有最好**只有更賤的對手

5樓:杭夢槐

盾牌是高階裝備了,精銳步兵肯定有的。但是大多數士兵連刀槍都沒有,**來的盾牌啊!

6樓:應沐瑾

很多朝代劍作為階級象徵,佩戴是需要身份的,不是我們平民有資格佩劍的。

7樓:一老友

我認為這與我國對待生命的態度有關。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從古至今我國打仗幾乎就用人去堆。戰時輕人命是我國的流弊。盾是防禦措施,有,但是不多。

8樓:魔鬼零零七

古代有乙個戰術叫做人肉戰術,他們會用人體當做盾牌,但他們也有盾牌軍。

9樓:念夏

盾牌作為一種防禦工具,不具備攻擊能力,在中國古代的作戰中盾牌往往是用來抵擋箭羽共計和配合陣仗的一種輔助工具。

10樓:

首先一點是中國古代士兵也是配備盾牌的,只不過數量比較少而已。另外,盾牌作為防禦型**,攜帶起來比較笨重費力,近距離作戰就顯得不夠靈活,存在一定的缺陷。

11樓:曠浦澤

盾牌有專門的盾牌手,古代戰爭的分工是很明確的,如果都帶上那就太笨重了,等於沒帶。

12樓:

應該在古時候士兵們主要是以攻擊為主,被攻擊時也是以以攻為守。畢竟拿著盾很被動,主動權在對方手裡。

13樓:白小度

古代戰場盾牆戰術簡直無敵,但是盾牆是靠不住的,如果是野戰,一旦組成長矛方陣,那騎兵衝過來就是死。所以,此戰術不是最好的。盾是防禦措施,有,但是不多。

14樓:筆削春秋

前面的先鋒部隊講究的就是突擊和速度,帶盾牌會影響發揮,不過應該也有兵種會大盾牌吧,畢竟要防護。

中國古代士兵怎麼不用大盾牌?

15樓:輝煌

用,但名稱有很多。

楯:有見成語『自相矛盾』,語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

幹:有見成語『大動干戈』,如《詩·周頌·時邁》:「戴戢干戈,載櫜弓矢。」

櫓:有見成語『流血漂櫓』,語出《過秦論》:「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這三種代表盾的字分別代表不同的盾牌。比如櫓泛指大盾,除非標明中櫓,否則就是大櫓。而《韓非子·難二》中也有提到:

「趙簡子圍衛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這裡的犀楯、犀櫓就是犀牛皮盾牌的意思。

而《六韜·虎韜·軍用》中曾提到過武翼大櫓和提翼小櫓,這應是說使用大盾和小盾時需配備不同的**。應該說,自春秋戰國而始,只有魏武卒那樣的重灌步兵才會更需要防護性更好的大盾牌。至於如宋代的步人甲手持的那種大盾牌,確切說應該叫做『立牌』、『擋牌』了,因為算上步人甲的重量,持盾攻擊或移動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對於騎兵防護的需求,又迫使盾牌更大更厚,難以讓兵士久持。

所以此後,除了中小型的盾牌、藤牌,更多時候步兵使用的是拒馬、拒馬槍和安營紮寨時使用鹿砦、鹿角砦這樣的東西來阻擋敵人了。類似的軍備衍變史國外也是一樣的。機動和防護,對戰爭而言最好的必然是前者,畢竟「守尚不足,攻而有餘」。

16樓:以劍作犁

野戰時大盾牌顯然無用,所以只給弓箭手配藤牌手。

攻城時進攻一方會使用櫓盾。

櫓盾使用時有些像羅馬的塔盾,數十人可以結城。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士兵是使用大盾牌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盾牌太大,減緩速度,不宜行軍.

中國古代軍隊一般不用過於沉重的盔甲和盾牌

18樓:匿名使用者

盾:最早的盾是藤編成或者木製的。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人類跟其它猛獸和人科動物進行決死戰的時候,他們都是只使用進攻性**,義無反顧地撲向敵獸的。

最早的盾是**出現的,很難知道了——因為材料的關係,它容易腐朽,腐朽後的痕跡又比較難跟其它木製生產生活用品區分開來。不過早期的文明國家,如埃及、蘇美爾城邦都有了盾,這是肯定的。當面對猛獁、短麵熊、獅子、野牛、尼安德特人、東方直立人的時候,人類從來沒有想到過要保護自己,到了成為動物界無可挑戰的霸主的時候,卻需要盾牌的保護了,這是否說明人類最害怕的還是自己的同類呢(當然也有早期工藝不發達的原因。

但是弓箭發明的時間這麼早,用工藝來解釋防護**的不發達是不大恰當的)?

早期的盾是藤編木製的,這樣就有了問題:滕制的盾容易被有刃兵器砍開,而木製的盾除了這個問題,還有在受到強力砍擊時,容易沿木材紋理裂開的毛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在盾牌上包裹較堅韌的材質,古王國時期的埃及軍隊已經這麼做了。

到了中王國時期,埃及盾牌主要是上部成半圓形,下部為長方形的一種盾牌,外覆毛皮,毛皮覆蓋整個盾面,用釘子固定。此時還出現了可以遮蓋全身的圓形巨盾,由於太過沉重,必須由一人揹負行軍,到作戰時才交給戰士。新王國時期的盾則沒有什麼大進步。

另乙個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也已經使用盾了,早在烏爾軍旗那個時期,步兵就已經有了小盾——這是我看那幅圖得出的結論,對不對可不敢說。之後一直沒有多少進步,直到亞述時代。在早期文明國家中,亞述是比較重視盾牌的。

其中最大的是柳條盾,盾用柳條編成,長度大者相當於或超過士兵的身高,寬度可掩護二至三人;小者約半人高左右,寬度夠掩護一人或二人。柳條盾的形狀,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頂部向後突出一塊,與盾體成直角;還有的是從約一人高度開始向內彎曲並逐漸變窄,最後形成尖頂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作戰時,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組,持盾者攜帶短劍或矛,將盾牌立在地上以掩護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護下得以充分發揮其射箭的效能。

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鬥。上部向後折或者向內彎曲的大盾、都能遮擋城頭矢石。單人使用這種大盾時,則把尖頂盾倚靠在牆上,自己藏匿其中進行攻城作業。

較小的圓盾則供站車兵使用,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從也使用這種盾。此種盾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因而比較小,其直徑很少超過0.5公尺。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種金屬盾。

其外形特點為邊緣向內彎曲,**稍突出。圓盾有用青銅鑄造的,有用鐵鍛造的,也有少數禮儀性圓盾是用金、銀製成的。其中金盾僅限於王、王室成員和極少數達官使用。

後來,金屬圓盾為柳條圓盾所代替,盾緣是用硬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時盾的**飾以凸出物。

亞述軍隊攻城圖,注意士兵手中的圓盾和城下的巨型柳條盾:

後期亞述常使用凸面盾。初期的這種盾一般為長方形,普及使用後體形增大,外形也變為底部方形,而頂部呈弧形。這種盾有的是柳條編的,有的是金屬製的,盾的中心和邊緣常常飾以薔蔽花或環狀圖樣。

盾的長度有120厘公尺到150厘公尺,便士兵從頭至膝都能夠得到防護,凸面盾行軍時負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橢圓形的,較大,在行軍時同樣揹負。

亞述盾達到了早期盾的高峰。除此以外印度在列國時代、中國在西周也都裝備了盾牌。中國步兵盾(步盾)和戰車兵盾(孑盾)都呈長方形,只是戰車兵盾較小。

奴隸時代有名的大盾還有希臘軍隊裝備的大圓盾。在邁錫尼的「戰士花瓶」上,已經出現了這種大圓盾,只是下方還缺了一塊,盾形就好像滿月前4天的月亮。到了古風時代重步兵出現之後,這個滿月就成形了。

希臘大圓盾曾經抵禦了波斯的箭雨,是很值得信賴的防護**。

希臘重灌步兵圖,注意他手中的圓盾:

馬其頓軍隊的重步兵,因為需要雙手持矛,他們只是在左肩掛了個小圓盾。馬其頓另乙個手持小圓盾的兵種是輕裝步兵。

如果說其他軍隊不握盾還可以憑手中兵器與敵人較量,那麼羅馬重步兵失去盾牌,可就難辦了。在卡公尺路斯改革之後,除後備兵外羅馬重步兵統一使用投槍,沒有長兵器。近戰僅憑手中的短劍取勝,必須用大盾掩護自己。

否則,面對手持射擊兵器、長兵器乃至長劍長刀的敵軍、羅馬士兵的戰鬥必然困難重重。然而憑藉大盾與短劍的結合,羅馬步兵卻成了那個時代最可怕的軍人。羅馬大盾問世於高盧入侵後,大概是得到了凱爾特人的技術啟發,一直沿用到帝國時代。

此盾為木製,俯視約呈半圓形,正面看去呈長方形,高1·25公尺,寬0·8公尺。盾外包裹皮革,鐵皮鑲邊,裡面中間部分襯有鐵片。羅馬大盾伴隨羅馬士兵經歷了700多年時光,經歷了無數險惡的戰鬥,抵禦了無數**的侵襲,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並把他們最終帶到勝利,是古代最好的盾之一。

因為上面已經貼出羅馬士兵大圖,這裡就不重複貼圖了。

奴隸社會的盾牌基本上已經把技術發展到頂。從材質上說,木盾、滕盾、柳條盾、銅盾、鐵盾都已出現;從大**,巨盾、大盾、小盾都已出現;形狀上說,圓盾、長方形盾、奇形盾都已出現。從制盾技術上說,普遍以木盾為主,包裹毛皮,常用鐵皮鑲邊,手持部分往往有金屬保護。

羅馬衰落之後,世界迎來了騎兵時代。這時大型的盾不大受歡迎了,因為騎兵在馬上往往要持長兵器,左手持物太大太重會妨礙作戰,而且在馬上是無法把盾支在地面上的。所以盾的形制有縮小的趨勢。

封建時代的盾牌比較乏味,因為關鍵性的技術在奴隸社會都已經發明出來了。這時候比較有特點的是維京人的淚滴性盾牌。見下圖。

中國最初稱盾為幹,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

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藥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藥箭射擊。

不過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實戰中被證明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盾牌的作用都是一樣的,抵禦箭支最有效,因為箭的初速慢,體形又大,除非打裂盾牌,否則必將留在盾牌上;刺擊兵器打在盾牌上,除非打裂盾牌,否則很容易滑開(因為持盾者必然不是把盾完全正面迎敵的,盾與兵器之間有一定角度。有的盾還有專門的設計,使敵兵器容易打滑),尤其是高速衝擊的騎兵;而**兵器對付盾牌較易砍裂,因為它的力量完全由盾牌承受了,但盾牌往往有金屬包邊,這就防止了盾牌順紋理裂開;盾牌比較難以對付的是投槍,因為它的重量和體形較大,貫穿盾牌之後容易造成持盾者活動不便;至於槍枝,由於其彈丸小而高速,所以盾牌的作用就很小了。所以在燧發槍出現以後,盾牌很快從戰場上消失。

現代雖然還有盾牌,但那是一種警察防止**的防禦性**了,上不得戰場。

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什麼那麼結實,中國古代的建築堪稱完美,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木構建築?

恰檸檬一號選手 中國古代建築學就講究精 美 實,所以建一座像茶樓這樣或者官邸 祠堂就很是費時費力,這也是古代材料比不上現代建築材料的一個證據,也沒什麼不如的 只是因為古代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建築材料罷了,就不得不採用木 而基於木的缺點,只能在建築方法上加以彌補,經過長時間的進步 就形成了古代建築學。而且...

中國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 在古代,定情信物一般有哪些

中國自古就是泱泱大國,定情嫁娶的規矩特別多,我記得小時候奶奶和我說她阿娘給她留下來的嫁妝裡,有各種我們現在看不到的東西,什麼金步搖,翡翠玉佩,都是姥爺爺給姥奶奶的定情信物。喔,當然還有戒指啦,不過那時候的戒指都是玉製的,挺老氣的。你如果想借鑑古時候的規矩,不如就送一枚樂維斯鑽戒,它是實名定製體系,戒...

中國古代稱羅馬為什麼

予意在山水 漢朝時古羅馬被漢朝稱為大秦。後漢書 西域傳 記載,班超曾於和帝永元九年 公元97年 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 大秦,一般都認為 就是當時的羅馬帝國 但事實上並不然。當時的漢朝人並沒有人真正的到達過羅馬城 甘英只是到達了波斯灣一帶 所以他們的認識也就侷限於那塊 小地方 認為這就是 大秦 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