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中國嗎,古中國有「中國」這一說嗎

時間 2022-06-15 06:00:04

1樓:愛暴走的大熊貓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乙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2023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2樓:

「中國」在古代中並非代指乙個國家,而代指的古代的中原地區,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第二卷 週紀二 顯王七年(西元前362年)中有說: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

可見此時連秦國都不算是「中國」區域,當時的「中國」地域主要就是河南、陝西東部、山東西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一帶。

之後「中國」所指地域隨中原王朝的擴張而擴大。

3樓:無奈的現實

有呀!古代的中國指的是中原的意思。是今天的河南一帶。

4樓:你懂得

2023年陝西出土青銅器「何尊」,上刻銘文「宅茲中國」字樣,這裡的「中國」指的是洛陽,那時周王明白自己是「西人」,因有此稱,而那時他們最想做的就是遷都東面的洛陽(當然也辦到了,並因此有周八百年,這點出土文物已經證實,司馬遷的懷疑只是異論)古人認為居天下之中便於統治,後果然24史中13朝都建都於此。後春秋也有此稱謂,是為區別於蠻夷地區,指的仍是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版域。秦朝是第乙個大一統國家,版圖被歷代所繼承並以此擴大。

秦人祖上雖是東來之人,但居西戎歷久,都城也在咸陽,因此很少自稱中國。實際大多時候人們都以國名自稱,如秦人、唐人、宋人,在國家、民族有危難的時候,「華夏」、「中國」的稱謂被提得就比較多。成為國名是近代的事情。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我國歷史悠遠,不同的時期是有不同的名字的。新中國成立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古中國有「中國」這一說嗎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與「中華」「中夏」「中土」「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

2023年10月1日起,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與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中國衛星地形圖,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

《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

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

」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7樓:璩明陽

有呀!古代的中國指的是中原的意思。是今天的河南一帶。

8樓:祖憲

從周朝開始就有中國一詞了,概念一樣但邊界和現在不一樣。

中國的意思是**國家,在周朝只有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叫中國,在地圖上的確是**地區、中原地區。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也從以前的分封諸侯國制度變成了行省制度,在行省制度下,**政權管轄到的地方和以前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方是一樣的效力,於是邊界就擴大了。從此以後,不叫中國的地方便叫蠻夷,也就是**政權不能直接管理的地方。

古代中國對國家有三種劃分:

1、**政權直接管理的地區就是中國也就是**國家。

2、如果不能直接管理,但可以間接管理的地方叫藩屬國,如朝鮮、越南、琉球等。

3、即不能直接管理又不能間接管理的地方(國家),才叫外國。

中國在古代就叫中國嗎?

9樓:段運旺苑己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與「中華」「中夏」「中土」「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

2023年10月1日起,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9600000平方公里,人口13億(2008),首都北京。

10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這個叫法,辛亥革命以前都是家天下的統治思維。全天下的人只為服務越來,忠誠皇帝一家人,所以不可能有這個概念。

在古代有中國這個詞嗎 我指的是在封建社會的時候

11樓:

沒有,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縮寫呀,古代怎麼會有。古代只有「中原」。逐鹿中原。

12樓:金陵一夢

有,不過說的是中原一帶

13樓:春曉

中國在古代是指中原地區

14樓:玫瑰手語

有的,不過跟現在的中國不是乙個概念

1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

《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

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16樓:阿三的小三

有的!但那時只是單純的「中國」而非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17樓:流星

有啊,只不過古代的中國跟現在的含義不同。

18樓:乙個人失眠

有的!當時的中國並不是指某個國家!而是指當是的平原地帶!是現在的中國中部的乙個統稱!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19樓:鯨雍生活筆記

有啊 我們自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 所以稱中國。

20樓:堂弗朗西斯科

有啊,中國古代三國時「中國」指中原地區;日本古代戰國時「中國」指本州島西部靠近四國島、九州島的區域。

21樓:愛了痛了才到

中華大地,應該是有華夏這乙個詞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中國是指新中國,

23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原指國都,春秋時期後擴充套件指中原地區華夏諸國,2023年辛亥革命後指中華

24樓:

在古代沒有中國一詞。封建時代在聖經中只是提到秦國,也就是當時的秦始皇統一時代。

古時候有沒有「中國」這個詞語?(例如:唐朝,大清國,那時叫中國嗎?)

25樓:匿名使用者

不叫,但是有這個詞「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與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中國衛星地形圖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

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

」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古代中國有「裹腳」,那麼古歐洲有什麼傳統陋習嗎

三 束腰的毀滅古代女性這麼做的原因其實說白了是為了討好女男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男性和女性的地外逐漸開始平等,女性不需要用束腰來展現自己的價值,而且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所以束腰這種道具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當中。不過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束腰換了乙個包裝來到了我國,打著 道具的產品的名號大賣了一...

中國有多少複姓?有姓第一的嗎,中國有多少複姓?有姓第一的嗎? 20

我國現存的複姓 我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 歐陽 太史 端木 上官 司馬 東方 獨孤 南宮 万俟 聞人 夏侯 諸葛 尉遲 公羊 赫連 澹臺 皇甫 宗政 濮陽 公冶 太叔 申屠 公孫 慕容 仲孫 鍾離 長孫 宇文 司徒 鮮于 司空 閭丘 子車 亓官 司寇 巫馬 公西 顓孫 壤駟 公良 漆雕 樂正 宰 父 ...

中國古代有陽曆嗎,中國古代有城堡嗎?

半壁半陰 有。陰曆的主要特點是 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 十 五 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