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會認為曹操能戰勝袁紹呢?

時間 2025-02-06 03:35:18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原文)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譯文)袁紹這個人,表面上寬巨集當量,實際上嫉賢妒能,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而曹操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能夠給予人才最大的信任,並且把它們放在最合適的位置,這是氣度勝過袁紹。

第二,(原文)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譯文)袁紹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慢半拍;而曹操總是能當機立斷,而且變化莫測,這是謀略勝過袁紹。

第三,(原文)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譯文)袁紹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沒用;而曹操執法如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言必信,行必果,軍隊雖不多,但是將士們都爭先恐後拼力死戰,這是英武勝過袁紹。

第四,(原文)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譯文)袁紹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所以那些自命清高的人都投靠了他,可惜他們徒有其表,其實沒有真才實學;而曹操以誠待人,不玩虛套,自己的生活很簡樸,獎賞有功之人卻毫不吝惜,所以那些既忠誠又能幹的人都來歸順他,這是仁德勝過袁紹。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歷史的導演是這樣安排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有這個才能,可以推斷出來啊。

郭嘉,荀彧和曹操是怎麼評價袁紹的

4樓:網友

1、郭嘉。

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意思是說袁紹是一位雄主,有凝聚人的能力,但是不能知人善用。

2、荀彧。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2)袁紹有恩於民夷。

第一句意思是袁紹只知道效仿周公禮賢下士,但卻不會用人,頭緒太多卻不得要領,計謀很多卻不能決斷。第二句是說袁紹對百姓還是有恩的。

3、曹操。1)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2)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第一句意思是我知道袁紹的為人,志向很大卻智謀不足,外表兇悍卻實則膽小,忌恨賢能卻欲出人頭地,兵士很多卻指揮混亂,將領自驕導致軍務、政務混亂,土地雖然很廣,糧食雖然充足,但現在打過來只是給我送禮。

第二句的意思是等到袁紹佔據了河北,他就兵士強盛,我看了下我們的情況,真的不是對手。

5樓:我怎麼會碰她

那就要問你的謀士標準是什麼了?戰術還是戰略。

就像劉備手下兩大謀士,諸葛亮和法正(龐統投奔劉備沒幾年就掛了,沒啥表現),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戰略謀士,隆中對、取漢中等都是好方略。但是你如果讓他在取西川、取漢中的戰鬥上出點子,他遠不如法正。

荀彧也是乙個典型的戰略型謀士,二虎競食之策就是戰略上的外交攻勢。而郭嘉……不好意思樓主,正史的郭嘉遠不如演義,很多計策都是荀彧荀攸或曹操自己提出來,郭嘉再附議,連定遼東之計也不是他的,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

袁紹為什麼打不過曹操?曹操為什麼能打敗袁紹

最大的問題不會用人剛愎自用 聽不進好話。曹操為什麼能打敗袁紹 曹操個人的能力遠遠超過袁紹這些,善於用人,旗下也能團結一心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從政治上講,曹操首先夾持住了漢獻帝,可以以皇帝的命令發號施令,另外還有一點,曹操的改革非常成功,轄區內基本上都服從曹操的領導,而袁紹在平定公孫瓚統一四州之後,表...

曹操送荀彧食盒後,為什麼荀彧立馬服毒自殺了

荀彧聖人之後,歷朝歷代都能得以重用,也就是說漢朝世世代代都養著他們荀家,那個年代講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荀彧幫曹操,目的還是為了振興漢室,而之所以一開始選擇曹操也是因為曹操忠於漢室。荀彧死之前曾經上過一篇表文給曹操,其中措辭委婉,但是飽含深意,簡單來說曹操看完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

袁紹明明是曹操的敵人,為什麼他死後曹操卻在他的墳前痛哭流涕

歷來現實 曹操哭袁紹 和 劉備摔阿斗 的性質其實是一樣 收買人心。建安元年,早已嶄露頭角的曹操開始逐鹿中原,加入了這場群雄割據的鬥爭中。不過一向以狡猾奸詐而著稱的曹老闆並沒有直接和群雄們正面鬥爭,而是悄無聲息地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自此開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既定計劃。隨後的幾年間曹操相繼吞滅了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