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間的科舉相當現在的什麼職稱?

時間 2025-04-02 10:45:30

1樓:史海微言

中國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職稱之間不能直接掛鉤,也不能簡單地進行類比。

首先,科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它是以考試的方式來決定文人的層次與社會地位:如取得考試資格的童生經縣試、府試、院試過關後,就可以成為秀才,可以上堂不拜,免除一定稅役;鄉試上榜後成為舉人,又可以讓家人鄉里沾光免稅 而且有了選官的資格;如果會試、殿試題名的話就成為進士,正式成為文官中的一員。從個人待遇和其後蘊藏的內涵來看 當代沒有任何考試、任何職稱的含金量與它相似。

清代科舉制中的拔貢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一般情況下能授予什麼官職?

2樓:

拔貢生作為五貢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種身份,相當於一種保送生或推薦生的身份。

拔貢生的選取,清初每六年一次選拔,乾隆七年定為十二年才一次,由各省學政考取後保送入京,經朝考合格,即可授予小京官、知縣或教職。

一般來說,貢生入仕的途徑只有三種:一是參加鄉試,進而取得更高的功名;二是入監讀書,期滿後考選授官;三為直接經考試而授官。第三種途徑原則上是針對貢生中的歲貢、拔貢和優貢生三種。

歲貢生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後規定,經學政考選可選授為本省訓導或學正(教職),只是。

七、八品官。拔貢生在雍正以前必須一律入監讀書,肄業經考核合格後方可入仕。乾隆初年時才規定拔貢生可以參加朝考,列於。

一、二等者,在保和殿複試,複試列於。

一、二等者,可由禮部開單引見,分別授職;授予七品小京官者,分部行走(見習),三年期滿才實授;授予知縣或教諭、訓導者,分各省試用。就算是得到官職,也都只是先見習,合格後才實授。

同治以前,優貢生雖然也可以參加朝考,但沒有考後直接錄用的規定,所以參加朝考者很少。同治二年規定,各省優貢生可以參加朝考後直接任用,列。

一、二等者以知縣或教職任用,自此優貢生參加朝考的人數才增加起來。

而對於恩貢、副貢、例貢,法律上沒有其直接入仕的方式和途徑,只有間接的方式,如可以參加鄉試取得功名,可以通過捐納得官,可以通過恩蔭授職,可以入監讀書肄業除官,其中後兩種途徑比較常見。

明清的科舉,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3樓:網友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乙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延伸: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4樓:網友

舉人相當於重本一本大學生(不包括省內擴招的二本,二本分數按百分制算就是60一70分,省一本70一80,21180一85,985≥85,二本三本職校說實話培養的都應是匠人,一本培養管理者,每年一本重本錄取比例也就15一20%正好夠用,二三本職校擴招,每年錄取快50%,還不教職業技能,為了錢爭著開大學課系,難怪失業的多)

5樓:數學解題王老師

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

能夠考上舉人就算敲開了官場的門了,舉人不僅能夠享受國家的津貼,還能免除地稅一二百畝,十幾戶人家不用服徭役,如果進入仕途,能力還可以的話,最後能混個知府噹噹,相當於現在的鎮長或縣長。不入仕途的話也是個大財主。范進中舉前後的反差,就可知道舉人是非常厲害的了!

能考中進士的那就是頂尖的人了,到地方直接就是縣令,相當於現在的縣長(縣委書記)、市長。他們是朝廷**的主要後備力量,只要能力夠,運氣好,最後混到一二品大員也不是不可能,進士一甲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6樓:網友

秀才相當於大學生吧。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今相對照,古時的童生便已能與今日大學生相比了(反之今日大部分普通大學生還無法與童生相提並論);秀才已然可以與今日的研究生相比,舉人的層次已然屬於今日研究生中的佼佼者了,進士至少也是今日之(博後)專家級別。

中國清朝時候的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

8樓:娛樂八卦影視說

古代時候的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博士。古代當了進士就有機會吧被選入翰林院,再差也能混個縣官當。而我們現在的博士是可以在大學當老師的。

9樓:永遠做個孩子

中國清朝時候的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在明清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電視公升級金立1300多年閏相應學位的話,秀才相當於高考,考上大學的舉人就是碩士近視,應該就是博士級別了。

10樓:難掩的喜

我覺得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因為進士是非常難以獲得的。

11樓:獵人不獵人品

如果硬要找個與之相匹配的學歷,我覺得古代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研究生學歷。一般情況來說,哪怕乙個進士就算再沒有出息,沒有本事,運氣差到幾點,鬧市一輩子進不去朝廷,保底也能在地方上討個五品知府再退休。

同治時期太學生在清朝的科舉制度裡相當於什麼?

12樓:網友

雍正時期的科舉制度與整個清朝的科舉制度一樣,沒什麼太大改變。 每科的狀元。長個子站在裡面是要低頭彎腰的,這就是那時科舉出身的大老以嘗過『矮屋』..

13樓:民族之子

我簡單跟你說一下吧。

科舉制度,不只是鄉試會試殿試,鄉試前的院試是它的基礎,院試是地方的士子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資格的必經之路,但是有一種人就不需要,他們可以直接參加鄉試,而不用參加童試歲試科試之類的考核去獲取參加鄉試考試的資格,他們就是監生,就是所謂的太學生。

那麼這個監生(太學生)的地位顯而易見就出來了,他們一入學,即擁有了生員(童試合格,可爭取鄉試資格)的所有資格。監生也是生員的一種,不過他是在首都直接都最高學府,而地方上的生員,則是在縣學、府學等地方學府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先是生員。

入國子監的好處就是不用在地方跟那麼多人搶鄉試名額了,教學條件也好很多。

請問以前的舉人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14樓:網友

從社會地位的維度看,還是以學歷等比現在比較合適。舉人屬於科舉體系中的稱呼。舉人相當於高中文憑。

舉人古代:每3年鄉試每省100-200人,大約20省,每三年就3/4000人,一年平均1000多點。

對比現在:目前清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多。

15樓:亞全能菜鳥

舉人也是個功名,所以多少還是有點分量。

中進士後如果不是特別提拔,一般是外放7品小官做做,那舉人估計可以在手下混混,好歹也是個鄉長村支書一級的。

16樓:你居民戶

副縣級幹部或鄉鎮一把手書記,學歷方面相當於現在的985,c9級別的名校。

網上很多說秀才是初中高中學歷,舉人是高中職校學歷,進士是名牌大學學歷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不懂還胡扯。梁啟超蔡元培都是秀才而且那學問妥妥的博士級別,張謇是狀元還創辦了一堆在當時的中國算央企級的企業與一堆名校。清朝260多年每年童考才考上小50萬秀才,這換算一下每年也就5萬多,然後再把捐的賜的名額除去,那更是可憐,反正至少是985與頂級211水準,舉人至少是c9,進士算國家工程院科學院級別的人物。

17樓:

沒有具體的職位吧??就像是看上大學了!還有狀元、榜眼、探花呢!

清朝科舉制中的拔貢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18樓:李家思

拔貢bá ɡnɡ

明清科舉制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

清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七年改為每十二年(即逢酉歲)一次,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的生員,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

當年的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19樓:冷事百科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0樓:果然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乙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21樓:ygj地方的

對應到現在:

狀元:便是各個區域範圍總成績第一的人。

舉人: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進士: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22樓:王敏特大帥哥

秀才就是大學生,舉人就是大學畢業,進士就是碩士博士。

同治元年的瓷器,同治年間瓷器一般都是哪個年代的

才智 一般來說如果是同治時期的瓷器,底款有兩種,一是青花款書 大清同治年制 兩行六字楷書款。一種是礬紅款書 同治年制 四字楷書礬紅款書,作為同治本朝的礬紅款書沒有印章款,一般都是手寫,且礬紅色鮮豔如 棗皮紅 祝您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每一生! 細說戲說 款不是官窯的款,民窯的。並且肯定不到代。最早也就...

“員外”相當於現在的什麼人,員外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釋義 員外,官名,全稱員外郎,有 定員外增置 之意。沿革 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 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 員外 隋開皇六年 568 在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次官。唐 宋 遼 金 元 明 清沿其制,以郎中 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

為什麼現在的穿越小說 電視劇都是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背景,主角不是雍正就是八王爺

米恩咪 其實還有寫十三和老四的呢 比如說 恍然如夢 和 若相惜 當然還有不少耽美 但似乎都少不了老四 因為總得讓主角有活路撒,要她 他 的感情戲裡沒雍正,那結局豈不是很慘,畢竟後來只有雍正才掌握生殺大權啊 老神在在 當然可以,只要有人寫出好的 好的劇本。風潮一來自然有人拍。四。八有歷史上佔一定的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