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灰色人生
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鏈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2樓: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路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並非是一條 「路」,而是乙個穿越山川沙漠且沒有標識的道路網路,並且絲綢也只是貨物中的一種。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
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3樓:0熊小乖
是指西漢(西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乙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徵。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于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入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
佛教早在西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西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
4樓:力飛葛凝遠
絲綢之路
[sīchóu
zhīlù]
古代連線中西方的商道更多義項
語音播報,能聽的百科!
立即收聽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通道,形成於於西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公尺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23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專案。
中文名絲綢之路
外文名the
silk
road
形成時間
西元前2世紀-公元1世紀
別稱玉石之路、佛教之路、香料之路
世界遺產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
歷史沿革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鑿空之旅」。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今埃及亞利山大港),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後,通過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阿克蘇姆帝國取得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中國絲綢。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58年西域,羅馬帝國也首次順著絲路來到當時東漢首都洛陽。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這條長約7000公里的漫漫長路是經過三百多年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歷代多有維護及延用。
5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通道,形成於於西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1]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公尺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6樓:匿名使用者
簡介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開闢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路線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
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
自商、週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乙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區域性,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西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長安(今西安),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
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公尺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卓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林)、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喀拉蚩),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
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絲綢之路的來歷,絲綢之路的來源
地煞 來歷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從長安帶隊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被稱為 鑿空之旅 此後,漢朝頻繁的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犁軒 今埃及亞利山大港 羅馬人征服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
絲綢之路歌詞,絲綢之路走洪荒歌詞
歌名 絲綢之路 演唱 徐千雅 作詞 陳萌萌,何沐陽 作曲 何沐陽 歌詞 駝鈴聲猶在耳邊,記不清你說的語言 壁畫上曾刻下的願,斑駁歲月往事卻浮現 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從東往西本無界 一路綿延千生百劫,去換一朵花開的時間 踏過萬里的足印,讓我再遇見你 任千年風沙漫襲情未息,穿越隔世的夢境 愛如絲綢般飄逸,...
關於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問題
陶瓷之路 中國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曾在給 龍泉市地名志 作的序中寫道,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 阿拉伯海 紅海和東非沿岸,無處沒有龍泉青瓷的蹤跡。這條漫長的 陶瓷之路 實際上就是中國青瓷,特別是龍泉青瓷開拓出來的。在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館,都以收藏中國的青瓷,尤...